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7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13篇
林业   264篇
农学   141篇
基础科学   316篇
  235篇
综合类   1160篇
农作物   130篇
水产渔业   136篇
畜牧兽医   635篇
园艺   247篇
植物保护   15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8篇
  1965年   5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颜龙安等在“萍矮58/华野”的杂交后代中发现一个单基因显性核不育材料,在水稻中为世界首次发现,被命名为“萍乡核不育水稻”,该不育基因定名为“Ms-p”。在植物显性核不育中,首次证明其不育性与细胞质无关,为证实植物界核不育型的存在提供了一个新论据;在植物上,首先把植物的感温性和确实存在的育性基因联系在一起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出育性变化的临界温度值和敏感期;提出了用纯合体不育系作母本和具显性上位基因品种作恢复系制种的显性核不育“二系制种法”应用模式。本文概述了显性核不育水稻在细胞学、遗传学、感温性研究及育种选育上的进展,阐述了它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2.
世界甘蔗育种存在两个根本性难关,传统的″高贵化理论″已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笔者等经25年探索,试创″异质复合分离理论″,用世界著名高贵品种POJ3016作母本,与云南野生割手密种(S.spontaneum)远缘杂交,创造出杂种F193/2418新种质,其一是12上旬最好水平的含糖份16.29%,重力纯度94.02%.纤维份13.21%,表现高糖性状超亲优势(Heterobeltiosis),突破割手密杂种F1必然低糖的遗传规律;其二是染色体2n=80,热带种与割手密种染色体比例为n+n=1.5∶1—1∶1,保持了较多的割手密种染色体而表现野生优良性状,突破必须多代回交(F4,F5)使染色体比例为6∶1—9∶1才能获得高糖性状,但又严重丧失野生优良性状的遗传基础。为实现在回交低代(F2,F3)选育高产高糖,广适兼抗的突破性新品种,从理论,方法与种质的创新找到一个突破点。  相似文献   
113.
首先,分析了农用地定级估价意义,其次,叙述了农用地定级估价理论和原则,第三,构建农用地定级估价整体思路和方法,最后提出了农用地定级估价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4.
牛病毒性腹泻病活疫苗BVDV2/JZ05-1株毒力返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BVDV2/JZ05-1株免疫犊牛后是否会出现毒力返强现象.以病毒含量为10-7.26 TCID50/mL的BVDV2/JZ05-1活疫苗滴鼻免疫犊牛(4mL/头),通过疫苗回滴,连续临床观察,采集抗凝血和鼻拭子,对淋巴细胞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并从淋巴细胞和鼻拭子中分离病毒.结果表明,BVDV活疫苗BVDV2/JZ05-1株免疫犊牛没有出现BVDV感染的临床症状,淋巴细胞数量正常,鼻拭子和淋巴细胞病毒分离阴性.可见,该毒株对犊牛免疫没有出现毒力返强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5.
地方高校生物技术本科毕业生论文选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收集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2009~2011届生物技术专业152篇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对论文选题的研究类型、研究对象、研究领域进行了分析,并就论文选题质量进行了评价。通过毕业生选题中问题的发现,提出了合理化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6.
为研究羽毛肽粉替代鱼粉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幼鱼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对照,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5%、10%、15%、20%羽毛肽粉,饲喂初始体重(25±2)g试验鱼60d。结果表明,试验黄颡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羽毛肽粉添加水平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添加水平为10%时,增重率达到最大值117.48%。当添加水平为15%、20%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下降(P0.05);摄食总量随着羽毛肽粉的添加水平也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0%时,摄食总量达到最大值。饲料系数随着羽毛肽粉添加水平增加呈升高趋势,5%添加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羽毛肽粉在20%添加水平内对瓦氏黄颡鱼幼鱼体蛋白质、灰分、脂肪、水分无显著性影响(P0.05);试验黄颡鱼肝胰腺胰蛋白酶活力随羽毛肽粉添加水平的升高呈升高趋势,5%添加水平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试验黄颡鱼肠胰蛋白酶活力与肝胰腺蛋白酶活力呈相似的变化趋势,当添加水平达15%时,肠胰蛋白酶活力与胰胰蛋白酶活力比值显著下降(P0.05);不同添加水平羽毛肽粉对试验黄颡鱼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5%羽毛肽粉添加组的肠、肝胰腺脂肪酶活力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羽毛肽粉添加组与对照组(P0.05);羽毛肽粉添加水平至10%时,肠脂肪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至15%时,肝胰脏脂肪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羽毛肽粉添加组瓦氏黄颡鱼肠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20%添加组5%、10%添加组对照组,各组间肝胰腺胃蛋白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在瓦氏黄颡鱼饲料中可以适量添加羽毛肽粉,添加水平在10%以内时,可以显著提高瓦氏黄颡鱼摄食量,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117.
针对孝感市粳稻生产现状和优势,阐述了孝感市粳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从加强组织领导、重视品种选育和引进筛选、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狠抓宣传和技术培训、加快产业发展等5个方面提出了孝感市粳稻生产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8.
鄂早19系孝感市农业科学院和湖北工程学院联合选育的常规早籼稻新品种,具有产量高、熟期适宜等特点,2016年6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重点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9.
铁皮石斛自交和杂交亲和性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自交和杂交亲和性的生物学机制,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铁皮石斛自交、种内杂交后柱头性状和花粉管的生长情况。结果发现:自花授粉1 h后,花粉粒萌发,花粉管到达花柱基部接近子房处,4 h后花粉管进入子房,8 h后停止生长,72 h后子房萎缩,花粉管消失,不同的亲本间略有差别。种内杂交后的花粉管能够顺利进入子房,发育良好。由于铁皮石斛自交花粉管进入子房后停止生长,导致子房萎缩,可以认为铁皮石斛属于配子体自交不亲和。研究结果为铁皮石斛的自交不结实机理研究提供了细胞学基础,也为铁皮石斛种质资源保育、杂交育种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0.
为调查华南地区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的物种多样性与资源分布状况,本研究对该区域红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黄梁木(Neolamarckia cadamb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和杧果(Mangifera indica)5种主要树木AM真菌侵染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形态学特征及核糖体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AM真菌种类。结果表明:1)5种树木均能形成丛枝菌根,红花羊蹄甲和尾叶桉为疆南星型(Arum-type),杧果、构树和黄梁木为重楼型(Paris-type)。红花羊蹄甲和杧果的菌根侵染率高、孢子密度大,构树、黄梁木和尾叶桉的AM真菌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相对较低。2)鉴定出AM真菌5属8种,分别为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的浅窝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cunosa)和刺无梗囊霉(Acaulospora spinosa),斗管囊霉属(Funneliformis)的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根孢囊霉属(Rhizophagus)的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以及球囊霉属(Glomus)的3种Glomus spp.和硬囊霉属(Sclerocystis)1种Sclerocystis sp.。3)球囊霉属的AM真菌广泛分布在红花羊蹄甲、杧果和构树根际,刺无梗囊霉分布在杧果和尾叶桉根际,摩西斗管囊霉为优势种,分布在构树和黄梁木根际;而浅窝无梗囊霉和硬囊霉只分布在1种树根际,表明其宿主专一性相对较强。结果显示华南树木根际土壤中AM真菌物种多样性较高,同时本研究为深入研究该地区林木根际AM真菌功能多样性提供了初步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