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20篇
  1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多穗型小麦品种公顷产9000kg主要技术指标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1995~1999年连续年的小区试验和高产攻关调查研究,提出多穗型小麦品种公顷产量9000kg的主要技术指标。即产量结构指标、分蘖成穗率指标、最高叶面积系数、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指标。同时对上三叶的叶面积质量以及干物质积累特点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化顷产量9000kg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采用管栽试验研究了水分调控技术对冬小麦根系和叶片生理特性的调控效应,结合田间试验的产量和品质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根系主要分布在0~40 cm范围内,约占总根量的50%;在底墒条件充足的情况下,不浇越冬水,适期控水有利于根系的下扎,1水和2水处理灌浆期根系的增加主要表现在100~200 cm土层;在小麦生育期控越冬水、浇灌浆水可以提高根系活力,灌浆水的投入使100~200 cm土层根系在灌浆期仍然保持较高活力,同时提高了旗叶光合速率,保持了旗叶和倒二叶的绿叶面积,有利于小麦籽粒质量增加。因此,通过适期调控水分供应,重视拔节水和灌浆水的投入,不仅利于小麦良好群体结构的形成、促进籽粒产量的提高,还可以有效节约水资源,同时产生较好的产量效应和生态效益。对于强筋小麦来说,减少灌水次数,还可以提高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13.
氮肥运筹对小麦群体变化、穗粒数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小麦持续增产提供重要技术途径,对氮肥不同施用量和不同底追比例进行研究,选用‘周麦18’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肥运筹技术对小麦群体动态变化、穗粒数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轻中重后补充”的氮肥运筹技术降低了小麦生育期的最高群体,小麦分蘖成穗率较传统施肥处理提高了3.1个百分点,同时增加了穗粒重、提高了千粒重,单穗重显著提高了0.2 g;在每公顷施纯氮240 kg和180 kg条件下,运用“前轻中重后补充”氮肥运筹技术较传统施肥处理(全底)增产694.5 kg/hm2、486.0 kg/hm2,增幅分别为10.1%和7.2%。结果说明“前轻中重后补充”的氮肥应用策略是一项高产高效的氮肥运筹技术。  相似文献   
14.
缓/控释肥的研究应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简要概述了缓/控释肥的发展概况及其必要性,重点分析了缓/控释肥对作物生长、产量、品质以及土壤状况的影响,并就目前缓/控释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对缓/控释肥的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灌水次数和时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水的短缺已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温麦6号小麦9000kg/hm2若干群体质量指标研究补报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通过两年对温麦6号小麦的小区试验和高产攻关调查研究,提出温麦6号小麦9000kg/hm~2的几个群体质量指标,即最高叶面积系数为10.0左右,高效叶面积率70%以上,有效叶面积率95%以上,每公顷成穗在750×10~4左右,分蘖成穗率50%左右,抽穗期无效分蘖残存率在5%以下。同时对上三叶的叶面积和叶质量以及小麦生育后期的干物质积累特点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小麦不同品种缺苗断垄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缺苗断垄对小麦产量及其三要素的影响,在大田状态下选择不同品种不同断垄程度小区进行调查,并对断垄率、籽粒产量及其三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缺苗断垄引起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穗数减少,随着断垄率的增加,穗数逐渐减少,产量逐渐降低,产量降低幅度小于断垄率的增加幅度,在断垄率为12.00%~45.44%的情况下,产量降低幅度为9.03%~28.68%;在断垄率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品种的减产幅度基本一致。对于豫麦49,断垄引起的产量降低,主要从穗数和穗粒数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对于周麦16,断垄引起的产量降低主要从穗粒数上得到一定的补偿。  相似文献   
18.
豫麦49(原名温麦6号)是从豫麦25(温2540)小麦品种中系统选育出的半冬性、超高产、矮秆多抗、多穗竖叶型小麦新品种,其组合为394A×豫麦2号.1998年定名为豫麦49.自该品种育成以来,其播种面积在黄淮麦区迅速扩大,尤其是在高水肥地区,出现了千公顷超7500kg/hm2,百公顷超8250kg/hm2,小面积超9000kg/hm2的超高产纪录,现已成为豫中北地区的主要种植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9.
水氮配合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水泥池中控制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水氮配合方式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亩产300公斤左右条件下,在小麦生育中后期,水氮配合应用与只浇水相比,可以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以拔节期肥水增产效果最佳,后期增加氮肥用量可以显著提高小麦品质,在土壤肥力偏低条件下,强筋小麦不易达到较高的品质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氮素积累及分布与运转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3个冬小麦品种,测定了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氮素含量,着重研究不同品质类型(强筋、弱筋和中筋)冬小麦各生育时期氮素的积累、分布与运转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在生育前、中期植株体内的氮素含量无显著差异,小麦抽穗至开花以后,随着生殖器官的不断发育,各营养器官向籽粒中运转氮素增加,尤其在灌浆中期之后,强筋小麦的旗叶、倒二叶氮素下降幅度大,向籽粒运转比例增大,中筋、弱筋小麦的旗叶、倒二叶氮素下降比较平缓,向籽粒运输较小,直至成熟期籽粒中氮素含量形成明显差异,这是不同品质类型小麦遗传特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