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17篇
综合类   101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51.
对宁夏灌区不同时期种植的春小麦品种的群体光合特性研究表明,在宁夏灌区春小麦改良过程中,不同品种的群体光合性能存在显著差异.宁夏平原春小麦随品种的更新,相对生长率、净同化率(NAR)有增加趋势,叶面积(LAI)、光合势(LAD)、作物生长率(CGR)逐渐增加,叶面积比率(LAR)逐渐下降,干物质累积量、子粒产量、生物产量有明显提高.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CGR,LAI,LAD与子粒产量、生物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且CGR对子粒产量和生物产量的直接作用都是最大的.因此,从群体光合作用考虑,提高作物生长率,降低叶面积比率,适当扩大叶面积,延长叶面积持续期是增加小麦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2.
通过2003-2004年对宁夏引黄灌区油葵不同灌溉定额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灌水可明显提高油葵的产量,灌水1次、灌水定额为1050m^3/hm^2时产量最高,为4186.0kg/hm^2.灌溉定额在0~4200m^3/hm^2之间时,油葵的总耗水量在2613.15~4829.72m^3/hm^2之间,产量最高时的耗水量为3197.96m^3/hm^2,灌溉定额与产量的拟合曲线为y=-0.0002x^2 0.8567x 3190.5,决定系数为r^2=0.8404,油葵产量最高时的灌溉定额为2141.75m^3/hm^2.油葵的籽粒水分利用率在1.16~0.58kg/m^2之间.  相似文献   
53.
就不同性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单株粒数、穗数、穗长、结实小穗数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为显著负相关,而经济系数与产量也呈正相关,但不显著.选择冬小麦种植的主要栽培因素密度(x1)、施氮量(x2)、施磷量(x3)、施钾量(x4)作为决策变量,采用四元正交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数学模型.由此确定产量大于461.33kg/0.0667hm^2,各因素水平的最优组合为:密度31.35万粒/0.0667hm^2,施氮量为纯N22.52kg/0.0667hm^2,施磷量为P20513.02kg/0.0667hm^2,施钾量为K2O8.44kg/0.0667hm^2.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究氮肥后移对高温胁迫下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旗叶膜脂过氧化作用、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筛选缓解春小麦花后高温早衰的科学施肥方法。【方法】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以宁3015为试验材料,在宁夏农垦平吉堡农六队试验基地进行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温度,设(25±2)℃(常温RT)和(35±2)℃(高温HT),副区为氮肥运筹。施氮总量一定(300 kg·N·km-2),2022年设G1(分蘖期30%)、G2(拔节期30%)、G3(孕穗期30%)、G4(抽穗期20%)和G5(灌浆期20%)共5种施肥方式,2023年由前一年试验结果筛选出G1(分蘖期30%)、G3(孕穗期30%)和G5(灌浆期20%)共3个处理。于开花期开始取样,每5天取样一次,测定旗叶膜脂过氧化作用、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等指标。【结果】连续两年氮肥运筹试验中旗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脯氨酸(Pro)含量和产量均在G5处理达到最高,丙二醛(MDA)和膜透性均在G5处理下最低,...  相似文献   
55.
以本地品种小红毛、常规品种陇谷11号、晋谷29号和杂交品种张杂谷5号、华大3号为供试材料,在宁夏同心县旱作田比较孕穗期和灌浆中期不同谷子品种叶片光强-光合响应曲线及光合参数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孕穗期,不同谷子品种的表观量子效率在0.044~0.079 μmol·m-2·s-1之间,光补偿点的变化范围在14.11~50.59 μmol·m-2·s-1之间;最大光合速率的变化范围为38.53~50.01 μmol·m-2·s-1,暗呼吸速率变化范围为2.16~5.28 μmol·m-2·s-1。本地品种小红毛在孕穗期的表观量子效率高(0.079 μmol·m-2·s-1),利用低光强的能力较强,而常规品种和杂交品种的最大光合速率较高(陇谷11号和晋谷29号分别为38.53、47.53 μmol·m-2·s-1、张杂谷5号和华大3号分别为44.06、50.01 μmol·m-2·s-1),利用强光的能力强,且杂交品种大于常规品种。常规品种和杂交品种的光合能力强,可为谷子获得高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6.
