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26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混合不同遗传票房花粉授粉法,探讨玉米杂交当代籽粒优势和高油玉米油分直感效应。对普通自交系与高油自交系和普通杂交种与高油杂交种2套材料的试验结果表明,杂交当代籽粒均存在杂种优势,杂交籽粒重增加幅度因组合而异。自交系间杂交籽粒重比母本自交粒平均增加约10%,杂交种再杂交粒重平均增加2.97% ̄4.68%,自交系和单交种的同一母本分别与普通玉米杂交和高油玉米杂交,杂交籽粒百粒重平均相差0.5g,杂交籽粒含油量均增加。普通玉米间杂交籽粒含油量增加有超亲现象,普通玉米做母本和高油玉米杂交,籽料含油量增加,但无超亲现象,是高油玉米油分基因花粉感效应所致。估计出杂交当代玉米含油量的花粉直感效应值为0.35。  相似文献   
12.
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系的选育方法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试验通过对北农大高油(BHO)与Stock6 F1的自交后代、BC1和BC2后代分离群体单株单倍体诱导率的分布趋势分析发现,在3个群体中均以诱导率最低的类型占绝大部分,诱导率较高(相对于Stock6)的类型所占比率很小,而诱导率突出的类型所占比率更小,在F1自交后人系统中出出了诱导率大大超出高亲的极端类型而在BC1和BC2的后代系统中未见有诱导率超高的跳跃性分布类型随着Stock6回交次数的增加,后代中分离出诱导率超亲类型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此BHO中可能存在不同于Stock6的诱导单倍体基因。与BC1和BC2后代相比,BHO/Stock6的自交后代中籽粒Navajo标记更向于深标记类型,表明BHO中也具有增强籽粒色素的修饰基因。BC1和BC2的后代中,没有发现大胚类型,而F1的自交后代中则获得了一些大胚面的  相似文献   
13.
我市玉米生产正面临着优质化的结构调整,在不降低产量的情况下,以最快的速度改善玉米品质,提高其含油量、能量、蛋白质含量及其他有效营养成分(如赖氨酸、维生素等)含量,尽量增加其经济价值,是我市玉米生产发展的急迫任务。  相似文献   
14.
15.
发展多元化生态保护和餐桌特用型玉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我国玉米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998年世界生产了 6亿吨玉米 ,人均 12 0kg ,美国生产了 2 .48亿吨 ,人均 990kg ,中国生产了 1.33亿吨 ,人均 10 6kg。我国玉米人均量较低 ,很难满足养殖业、加工业和日常消费的需要。但目前玉米主产区却大量积压 ,玉米价格直线下滑 ,从 90年代中期的 1.40~ 1.6 0元 /kg降至目前的 0 .5 0~ 0 .70元 /kg ,已经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我国玉米生产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第一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缺粮状态 ,玉米育种目标像水稻和小麦一样 ,只注重产量的增加 ,忽视品质改进 ,…  相似文献   
16.
库源调节对玉米杂交种青枯病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绍江  宋同明 《作物学报》2003,29(5):740-743
以穗叶处理作为控制库源关系的手段,对玉米杂交种青枯病的抗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库源关系对玉米杂交种的抗病性有直接影响.去穗可显著提高感病品种(掖单13)的抗性,去叶则使抗病品种(高油115)的抗病性降低.()穗叶处理间有明显的互作效应.所有处理均以去穗留叶发病率最低,以留穗去全叶的发病率最高.各叶处理对抗感品  相似文献   
17.
18.
范弘伟  宋同明  张林 《玉米科学》2004,12(Z2):17-19
通过对利用高油玉米花粉给C型胞质不育玉米单交种授粉得到的子粒与高油玉米子粒进行品质分析,发现前者除淀粉与含油量、蛋白质间呈负相关(r=0.36,r=-0.76)、含油量与赖氨酸、能量密度之间呈正相关(r=0.47,r=0.88)、赖氨酸与能量密度呈正相关(r=0.35)外,含油量与蛋白质间,淀粉、蛋白质与赖氨酸、能量密度之间相关系数未达到5%显著水平,含油量(3.96%~8.47%)每提高1%,淀粉含量减少0.57%,赖氨酸增加0.008%,能量密度每100g增加27.42 kj;而后者除淀粉与能量密度相关不显著外,其它营养成分之间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含油量与蛋白质、赖氨酸、能量密度呈正相关(r=0.83,r=0.95,r=0.70),淀粉与含油量、蛋白质和赖氨酸呈负相关(r=0.87,r=0.78,r=0.84),赖氨酸和蛋白质、能量密度呈正相关(r=0.85,r=0.66).含油量(7.18%~14.09%)每提高1%,淀粉含量减少1.74%,蛋白质含量增加0.36%,赖氨酸含量增加0.0164%,能量密度100g增加16.83 kJ.高油玉米(含油量7.1%~16.09%)给常规玉米(含油量3.71%~4.26%)授粉,含油量、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的花粉直感效应值分别为0.37、-0.27、0.27和0.24.  相似文献   
19.
李卫东  宋同明 《作物学报》1991,17(6):470-475
采用北卡罗莱那遗传设计 I(N.C.D.-I),对经过80代混合选择的伊利诺高油系(IHO)与经过2、3代轮回选择的亚里山索综合种(Alexho)的杂交 F_2代群体种子的油分含量等品质性状以及株高、穗长等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研究的各个性状都存在显著的遗传方差,油分含量、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百粒重等性状的  相似文献   
20.
一、培育高油玉米的意义普通玉米的油分含量只占子粒重量的4.5%左右,而淀粉含量却占70%以上。因此,人们一直把玉米看做是淀粉作物或粮食作物。能否通过一定的遗传操作程序,把玉米的这一属性进行改造,提高它的油分含量,适当降低其淀粉含量,使之变成准油料作物或油粮兼用作物呢?可以肯定地回答,不仅从理论上来讲是完全行得通的,在育种实践上也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