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3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267篇
林业   400篇
农学   346篇
基础科学   234篇
  313篇
综合类   2138篇
农作物   430篇
水产渔业   181篇
畜牧兽医   1179篇
园艺   308篇
植物保护   116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87篇
  2018年   213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270篇
  2013年   254篇
  2012年   240篇
  2011年   275篇
  2010年   294篇
  2009年   278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217篇
  2006年   264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0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9篇
  1962年   5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中国蛤蜊鳃的光镜与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国蛤蜊鳃的组织学和表面结构。所有鳃丝的组织结构均相同。鳃丝上皮按结构与功能可区分为4个区带:前纤毛柱状细胞区、侧纤毛柱状细胞区、粘液细胞区和扁平细胞区。前纤毛和侧纤毛分别与食物的运送和呼吸水流的产生有关。扁平细胞为呼吸上皮,其结构有助于气体交换。相邻鳃丝通过成排的、含有血管的丝间连接连系。  相似文献   
142.
皱纹盘鲍食道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龙波 《水产学报》2002,26(1):7-14
以组织学,组织化学,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及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了皱纹盘鲍的食道,食道可分为前,中后,三段,中段又可分为食物通道和食道侧囊,食道粘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粘液细胞,闰状腺细胞,微绒毛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纤毛柱状细胞参与运输食物和分泌物,并呈现吸收细胞的结构特征;粘液细胞分泌中性和酸性粘多糖;颗粒状腺细胞内充盈分泌颗粒;微绒毛细胞呈现吸收细胞的特征;分泌细胞具有强的蛋白酶等酶活性,能以楔浆分泌形式分泌消化酶,该细胞还具有吸收和细胞内消化作用。食道中段还呈现3种植物多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43.
将海带种质的无菌采集与配子体固相保存相结合,对种海带的处理、游孢子的采集、配子体的分离与固相接种等关键步骤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建立了一种高效的海带配子体固相保存方法,此方法从源头降低了细菌的污染,减少了配子体保存过程中污染细菌的机会,简化了常规固相保存的菌处理流程,提高了保种效率,有利于固相保存方法的大规模应用。  相似文献   
144.
<正> 随着紫贻贝人工养殖事业的发展,生活在紫贻贝外套腔内的豆蟹对紫贻贝造成的危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据调查:在河北秦皂岛沿海人工养殖的贻贝中有中华豆蟹和戈氏豆蟹两个种,以中华豆蟹为主,占82.1%。其与贻贝的宿生率一般为50—60%;每年8—10月间对贻贝危害程度在30%以上的时间有两个月;危害高峰在每年的9月  相似文献   
145.
三、摘要本文根据在河北秦皇岛山海关东姜庄贻贝养殖海区的两年调查研究资料,概述了中华豆蟹对贻贝人工养殖的危害情况,着重探讨描述了中华豆蟹的繁殖、早期发育和幼体发育变态及其生活特点: 1.中华豆蟹的繁殖期是6月下旬到10月下旬,繁殖盛期是在7月下旬~9月上旬,正值全年的高温期。雌雄蟹的特征主要靠腹部的形态来区分。雌性亲蟹在抱卵前已交尾,排卵时即已受精,受精卵附着于雌蟹腹部4对附肢刚毛上进行早期发育。中华豆蟹有14~25%的个体具有在一个生殖季节进行两次繁殖的现象,按不同大小的个体,第一次散籽量为817~11533尾,两次合计散籽量为1588~16378尾不等。雌蟹参加繁殖的最小个体一般为5毫米以上,个别曾发现有4.5毫米的个体也参加繁殖。 2.中华豆蟹的早期发育是指自受精卵到破膜成为第一期溞状幼体阶段,这阶段是附着在母体的腹部渡过的,时间约需一个月左右。