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2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6篇 |
农学 | 56篇 |
基础科学 | 5篇 |
13篇 | |
综合类 | 204篇 |
农作物 | 45篇 |
水产渔业 | 5篇 |
畜牧兽医 | 63篇 |
园艺 | 35篇 |
植物保护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2.
3.
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带动了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规模和数量快速增长,成为多市县主要产业,是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畜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发展层次相对较低,尤其在疫病防控中面临众多未知挑战,必须加强调查研究,针对疫病病因积极寻求有效防控措施,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4.
5.
广州某奶牛场发生了以体温升高,腹泻并出现神经与关节炎症状的犊牛传染病。经过对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的分析以及病原分离,生化特性鉴定,诊断为A—D大肠杆菌感染。经过药敏试验,选出敏感药物进行治疗,控制了疾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动物微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微观环境中的正常微生物及其与宿主相互关系的微生态学分支.一般认为动物微生态学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动物微生态平衡理论、动物微生态失调理论、动物微生态营养理论和动物微生态防治理论. 相似文献
7.
8.
稻鸭、稻鱼复合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以来,由于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市场对绿色安全稻米的需求,稻田种养复合生态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模式多种多样,在我国南方地区主要以稻田养鸭、养鱼、养虾为主。同时对稻田种养复合生态系统的机理及其效应也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相关研究表明:稻鸭共生可利用鸭子的活动、觅食产生中耕除虫的效果[1,2],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稻鸭共生有利于稻田通风透光,改善水稻群体结构;提高土壤肥力[3~5];还能减少稻田中的产甲烷菌数量,减少甲烷排放[6~9]等方面作用。然而对于稻田养鸭、养鱼后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还很少,甘德欣等[10]研究表明稻田养鸭后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但对土壤微生物 相似文献
9.
栽培措施及其互作对北方春玉米产量及耐密性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明不同栽培措施及其交互对北方春玉米产量和耐密性的调控效应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率。【方法】2013—2014年以密植高产玉米品种中单909为试验材料,设置45 000、60 000、75 000、90 000和105 000株/hm~2 5个种植密度,栽培措施采用深松(S)、宽窄行种植(W)以及化控(C)处理,通过裂裂区设计形成不同的栽培模式。以产量为基础分别对不同措施组合进行通径分析、因子回归及交互效应比较分析,并结合气象数据对不同措施下的资源效率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综合模式中化控处理(C)对产量具有显著的直接作用(贡献率27%—41%),这种作用在于仅靠化控处理即可增密1.17万株/hm~2;宽窄行(W)对产量的调控作用在不同组合间存在明显差异,而深松(S)对产量的调控则以间接作用为主(贡献率24%—37%),但深松与宽窄行组合较常规(RU)产量增加11.28%。密植条件下多项措施互作产量增益显著高于双项措施和单项措施,相较于常规模式(RU),正常年份(2013年)多项、双项及单项措施的增幅分别为31.27%、15.57%和7.96%,少雨年份(2014)增幅分别为15.02%、11.32%和5.65%,其产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群体耐密性的提高以及光能利用效率(RUE)、积温效率(GU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N)的同步调控,最终实现了综合措施下的玉米高产高效。【结论】多项措施互作模式(SWC)玉米的产量增益最大,较传统模式最佳密度增加6.27万株/hm~2,实现产量增益11.91%,这主要归因于栽培措施及其互作对玉米群体耐密性的优化以及密植群体资源效率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游不同玉稻种植模式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发展长江中游玉米生产是解决本区域玉米产需矛盾的根本途径。近年来随着长江中游玉米的快速发展,该地区出现了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早稻–秋玉米等新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为探明其适应性和实用性,2013—2014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设置了传统种植的双季稻(对照)、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早稻–秋玉米共4种两熟制种植模式,分析比较其周年产量及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春玉米–晚稻和双季玉米周年产量显著高于早稻–秋玉米和双季稻。与双季稻相比,春玉米–晚稻周年产量、光能生产效率、光能利用率、积温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8.3%、14.1%、23.4%、16.4%、37.2%和44.3%,双季玉米分别提高了13.5%、8.1%、26.1%、11.4%、88.8%和37.8%。春玉米其产量、积温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两年平均比早稻分别高出30.6%、29.5%、57.2%和96.1%,而秋玉米和晚稻之间产量无显著差异。不同玉稻模式周年产量差异主要源于第一季春玉米和早稻产量的差异。可见,春玉米–晚稻和双季玉米是适宜在长江中游推广的两熟制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