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2篇 |
2篇 | |
综合类 | 22篇 |
农作物 | 9篇 |
畜牧兽医 | 2篇 |
植物保护 | 2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3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异丙隆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施药量最大的麦田除草剂之一,对防除多种禾本科杂草和阔叶类杂草有显著效果;甲基二磺隆是目前有效防除节节麦、雀麦、菵草等恶性杂草的除草剂,但两者在敏感小麦品种上应用会产生药害,特别是低温药害。种植耐除草剂的小麦品种是减轻药害的可行途径。以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和30 g/L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为供试药剂,对江苏省85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耐药性测定。首先以4个小麦品种通过系列剂量测定其耐药性,确定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36 000 g/hm2(推荐剂量的12倍)和30 g/L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6 300 mL/hm2(推荐剂量的14倍)为整株生测法的批量筛选剂量。在此剂量下测试江苏省85个主要种植小麦品种(系)对这2种除草剂的耐药性差异。结果表明:筛选出的对异丙隆高度耐药性(耐药级别之和12~15)、中度耐药性(耐药级别之和10~11)品种(系)分别为7、8个;对甲基二磺隆高度耐药性(耐药级别之和12~14)、中度耐药性(耐药级别之和11)品种(系)分别为11、8个。其中对异丙隆和甲基二磺隆均具有较强耐药性的有明... 相似文献
22.
土壤中绿黄隆残留的生物测试现状及展望姚东瑞,宋小玲,李庆康,刘东卫,郭永生(江苏省农科院杂草研究中心南京210014)早在1935年Crafls,A.S.用燕麦研究了亚砷酸钠的活性以及在土壤中残效期和淋溶性,开创了用指示植物研究除草剂的历史。此后,生... 相似文献
23.
如果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渗入到野芥菜中,会给野芥菜的防除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在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环境释放前对抗性基因向野芥菜的渗入开展深入的研究非常必要。以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携带抗性基因回交3代子1代和子2代(BC3mF2和BC3pF2及BC3mF3和BC3pF3,m表示以野芥菜为母本的回交后代,p表示以野芥菜为父本的回交后代)为材料,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它们在不同密度(低密度为15株/区,高密度为30株/区)及不同种植比例(单种,野芥菜与回交后代以4:1、3:2、1:1混种)时的适合度成分和总适合度。结果表明,无论是低密度还是高密度条件下,单种时BC3F2和BC3F3的总适合度均与野芥菜无显著差异。低密度混种时,在4:1和3:2下,只有BC3mF3的总适合度与野芥菜无显著差异,其余各后代的总适合度均显著小于野芥菜;以1:1混种时,只有BC3mF2和BC3mF3的总适合度与野芥菜无显著差异。高密度混种时,3个比例混种下4种供试回交后代的总适合度均显著小于野芥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BC3mF3的各适合度成分都与混种比例不相关。表明携带抗性基因的BC3F2和BC3F3在野外都具有生存定植的可能性,且BC3mF3定植的可能性较其他供试回交后代更大。因此在防范转基因油菜基因逃逸的策略上,在防范初始杂交发生的同时,也应该防范回交后代的产生。 相似文献
24.
在蒙导条件下转bar基因水稻与无芒稗间的基因漂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转基因水稻Y0003和99-t为父本,无芒稗为母本,在蒙导条件下研究转基因水稻与无芒稗间潜在的基因漂移可能性。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用不同方法(紫外灯照射,反复冻融,黑暗放置)制备的蒙导花粉蒙导条件下转基因水稻花粉在无芒稗柱头上的萌发生长情况,并与无芒稗自花授粉的情况相比较。结果表明,在供试的所有蒙导花粉蒙导条件下,两种转基因水稻的花粉在无芒稗柱头上虽能萌发,但花粉管扭曲成各种形状而不能进入无芒稗柱头。与无芒稗自花授粉的花粉萌发生长有极明显的差异。杂交也不结实。说明蒙导花粉不能克服转基因水稻和无芒稗的不亲和性,转基因水稻与无芒稗间基因漂移的可能性极小。 相似文献
25.
26.