卵裂方式为完全均等分裂类型。胚胎发育经过2、4、8、16……多细胞期,再经过囊胚、原肠,逐渐形成原潘状幼体,最后破膜离开母体到水体中营浮游生活。 3.中华豆蟹的幼体变态发育是指从溞状一期到幼蟹阶段,这个阶段需经5次蜕皮后才能完成。每蜕皮一次就变态一次,也就分成一期。根据形态结构的不同,将其分为三个不同的幼体发育阶段: (1) 溞状幼体:前部宽大,后部细长,外观呈“逗号”状。有头胸甲,头胸甲上无刺,有一对复眼,出现口器和消化器官,靠外界摄食生长。体躯分6节。各对附肢先后出现。共分三期,以两对长附肢末端的刚毛数目为各期形态的主要鉴别特征。有极强的趋光性,靠附肢及腹部的尾节运动在水体中营浮游生活。 (2) 大眼幼体:已初具豆蟹的雏型,体型扁平,头胸甲近梯形,一对螯足和4对步足已经出现,眼大。腹部平时伸出,且可以卷曲。这时已降至底栖生活,有弱趋光性,靠腹部各节卷曲,各对附肢及步足的摆动偶而可脱离容器底在水体中游动。 (3) 早期幼蟹:已具豆蟹趋型。头胸甲近方形,额部稍突。一对步足和4对螯足增长。腹部不再伸出或卷曲,紧贴于头胸甲的腹面。已营底栖生活,靠各对步足爬行。有时受水流冲击可在水体中游动,腹部呈锐三鱼形,性别不能区分。再蜕一次皮,成为幼蟹,雄性腹部的附肢伸长成为交接器,雌雄性征出现。  相似文献   
146.
为探讨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对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肠道消化酶、菌群结构及形态的影响,将135尾初始体重(0.79±0.01)g的眼斑双锯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复合益生菌有效活菌添加量为0%(对照组)、3%(L3组)和6%(L6组)的饲料,进行为期28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复合益生菌能提升试验鱼肠道蛋白酶的活性,其中L3组肠道蛋白酶显著提升(P<0.05);能显著降低试验鱼肠道淀粉酶活性(P<0.05);能降低脂肪酶活性(P>0.05)。随着饲料中益生菌添加量的增加,试验鱼肠道中变形菌门丰度开始增多,拟杆菌门丰度降低。饲料中益生菌添加量的增加显著降低试验鱼肠道肌层厚度并显著增加试验鱼肠道绒毛高度(P<0.05)。可见,饲料中添加3%复合益生菌可改善眼斑双锯鱼肠道消化酶活性,提高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改善肠道组织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147.
长竹蛏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长竹蛏的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长竹蛏消化腺腺管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类型。消化细胞内含许多颗粒,具有酸性磷酸酶活性,表明该细胞能进行细胞内消化。消化腺导管柱状细胞亦呈现酸性磷权酶活性,并具有密集的微棋毛。消化道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和少量的粘液细胞组成。食道有分泌中性和酸性混合粘液物质的上皮下粘液细胞。胃和肠上皮具帽白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肠上皮还个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  相似文献   
148.
为了降低东北林蛙幼蛙入林生活期间的死亡率,利用2日龄蝇蛆和蟋蟀若虫作为辅助喂养东北林蛙的饵料,分不同喂养处理组对东北林蛙存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辅助投放活饵有利于降低东北林蛙死亡率,以投放蝇蛆和蟋蟀混喂处理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9.
黑木耳冰淇淋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木耳为主要原料之一,研究了制作冰淇淋的生产。工艺及技术要点。通过L9(3^4)正交试验最终确定了黑木耳冰淇淋的最佳配方:奶粉14%,白糖12%,黑木耳浆5%。CMC0.4%。  相似文献   
150.
目前,采取化学方法防治果园病虫害是保证果树产量和果品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实际生产中,由于掌握的防治技术不够全面,尽管果农十分重视病虫害防治问题,且每年都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果园病虫害化学防治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