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玉米深层根系对地上部营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采用切断土柱根系方法,研究了在玉米拔节期和抽雄期时土表20 cm和40 cm以下根系对玉米杂交种四密21和掖单19地上部营养生长和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断根相比,在抽雄期切断20 cm深处根系,使四密21和掖单19株高分别降低37.1 cm和32.1 cm,叶绿素总量降低20.0%和37.0%,光合速率降低21.6%和19.6%,百粒重降低12.1%和9.0%,穗粒数减少18.8%和17.5%,产量降低26.2%和20.0%.切断土层40 cm深处根系,株高分别下降23.5 cm和23.6 cm,百粒重下降10.1%和5.2%,穗粒数减少13.1%和12.0%,产量降低21.5%和18.6%.拔节期断根使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切断20 cm深处根系使四密21和掖单19叶绿素降低13.6%和25.2%,切断40 cm深处根系使叶绿素下降10.4%和14.2%.切断根系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为抽雄期大于拔节期。 相似文献
22.
阿特拉津对不同种子大小品种大豆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和大豆轮作是我国东北地区应用广泛的种植方式,但玉米田除草剂阿特拉津常引起下茬大豆药害。选用东北地区推广应用的45个不同种子大小的大豆品种(粒重范围81~302 mg/seed)进行温室盆栽试验,探讨大豆地上冠部和地下根系对阿特拉津危害的响应。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在土壤中有效成分用量为500g/hm2的条件下,大豆地上部干物质生产随种子重量增加而增加,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根系干物质生产与种子大小未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说明大粒品种大豆对阿特拉津耐药性强,小粒品种则敏感,因此,种植大粒品种大豆或品种中大粒种子,可使阿特拉津对大豆危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23.
东北松嫩草原碱茅群落的土壤呼吸同枯枝落叶分解释放CO2贡献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应用静态气室法测定了碱茅群落的土壤呼吸和枯枝落叶分解释放CO2贡献量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①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呈现单峰曲线,7月中旬达最大值11.4 gC/(m2@d);②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与地上绿色体生物量季节动态同步;③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同枯枝落叶分解速率的季节动态同步;④土壤呼吸量与0~10 cm的土壤层中的含水量显著正相关;⑤地表枯枝落叶层分解直接排放CO2量的季节动态呈现单峰曲线,7月中旬达最大值2.93 gC/(m2@d),有减缓土壤向大气排放CO2的作用;⑥枯枝落叶分解释放CO2量同现存地表枯枝落叶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4.
糙隐子草草原狼毒种群与其他主要植物的种间联结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方差检验法和基于 2× 2列联表的分析手段对糙隐子草草原的 3个放牧演替阶段主要植物种间的总体联结性和狼毒种群与其他主要植物的种间联结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逆行演替进程 ,群落主要植物总体的种间联结由显著的正关联过渡到无关联 ;狼毒与群落内大多数植物的关联不显著 ,种间系趋向于相互独立 ;在重牧和过牧阶段 ,狼毒与糙隐子草、达乌里胡枝子、冷蒿和冠芒草正关联不显著 ,但具有较高的关联度 ;狼毒与冠芒草在重牧、过牧、极牧 3个演替阶段均呈一定的正关联。 相似文献
25.
根据不同退化程度草原和不同开垦年限农田土壤”^137Cs放射强度分析结果表明:与轻度退化草原相比,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中的”^137Cs放射强度分别下降了21%和52%。草原土壤开垦后,”^137Cs放射强度明显下降,开垦7年、15年、33年后,^137Cs的放射强度分别只有轻度退化草原的37%、31%和26%。相关分析表明,伴随着土壤侵蚀的发生,土壤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以及阳离子交换量下降。”^137Cs放射强度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全N、交换性K和阳离子交换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26.
作物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团聚体大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土培试验将玉米和大豆植株根系分泌物添加到黑土中,25 ℃培养30 d,研究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大小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作物根系分泌物添加到土壤中,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矿化率、土壤水溶性糖和多糖含量及水稳性大团聚体(>1 mm)比例(P<0.05),显著提高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P<0.05).玉米和大豆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结构特性影响趋势基本一致,玉米根系分泌物提高土壤稳定性的幅度显著高于大豆根系分泌物.培养1 d时,添加玉米和大豆根系分泌物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分别比对照增加2.38倍和1.71倍;培养30 d时,添加玉米和大豆根系分泌物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52.0%和28.4%.因此,新鲜的作物根系分泌物能快速黏结土壤颗粒,避免遭水破坏,保护团聚体,从而提高团聚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