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8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36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委托,2010年于河南安阳、河北保定、山东宁津,采用温室、病圃、重病田相结合的方法,对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国审棉花品种的抗病性进行了监督测试。结果表明,所检测品种中,多数品种的抗枯萎病性和黄萎病性与审定时基本一致,少数品种抗性略有波动,只有极个别品种抗性变化较大。采用温室、病圃鉴定时,多数品种与审定时的抗性基本一致,抗性变化大的品种较少;而采用田间鉴定时,抗性发生变化的品种数量相对较多,可能与鉴定的环境条件有关。就目前检测结果来看,品种的抗性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52.
为明确当前黄河流域棉区新品种(系)的抗病水平,比较分析了2015-2019年黄河流域棉区213个参试品种(系)对枯萎病、黄萎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的抗枯萎病性水平较高,高抗和抗病品种(系)比例均在60%以上,总体抗枯萎病指数(rF)为48.2~75.0;参试品种(系)对黄萎病抗性为中等水平,抗病品种(系)所占比例为3.6%~24.6%,呈逐年升高趋势,总体抗黄萎病指数(rV)为22.3~31.1;参试品种(系)的总体兼抗指数(rFV)为11.4~17.4;各年度均表现为rFrVrFV;常规棉品种(系)抗枯萎病性高于杂交棉品种(系),但2类品种(系)的抗黄萎病性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53.
【目的】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是世界性难以防治的病害,筛选有效的生防微生物资源成为解决棉花黄萎病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旨在分离一株高效拮抗细菌,并明确其防治机理,为生物防治棉花黄萎病提供技术支持。【方法】用葡甘聚糖作为碳源筛选一株能够降解β-1,4糖苷键的棉花内生细菌YUPP-10,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平板对扣培养和悬滴法等测定YUPP-10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用YUPP-10无菌滤液培养大丽轮枝菌微菌核,检测其对微菌核萌发的影响;利用基质接种法进行盆栽试验探究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通过胚根、叶片接种病原菌,木质化和活性氧爆发研究YUPP-10诱导抗病能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获取一株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YUPP-10,其整体代谢产物在7 d时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带宽为0.73 cm,挥发性代谢产物在10 d时对大丽轮枝菌菌落的抑制率为77.03%;YUPP-10无菌培养液对大丽轮枝菌孢子和菌核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17.22%—71.25%和10.69%—26.62%,且抑制率与无菌滤液的浓度呈正相关。在用YUPP-10玉米蛭石培养物拌土处理的盆栽试验中,其对棉花黄萎病的最高防效达到80.60%。诱导抗性试验发现YUPP-10诱导了胚根和叶片抗大丽轮枝菌的侵染,诱导了细胞木质化和活性氧的爆发。qRT-PCR检测结果显示YUPP-10成功激活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几丁质酶(CHI)和病程相关基因(PR10)的表达,对大丽轮枝菌在棉花体内的扩散和生长起到了抑制作用。【结论】YUPP-10通过直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同时诱导植物防御反应来抵抗病原菌的侵染和扩展,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4.
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测定法,将分离自三大棉区的棉花黄萎病菌菌株对福美双、甲基硫菌灵、百菌清和多菌灵的敏感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黄萎病菌菌株对多菌灵敏感性最高,百菌清次之,福美双和甲基硫菌灵敏感性较低。虽然三大棉区不同菌株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有所差异,但对多菌灵均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5.
为明确棉花内生真菌CEF-373菌株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效及其作用机理,利用圆盘滤膜法和平板对扣培养法测定菌株CEF-373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测定其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和田间防效,并通过活性氧含量及防御基因表达情况来分析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菌株CEF-373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和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的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率最高分别可达37.75%和100.00%。用1×107CFU/mL的菌株CEF-373分生孢子悬浮液灌根后,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防效可达71.12%,用质量比为3%的菌株CEF-373固体菌剂拌土栽培后,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防效可达62.74%,防治作用显著。菌株CEF-373的发酵液滴灌和微生物肥料处理40 d后,对棉花黄萎病的田间防效达到最大,分别为36.23%和27.71%,而在后期有所降低。菌株CEF-373可以诱导棉花叶片中细胞活性氧的爆发;且菌株CEF-373成功激活了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几丁质酶和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0的表达,对大丽轮枝菌的侵染具有抵御作用。表明棉花内生真菌CEF-373菌株通过抑制大丽轮枝菌生长以及诱导寄主系统抗病性来有效防治棉花黄萎病,具有较好的生物防治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6.
