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0篇
林业   140篇
农学   76篇
基础科学   110篇
  88篇
综合类   487篇
农作物   140篇
水产渔业   72篇
畜牧兽医   361篇
园艺   99篇
植物保护   6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云南地理位置特殊.地质构成复杂,全省分布着高等植物17000余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360余种,野生动植物种类、植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居全国之首,  相似文献   
993.
采用"3414"田间试验方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滨海盐碱地3年生白蜡进行了连续2年的氮、磷、钾田间肥效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肥料配比对白蜡的生长产生了显著影响,所有施肥处理白蜡苗木的胸径增长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当N、P2O5和K2O的施用量分别为0.064kg株-1 a-1、0.036kg株-1 a-1和0.048kg株-1 a-1时,白蜡的胸径的当年、累积增产率以及经济效益均优于其它施肥组合。通过拟合所得的一元二次施肥效应模型计算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白蜡的N、P2O5和K2O最佳经济效益施肥量分别为0.070kg株-1 a-1,0.047kg株-1 a-1和0.068kg株-1 a-1。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研究紫穗槐根系在不同含水率和不同融化时间对土体加固作用,为季冻区紫穗槐固土效应提供设计依据。[方法]以取自西宁市黄土为研究对象,用室内三轴试验方法研究紫穗槐根系根—土复合体的应力应变及强度特性,探讨在不同解冻时间和不同含水率下紫穗槐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指标变化规律,并通过SEM电镜扫描试验从微观的角度评价紫穗槐根系的加固机理。[结果]紫穗槐根系在不同含水率时有不同的加筋情况,在低含水率和高含水率加筋作用更加明显;在冻融前后紫穗槐根系的加筋作用体现在当土体受到荷载作用时,紫穗槐根系会束缚土颗粒之间的移动,增大土颗粒之间的咬合以及增大根系和土颗粒之间的接触面,从而增大内摩擦角;通过电镜扫描试验可以看出,紫穗槐根系可以抑制土体中的裂隙产生与发展,从而增大土体的整体性。[结论]紫穗槐根系在不同地区均能起到加筋作用。不同含水率会存在不同的最佳含根量,紫穗槐根系的固土作用体现在增大土体的内摩擦角,增加土体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995.
利用根量多、耐旱、抗倒伏的根优1号、根优4号及高产优质、根量少、易倒伏的粉吹雪为试材,在马铃薯地上部最大期调查了根和叶空间分布的品种间差异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根优1号和根优4号分布在土壤0~120 cm处的总根长和30~120 cm处的根长都显著高于粉吹雪|② 根优1号和根优4号的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深层(30~120 cm),而粉吹雪的根系则主要分布在土壤耕作层(0~30 cm)|③ 根优1号叶面积分布最均匀,而根优4号则主要集中分布在中上层(40~80 cm),特别是在60~80 cm(占总叶面积的41.7%),而根优1号的吸光系数显著低于粉吹雪和根优4号,因此根优1号从地上部最大期到收获期的块茎干物质增加量和增加速度最大|④ 株高、主茎粗和比根长各品种间差异显著,根优1号的植株最高,主茎最粗,但比根长最小,粉吹雪的植株最矮,主茎最细,但比根长最大。  相似文献   
996.
【目的】稻草还田和合理的氮肥运筹不仅可以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还可以减少因过量施用氮肥带来的环境污染。随着水稻机械化收割的快速发展,稻草全量原位还田面积迅速扩大。因此,研究稻草全量还田后合理施用氮肥十分必要。本文通过早稻机收稻草切碎全量还田后晚稻氮肥运筹试验,探索该条件下晚稻氮肥的合理施用技术。【方法】以超级晚稻品种淦鑫688为试验材料,设计4个施氮(N)水平(0、 120、 180、 240 kg/hm2)基蘖穗肥比例为5∶2∶3,并在180 kg/hm2水平下增设稻草不还田对照处理和稻草全量还田下基蘖穗肥不同施氮比例处理(5∶0∶5、 5∶1∶4、 5∶2∶3、 5∶3∶2、 5∶4∶1、 5∶5∶0)。旨在分析不同处理间水稻产量、 产量构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稻草全量还田下,施氮量在180 kg/hm2以下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之后则下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随施氮量的增加,有效穗数显著增加,而结实率则显著下降,施氮处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在相同施氮水平下,因为有效穗数、 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提高,所以稻草全量还田产量极显著高于不还田处理,增幅8.83%。稻草全量还田同一施氮水平下,施氮比例为 5∶2∶3 处理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为最高,有效穗数随分蘖肥比例的增加而减少,处理间结实率差异不显著。稻草全量还田后,随着施氮量增加,其氮素总积累量、 氮肥表观利用率、 氮素的吸收率和百公斤籽粒的需氮量也显著提高,且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但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生理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同一施氮水平下,全量还田处理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显著高于不还田处理。相关分析表明, 氮素总积累量与产量呈二次抛物线极显著正相关,氮肥表观利用率、 氮素吸收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稻草全量还田相同施氮水平下,随着穗肥施氮比例降低,其氮素总积累量、 中期的积累量和比率下降,其氮肥的表观利用率、 收获指数和氮素的吸收率也随之降低,但前期的氮素积累量和比率则升高。氮素的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表现为随着穗肥比例的减少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均以施氮比例为5∶2∶3处理处理最高,不施穗肥处理最低。各施氮比例处理中,穗肥的施氮量与氮素的总积累量、 中期积累量、 氮肥的表观利用率、 收获指数和氮素吸收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结论】稻草全量还田后配施适量的氮肥可以提高晚稻产量,本试验以配施N 180 kg/hm2产量最高;在施纯N 240 kg/hm2以内,施氮越多,氮素积累量越多,相应的氮肥表观利用率、 氮素的吸收率和百公斤籽粒的需氮量也越大。总施氮量相同条件下,以基肥∶分蘖肥∶穗肥为 5∶2∶3 的施氮比例水稻产量, 氮肥农学、 生理利用率均为最高,此结果可作为双季稻区稻草全量还田后的推荐施氮比例。  相似文献   
997.
以塔里木河下游10次生态输水的效果为背景,根据近5a在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断面的大量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胡杨冠幅对应急生态输水的响应.结果显示:随着输水次数的增加,胡杨冠幅呈梯度变化的趋势,输水对增加胡杨叶量和活枝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冠幅级的胡杨主要分布在距河道200 m的范围,且其分布都与离河道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8.
经多年多点、反复试验筛选确定猪用中药复合添加剂配方 ,研究其对生长育肥猪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猪使用中药饲料添加剂后 ,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降低了饲养成本 ,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99.
2001年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及全国30个省级兽药监察所共抽检兽药产品10 812批次,其中合格产品7 131批,合格率为66.0%,与往年相比兽药质量没有明显提高。蓄意制假、造劣仍是当前兽药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建立储层沉积相分析的复杂地质模型,将多Agent技术和面向Agent的软件工程技术引入到储层沉积相分析中,在地质储层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多Agent的储层沉积相分析模型.对面向Agent混合智能的Gaia方法论进行了研究,具体步骤分为收集需求信息、分析阶段、框架设计阶段、详细的设计阶段和实现阶段,逐步完善沉积相分析的模型建立.并在此方法论的基础上设计了沉积相分析的Agent模型、角色模型、技巧模型、知识模型和组织模型、交互模型.最后,构建了一个基于多Agent储层沉积相分析社会模型的原型系统,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