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1篇
  40篇
综合类   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通过5年(2002~200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 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处理对玉米体内养分浓度、养分分配及每形成单位籽实产量收获养分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有机肥具有稳产高产作用, 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 玉米的稳产作用更为明显;玉米籽实的氮素和磷素浓度均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钾素浓度与有机肥用量未呈现出明显相关性, 玉米秸秆中的养分浓度大体上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玉米收获产品中氮、磷含量在籽实和秸秆中的分配比与产量均呈现较好的相关性, 钾表现不明显;玉米生长愈好(施肥愈多), 每形成单位经济产量消耗的氮、磷、钾就愈多, 说明玉米对氮、磷、钾的利用都存在一定程度奢侈吸收。  相似文献   
32.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1,自引:7,他引:34  
在潮棕壤上进行了5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肥用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有明显的增产和稳产作用。不施肥处理,除土壤全钾以外,土壤其他各项养分指标(C、N、P)均有所下降;施用有机肥能显著提高速效P、K养分含量和有机碳及全磷含量。5年时间,低量有机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下降了9.19mg/kg,说明低量有机肥并不能保证土壤氮的供给;中量有机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略有上升,土壤全氮收支基本平衡;高量有机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明显增加,土壤全氮也有较大程度的盈余。  相似文献   
33.
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磷素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在潮棕壤上连续进行18年的定位试验, 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磷素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处理相比, 施用磷肥有明显的增产和稳产作用.不施磷肥处理, 土壤磷素收支赤字, 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明显下降, 且土壤磷收支的盈亏值与土壤速效磷的增减量呈显著直线相关; 施磷肥处理, 土壤磷素收支盈余, 18年间耕层土壤全磷含量均明显提高, 提高幅度为0.02~0.04 g·kg-1, 土壤速效磷含量亦明显增加, 特别是在试验的后几年, 土壤速效磷含量似有加速上升的趋势.施氮肥对玉米有明显增产作用, 施磷钾肥对玉米增产作用不明显; 大豆则相反, 施氮肥增产作用不明显, 施磷钾肥有显著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34.
不同施肥模式下潮棕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变化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了解下辽河平原地区不同施肥模式对于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变化的影响.利用下辽河平原18年的定位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中Fe、Mn、gn、Cu、Pb的含量及其变化进行研究.下辽河地区所测微量元素含量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期采用常规施肥方式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除了Fe以外,试验前后所测元素的变化量在施肥处理与CK间均有显著差异,而各元素的变化量在养分循环处理与化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长期试验过程中,对照处理除了Zn以外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施肥处理除Cu以外均表现为增加的趋势;重茬玉米地中Cu含量比豆茬玉米地高.下辽河平原地区不同施肥模式下微量元素含量均低于国家限定标准,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不同施肥模式下微量元素变化不同,但养分循环再利用能够增加农田中微量元素的输入,对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5.
氮肥施用对作物吸收土壤氮的影响——兼论作物氮肥利用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15N标记肥料微区试验中采取了抑制土壤中氮生物固持作用的措施——用长期不施肥试验地、小麦拔节前施15N标记KNO3,成功显示了影响施氮作物吸收土壤氮的另一个过程:肥料氮对土壤氮库的稀释作用(或作物吸收养分过程中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库替换作用)的存在;试验中施氮作物较不施氮作物少吸收土壤氮,呈现负的ANI(加入氮交互作用)。生物固持作用和肥料氮对土壤氮库的稀释作用是两个作用相反且交织在一起的过程,其相互抵消、平衡后的最终结果可以是正ANI,也可以是负ANI,决定于两者影响力的强弱。由于受上述过程的影响,用田间试验估测作物氮肥利用率,无论15N标记法或传统的差值法,均不可能获得可信的结果。作为替代方法,比值法可避免上述过程的影响,经本试验检验,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36.