为解决因娃娃菜连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茬口下种植娃娃菜后对土壤化学性质、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以不同茬口娃娃菜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并分析根际土壤化学性质、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在7种不同茬口:娃娃菜连作(CCC)、西兰花茬口(BMC)、谷子茬口(MMC)、洋葱茬口(OMC)、大豆茬口(SMC)、马铃薯茬口(PMC)、大葱茬口(GMC)的变化。与CCC相比,轮作后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差异明显,除PMC外,其他处理娃娃菜根际土壤全磷、有机质、铵态氮、硝态氮、全氮、速效钾含量及EC均上升;土壤pH无明显变化。SMC与MMC娃娃菜根际土壤真菌OTU数、多样性及丰富度指数均显著增加。真菌群落组成结果显示,门水平下子囊菌门(Ascomycota)与油壶菌门(Olpidiomycota)均为7个处理的优势真菌,相对丰度占总相对丰度的64.8%~81.3%,且MMC中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最高,与CCC相比增加了23.4%;属水平下油壶菌属(Olpidium)为优势菌属,与CCC相比MMC处理油壶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65.2%。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处理土壤全氮、有效磷、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SMC、MMC、GMC的娃娃菜产量与CCC相比分别显著提高了10.7%、10.4%、10.1%。主成分分析表明,MMC为娃娃菜较好的茬口。MMC能改善后茬娃娃菜土壤化学性质、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提高娃娃菜产量,为娃娃菜选择适合的茬口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7.
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植物逆境适应成为作物学前沿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气候变化对植物逆境适应性影响为研究主题,通过了解气候变化的背景、阐述植物逆境适应产生的原因及生理原理,探索分析植物存在的逆境胁迫问题,展望了植物逆境适应性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以期为提高植物逆境抗性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58.
为探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淀粉形成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露地平作(A1)、露地单垄单行(A2)、露地单垄双行(A3)、半膜单垄双行(A4)和全膜单垄双行(A5)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淀粉形成酶活性、淀粉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积累后期A5处理的总淀粉含量较A1、A2、A3和A4处理分别提高34.5%、26.1%、18.5%和12.7%。淀粉积累过程中,淀粉形成酶ADPG-PPase、UDPG-PPase、SSS、SBE和GBSS活性对马铃薯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和总淀粉的积累有直接或间接影响,与马铃薯块茎总淀粉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91、0.264、0.514、0.629和0.130。不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产量有明显影响;A5处理产量最高,A4处理次之,分别较A1处理增产83.8%和62.9%。在宁夏半干旱区,全膜单垄双行种植模式在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淀粉形成酶活性提高和增产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9.
通过土培试验和测试分析,比较了在不施肥与施肥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GY),相对产量(RGY),施肥增产率(GYIP)和相对生物量(RBY)的基因型差异。同时,采用RGY与GYIP相结合的方法,对供试100个小麦基因型进行了筛选,划分为耐低同,中,低效基因型三类,依次各有25,59,16个品种(系)。本文还对 三类基因型的营养特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0.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生态系统的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解国内外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了解其特征、前沿、热点及其变化趋势,利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调查2002—2022年发表的2123篇研究论文,旨在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从国家、机构、作者、期刊、共被引文献和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以研究该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显示,2002—2022年关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文献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各国发文量方面,中国和美国的发文量处于领先地位,其中美国的发文量为484篇,占总发文量的22.79%,居首位。中国紧随其后,发文量为431篇,占比20.30%,中美两国之间交流频繁;中国科学院虽然首发年限较晚,但在该研究领域方面地位较高;中国研究人员的发文量占比很大,但和其他国家学者的合作交流较少;研究集中于生物与生化、物理学、农学等综合领域,研究内容呈现出跨学科融合的趋势。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研究是未来土壤微生物对种植模式响应中的重要问题。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模式、群落、根际、碳和氮等方面的相关问题。未来发展的领域可能是抗病性、腐烂、生物地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