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5篇
农学   2篇
  32篇
综合类   56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以黔东武陵山至苗岭山系间的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及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选定生物廊道宽度为2 km,以3个自然保护区现有的边界为基础,向外扩展平均约50 km为缓冲区并彼此相连形成可供成为生物廊道的互通区域,对这一区域景观特征及廊道连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三者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为0.97,景观斑块分布较均匀;2在景观尺度水平上,三者间不同类型斑块与不同因子斑块结合度(COHESION)均较高,达99以上,表明三者间连通性良好;3根据连通性路径分析结果,佛顶山北段至梵净山区域连通性良好,连通因子占廊道面积达88.90%,佛顶山南段至雷公山区域,连通因子占86.12%,生物廊道连通因子主要为林地构成,阻隔因子主要为耕地及建设用地。研究结果揭示了3个保护区内及其之间生物廊道的景观斑块特征与生物物种扩散的景观连通性,可为构建科学有效的生物廊道与区域自然保护区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掌叶木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为了解掌叶木种群结构与及空间分布格局特征,本文以贵州省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中的掌叶木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群落生态学研究方法对掌叶木种群进行调查,并对该种群的小生境状况、起源方式、种群的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掌叶木以萌生方式为主,以石缝为其主要的小生境,种群空间分布主要呈集群型分布,种群幼龄木株数比例少而中、老龄木株数多、树高级不连续,从总体上看种群结构不连续,呈衰退型趋势。  相似文献   
43.
采用人工模拟不同的光照条件(100%全光照、40%光照、20%光照、10%光照)进行盆栽试验,探讨不同光照条件对掌叶木幼苗生长、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光照环境条件下,掌叶木1年生幼苗高生长量差异显著,地径生长量差异不显著;总生物量、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根冠比均随光照强度降低而减少,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均为:叶根茎;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幼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a/叶绿素b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叶片中SOD、MAD、质膜相对透性、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研究表明适当遮荫有利于掌叶木幼苗的培育。  相似文献   
44.
以赤水河上游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PCA和RDA排序分析,筛选植物群落地上部分组成及结构的持水功能指标,构建了植物群落持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指标加权乘积法评价赤水河上游27块森林群落样地的持水能力。结果表明,灌草、灌木、灌丛阶段群落及乔林阶段中竹林为低持水群落,次顶极群落和多数乔林群落为中持水群落,仅乔林阶段中巴豆+柏木群落中2块样地为高持水群落。导致群落持水功能差异的主因是持水结构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45.
选择草海湿地流域典型喀斯特森林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群落数量分析等方法,对其不同群丛、群落、层次的森林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α多样性分析中,群丛Ⅶ(云南松-栒子+白栎—荩草+芒群丛)的Margalef丰富度和Simpson多样性最高,而群丛Ⅳ(云南松-白栎+云南杜鹃—密毛蕨+莎草群丛)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Pielou均匀性最高;群落B(阴坡、低海拔、陡坡群落类型)的Margalef丰富度最高,群落D(阴坡、高海拔、缓坡群落类型)的Simpson多样性最高,群落A(阳坡、高海拔、缓坡群落类型)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Pielou均匀性最高。(2)β多样性分析中,群丛Ⅰ(云南松+马缨杜鹃-矮杨梅-野鸭茅群丛)—Ⅱ(华山松+云南松-矮杨梅+云南杜鹃-密毛蕨+白茅群丛)的β多样性最高;群落A(阳坡、高海拔、缓坡群落类型)-D(阴坡、高海拔、缓坡群落类型)的β多样性最高。  相似文献   
46.
西南喀斯特地区构树生态经营技术体系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西南喀斯特地区构树采种、育苗、造林以及枝、皮、叶的生态经营技术:采种应选10~15年生以上健壮无病虫植株作母树,8-9月果实成熟时采收;种子成活率与贮藏方式和时间相关,宜随采随播;播种应保持土壤水势在0~0.4 MPa;构树为喜光树种,造林地宜选择阳坡裸地,整地造林在秋末冬初苗木休眠萌动前进行,坑宽×深40 cm×40 cm,株行距1.2 m×1.3 m;构树叶采集,一年中在4月和8月用剪截的方法采集所有成熟叶片,每月2次;构树皮经营时,采用去顶芽的物理干扰方式或使用50 mg/L的6BA喷洒芽,能使构树芽种群数量大大增加,进而获得大量的枝,然后每两年进行一次全伐,或者一年一次,选择直径大于1 cm的进行择伐。  相似文献   
47.
水分胁迫对银合欢种子萌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配置不同浓度的PEG(聚乙二醇)溶液,对银合欢种子萌芽进行人工水分胁迫处理。结果表明:银合欢种子发芽过程的水势范围为0~-0.4 Mpa;随着水分胁迫加剧,种子发芽率、发芽速度、芽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呈下降趋势;当水势为-0.6 Mpa时,种子不能发芽。表明,银合欢在轻度干旱胁迫时,具有一定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48.
罗甸县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及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罗甸县石漠化的危害,从地形地貌、岩性、降水、耕种方式等方面探讨了石漠化的成因,提出的罗甸县石漠化综合防治对策是: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并加强生态与环境科学意识教育;保护现有植被,促进已退化植被的恢复;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防治;生态治理与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建立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介绍了几种适合罗甸县不同土地类型的石漠化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49.
土壤碳是重要碳库,其对碳的吸收与排放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为探究植物群落凋落物与土壤碳之间的关系,采用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亚热带湿润区—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取草本(Herb)、灌木(Shrub)、乔林(Arbor)和顶极(Climax)4个植被恢复阶段的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分组法将土样分为粒径...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究黔中喀斯特地区次生林林分土壤和优势树种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规律,为退化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秋(10月)、冬(1月)、春(4月)和夏(7月)季对黔中喀斯特地区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3种林分土壤和优势树种叶片进行野外采样,测定分析其碳(C)、氮(N)、磷(P)含量及其计量比C/N、C/P和N/P.[结果]黔中喀斯特地区次生林3种林分土壤中的C、N、P含量及C/N、C/P和N/P的总平均值分别为47.98 g/kg、1.71 g/kg、0.77 g/kg、29.50、68.93和2.34,3种林分优势树种叶片的C、N、P含量及C/N、C/P和N/P总平均值分别为461.66 g/kg、13.75 g/kg、1.76 g/kg、38.75、387.70和9.57,反映出林分优势树种叶片的C、N和P含量较高.3种林分土壤中的C、N和P含量均在春季最低,N和P含量最高值出现于秋季,C含量最高值出现于夏季;除针叶林的N/P最低值出现在春季外,其余林分C/N、C/P和N/P的最低值均出现在秋季.3种林分优势树种叶片的C和N含量呈冬季低夏季高的变化趋势,P含量最高和最低值出现的季节在3个林分中各异,C/N、C/P和N/P在春、夏季最高,在秋、冬季最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林分优势树种叶片C含量、C/P、N/P与土壤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或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叶片N/P与土壤C/P及二者的C/P和N/P间也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季节变化对喀斯特地区次生林林分的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有一定程度影响,对林分优势树种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较明显,且呈春、夏季高,秋、冬季低的变化趋势;该地区次生林植被生长主要受N限制,可将N/P作为判断植物N和P营养元素受限制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