在辽西碳酸盐褐土上进行的9年试验表明,平均每年每公顷施用相当或略低于作物收获产品中含磷量的化肥磷(P)14.4kg,既可持续地保持较高的作物产量,又可持续耕层土壤的总磷库贮量几乎不变,甚至有微小增长,其增长部分主要是有机磷;施用磷肥结合80%收获产品喂猪、猪粪回田,则既可保持作物丰产又可显著提高耕层土壤的有机磷含量;连续施氮肥而不施磷肥可使该贫磷土壤耕层总磷库贮备显著下降。与富磷土壤不同,9年中该  相似文献   
37.
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磷钾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潮棕壤上进行了19 a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磷钾肥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施钾肥能显著提高大豆籽实产量,其效果优于磷肥。循环猪圈肥的施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作物的产量,但不能达到显著水平。氮磷钾配合循环猪圈肥不仅能增加作物产量而且有很好的稳产作用。未施磷肥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呈迅速下降趋势,随种植时间推移,土壤速效磷含量下降速率趋缓。施用磷肥,土壤速效磷含量均有显著增加。不施钾肥处理加剧了土壤钾素的消耗,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浓度下降明显;氮磷钾肥并施处理基本能维持土壤钾初始水平;同时施用氮磷钾肥和循环堆肥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浓度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以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研究农田、裸地、割草和休闲4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其中农田土地利用方式又包括对照处理(CK)、循环猪圈肥处理(M)、化肥处理(NPK)和化肥+循环猪圈肥处理(NPK+M)。结果细菌脂肪酸和真菌脂肪酸与总PLFA变化规律相似,均为休闲和割草处理最高,农田居中,裸地最低;农田各处理间PLFA含量差异较小,其中M处理最高,其次为CK和NPK+M处理,NPK处理最低;自然撂荒和有机肥的施用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而施用化肥则降低了微生物PLFA量;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具有较高的G+PLFA/G-PLFA比值(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PLFA比值),而耕作和施用化肥则降低了这个比值;休闲和割草处理具有较低的细菌与真菌的PLFA比值,农田生态系统和裸地细菌PLFA/真菌PLFA比值则较高;土壤PLFA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显著相关。结论长期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明显导致了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39.
通过分析不同田埂宽度及在田埂种豆条件下田埂0~60 cm剖面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和贮量的季节动态变化,研究田埂宽度与种豆对稻田矿质氮可能经田埂侧向迁移出农田的影响。田埂中矿质氮含量明显受施肥和作物生长的影响,且田埂可阻滞矿质氮的侧向迁移,远离稻田的田埂剖面中矿质氮浓度与贮量均普遍低于靠近稻田一侧田埂;随着宽度的增加,田埂对于阻滞矿质氮侧向迁移出稻田的作用增强,降低了远离稻田一侧田埂土体中矿质氮的季节波动;大豆的种植则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田埂中矿质氮,减少氮素进入灌溉水渠的风险。对于NO_3~--N,田埂宽度由40 cm增加到50 cm和60 cm可平均减少2.19 kg hm~(-2)和8.51 kg hm~(-2)的NO_3~--N侧渗,若田埂增宽与埂上种豆同时进行,则可分别减少NO_3~--N侧渗5.74 kg hm~(-2)和11.15 kg hm~(-2);对于NH_4~+-N,增加埂宽至50 cm和60 cm可减少NH_4~+-N侧渗0.80 kg hm~(-2)和5.29 kg hm~(-2),若种豆与增宽并举,则50 cm和60 cm田埂可减少4.14 kg hm~(-2)和6.16 kg hm~(-2)的NH_4~+-N侧渗。但大豆根系生长可能会导致田埂中大空隙出现,加剧矿质氮侧渗,尤其是20~40 cm土层。因此,可适当增宽田埂,尤其是田埂种植作物时,以减少养分因侧渗而移出农田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几种酸性土壤供氮力测定方法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旱地条件进行黑麦草盆栽试验,对不同供氮力指标与黑麦草吸氮量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好气培养法测定的可矿化氮与吸氮量相关系数为0.820;氯化钾与氯化钙浸提的硝态氮与黑麦草吸氮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2和0.916,表明硝态氮含量作为土壤供氮能力指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微生物量氮的测定结果不够稳定且与黑麦草吸氮量相关性不高(r=0.751).分析表明,氯仿熏蒸-浸提全氮与吸氮量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可达0.941,是一个较好的供氮力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