2010-2011年,对国内生产的复配药剂福美双·萎锈灵悬浮种衣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厂家生产的400 g· L-1福美双·萎锈灵悬浮种衣剂在不同用量下对棉花苗期立枯病的防治效果相当,均在85.0%左右,极显著高于对照药剂;供试药剂不影响棉花的出苗率和发芽率,对棉花生长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7.
为加快安阳市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当地主推的10个小麦品种(系)开展比较试验,以期通过考察这些品种的生育期、抗性、籽粒产量,筛选出一批有重大推广和加工应用价值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结果表明,10个参试品种生育期基本一致,幼苗习性以半匍匐性为主,占比达4/5,株高极差达到12 cm。大部分品种熟相较好,郑麦918在抗性方面表现最好。产量大于9000 kg/hm2且达到强筋小麦品种标准的品种分别为新麦45和中麦578,产量分别为9880.5 kg/hm2和9472.5 kg/hm2,且在抗病性上也有较好的表现,建议在安阳市范围内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8.
黄河流域棉花种子携带真菌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离体平皿测定法,分别对黄河流域8个不同抗病性的常规棉花品种,进行种子内部和外部带菌检测,根据分离纯化的真菌核糖体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棉花种子外部携带了10种真菌,内部寄藏了7种,优势菌群是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和滕仓赤霉菌(Gibberella intermedia)。部分品种的种子外部检测到了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但并未发现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另外在种子内部均没有检测到棉花枯黄萎病菌。  相似文献   
59.
以棉花黄萎病菌强致病力菌株Vd084、Vd082和弱致病力菌株Vd001为供试菌株,以耐病品种中棉所35和感病品种冀棉11为鉴别寄主,采用蛭石沙土无底纸钵定量蘸菌液体法,首先明确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与落叶间的关系,然后采用大丽轮枝菌落叶型菌株特异引物D-1/D-2和非落叶型菌株特异引物ND-1/ND-2对供试菌株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1×107 mL-1的常规接种量下,3个菌株均能导致棉苗出现落叶;与弱致病力菌株相比,强致病力菌株出现落叶的时间早3d,且落叶株率高。在接种量为1×105~1×107 mL-1,强致病力菌株的落叶株率显著高于弱致病力菌株,当接种量达到1×108 mL-1时,强致病力菌株和弱致病力菌株间差异不明显。3个菌株在耐病品种上的落叶株率(28.8%)显著低于感病品种(37.7%)。分子检测表明,2个强致病力菌株Vd084和Vd082为落叶型菌株,弱致病力菌株Vd001为非落叶型菌株。结果显示,该2对引物检测出的非落叶型菌株Vd001在温室苗期人工接种条件下仍能导致棉苗落叶。可见,对于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的检测还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方法,尤其是模拟大田间条件的检测方法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0.
为进一步探索棉花脱叶剂使用方法和推进南疆机采棉发展,提升南疆地区棉花产量及品质,通过对南疆当地不同脱叶剂的筛选以及对脱叶率和吐絮率的研究,探明脱叶剂对南疆棉花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南疆机采棉提质增效和长期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瑞花、催脱通、脱吐隆、瑞脱龙4种脱叶剂在新疆兵团农一师阿拉尔市十二团进行,结果表明,4种脱叶剂均具有很好的脱叶效果和吐絮效果,其中催脱通和脱吐隆处理的脱叶率及吐絮率较好,脱吐隆药效最显著、脱叶率及吐絮率最高,催脱通处理对棉花品质最稳定,脱吐隆、催脱通、瑞花处理不同程度提高了棉花单产。使用脱吐隆、催脱通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