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和转bar基因水稻(Oryza sativa L.)花粉杂交的基因漂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生殖生物学方法研究了药用野生稻和转bar基因水稻花粉杂交的基因漂移。结果表明,供试水稻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生长与药用野生稻自花授粉花粉的萌发生长有一定差异,表现在穿过桩头的花粉粒百分率及内容物释放和正在凝缩、释放的花粉粒百分率较少,虽然转基因水稻花粉能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正常萌发生长,并能释放内容物,但杂交后结实率为0,表明转基因水稻和药用野生稻杂交不亲和,他们的不亲和性不是在花粉的萌发和穿过柱头这一阶段,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本实验条件下转基因水稻和药用野生稻没有发生成功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27.
麦极与骠马对麦田主要禾本科杂草的室内药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别在冬季和春季研究了15%麦极可湿性粉剂和6.9%骠马水乳剂对杂草的防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5%麦极对杂草的药效比6.9%骠马快。从杂草种类比较,草对各除草剂的症状反应出现得最快,其次是硬草,然后是看麦娘、野燕麦;从叶龄比较,1.5叶期杂草反应症状出现得最快,其次是3.5叶期杂草,最慢的是5~7叶期杂草。春季试验时,杂草药效症状较冬季试验时发展得快。冬季试验时,3.5叶期杂草对除草剂的药效反应症状较1.5叶期杂草发展得快;春季试验时,3.5叶期杂草对除草剂的药效反应症状较5~7叶期杂草发展得快。从试验最终结果来看,15%麦极对杂草的防效比6.9%骠马好;杂草的药效反应情况,从高到低依次为:野燕麦、草、看麦娘、硬草。建议15%麦极的施用剂量为10~13.3 g/667m2,在早春杂草3.5叶期左右时施药为宜。 相似文献
28.
通过转bar基因水稻与稗草杂交的亲和性研究评价基因漂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生殖生物学方法研究了转bar基因水稻品种Y0 0 0 3和 99 t(父本 )与无芒稗 (母本 )的基因漂移。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稗草与转bar基因水稻手工杂交后 30min、1~ 4h水稻花粉在稗草柱头上的萌发、生长情况 ,并与稗草开花后相应时间的花粉萌发、生长情况相比较。结果表明 ,2个水稻品种的花粉在稗草柱头上的萌发生长情况相似 ,且与稗草自花授粉相应时间的花粉萌发、生长情况有极明显差异。稗草自花授粉后花粉粒萌发生长正常 ,在 30min时 85 %的花粉粒花粉管穿过柱头 ,正在凝缩和释放内容物或内容物已经释放的花粉粒百分率逐渐增加 ;杂交后转基因水稻花粉在稗草柱头上都不能正常萌发生长并未能穿过稗草柱头。从而判定稗草与转bar基因水稻的不亲和性 ,表现在水稻花粉不能在稗草柱头上正常萌发生长 ,更不能穿过稗草柱头。同时通过去雄稗草授转基因水稻花粉后不结籽也证明了两者的不亲和性 相似文献
29.
江苏省杂草稻的传播与籼粳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杂草稻仅在江苏省局部区域发生,目前已扩大到全省,并对粳稻的高产和稳产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掌握其快速发生机制,便于杂草稻的防除工作,需要进一步明确江苏省13市杂草稻是独立发生还是相互传播,以及江苏省杂草稻籼粳地理分布。采集了江苏省13个市58个样地的58个种群,总计205份的杂草稻样品。所有样品在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农场田间种植,并测量了38个形态学性状和6个程氏指数鉴别性状。欧氏距离聚类分析,表明江苏省13个市的杂草稻是相互混杂的。籼粳地理分布表明,江苏省杂草稻主要以籼型和偏籼型为主,籼型和偏籼型杂草稻在全部58个样点中都有分布,分别占样品总量的54.15%和42.40%;偏粳型和粳型仅分布于6个样点(淮安、苏州、盐城与扬州),分别占样品总量的2.93%和0.48%。此外,对比江苏省杂草稻的籼粳地理分布与江苏省地方品种的籼粳地理分布,未显示对应关系。籼粳比例和地理分布揭示了江苏省杂草稻主要为籼型,其中极少数为粳型杂草稻,粳型杂草稻的比例与杂草稻和栽培稻之间的自然基因漂移比例相近。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