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8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212篇
林业   251篇
农学   231篇
基础科学   254篇
  189篇
综合类   1395篇
农作物   115篇
水产渔业   154篇
畜牧兽医   775篇
园艺   212篇
植物保护   91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77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185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192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284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212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浅析规范高校收费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高校收费管理工作中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擅自立项收费,不按国家规定使用统一的收费票据,缺乏专门的收费管理机构等问题。近年来,学生欠费现象以及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收费行为的增加,使高校的收费情况更加复杂。文章从加强管理及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的角度,提出规范高校收费应该采取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972.
为从流域尺度上探讨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土地利用对流域土壤重金属的影响及重金属来源等,以东江流域为研究区,采集全流域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表层土壤(0~30 cm)测定Zn、Cr、Pb、Cu和As含量,运用数理统计、地统计学、污染指数和风险指数法,分析全流域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重金属含量特征,评价其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运用克里金插值法进行重金属含量及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研究;同时探讨了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与“七五”背景值相比,东江流域表层土壤重金属呈现不同程度累积上升趋势。不同用地类型土壤重金属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但均属于中等变异性,总体上中上游各类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其中龙门及和平-龙川-寻乌一带尤为突出。东江流域各重金属均值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GB 15618—2018),单因子指数评价显示污染水平均为安全,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显示污染水平为安全且接近轻污染,流域平均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55.6,属于低风险。东江流域土壤重金属主要有人为源和自然源两个来源,Pb、Zn及As可能同时受到工业污水排放、农药化肥、采矿、交通运输等人为源及自然源影响,而Cr、Cu可能主要受以土壤母质、大气沉降为主的自然源影响。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重金属呈不同程度累积上升趋势,但总体污染风险为低风险;不同用地类型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中上游较高;土壤重金属主要有人为源和自然源两个来源,部分重金属存在相似的来源途径。  相似文献   
973.
为阐明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通过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肥对山东棕壤、潮土和褐土3种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长期定位定量施肥试验中,一年两季施用化肥不会引起土壤容重增加,造成土壤板结。结果表明单独施用化肥25年后,各施肥处理的土壤孔隙度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且土壤容重均下降,不同化肥处理的土壤容重并无增大的趋势。在三大土类中,以棕壤的土壤孔隙度最低,其次是潮土,褐土最高。此外,三大土类的土壤容重均与土壤孔隙度呈显著负相关;棕壤和潮土的土壤容重与耕层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而褐土的土壤容重与有机质相关性较差。笔者认为长期施用化肥并未显著提高土壤容重,而能提高土壤孔隙度,因此长期单独施用化肥并非造成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74.
【目的】通过综合评价不同毛木耳菌株的栽培性状与特点,筛选出适宜桂南地区栽培的毛木耳优良菌株。【方法】引进全国不同栽培地区的6个毛木耳菌株和近年来桂南地区主要栽培的5个毛木耳菌株,以本地区栽培的毛木耳台毛1号菌株为对照,对不同菌株的菌包菌丝体生长状况、出耳茬数、出耳产量及耳片的部分特性等进行试验比较与分析。【结果】不同菌株菌包生长状况和出耳状况差异明显,菌丝体生长速度高于对照菌株的依次为苏毛3号、川耳7号、漳耳43-28、781、川耳23、川黄耳1号和AP11,其中前5个菌株与对照菌株具有显著差异;对照菌株菌丝体生长密度仅高于川耳10号和781;菌包成活率最高为对照菌株(98.50%),其后依次为川耳7号、苏毛3号、42、漳耳43-28、193和川黄耳1号,其余低于89.50%;8个菌株的出耳茬数与对照菌株相似,140 d左右能形成耳片四茬,且产量比对照菌株提高11.44%~51.28%,产量大小依次为川耳10号、193、川耳23、川黄耳1号、漳耳43-28、42、苏毛3号和川耳7号,采收集中度优于对照菌株第一茬耳的有川耳7号,前两茬耳优于对照菌株的有苏毛3号和漳耳43-28,前三茬耳优于对照菌株的有苏毛3号、漳耳43-28和193;大部分菌株子实体耳片大小较对照菌株优,表现为色泽较深,耳片较厚,但质地偏软,栽培过程中流耳相对偏高。【结论】川黄耳1号、川耳7号、苏毛3号、漳耳43-28和42在菌包生长状况、耳片产量、出耳茬数和耳片性状等方面综合表现较佳,可作为桂南地区优先选用的毛木耳栽培推广用菌株。  相似文献   
975.
【目的】探究烘烤过程中不同开片度上部烟叶的失水干燥特性,为烘烤工艺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烤烟K326不同开片度(0.35,0.31和0.25)上部叶为试验材料,分析鲜烟叶的组织结构以及烘烤过程中烟叶水分和形态的变化。【结果】(1)鲜烟叶栅栏组织细胞密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紧密度随着烟叶开片度的减小而显著增大,海绵组织厚度、疏松度随着烟叶开片度的减小而显著降低。鲜烟叶中叶片水分质量所占比例随着烟叶开片度的减小而显著降低,主脉水分质量所占比例随着烟叶开片度的减小而显著增大。(2)烘烤过程中温度为42~48℃时,烟叶全叶、叶片、主脉含水率随着烟叶开片度的减小呈增大趋势;在38~42℃,叶片的失水比率随着烟叶开片度的减小而增大,45~48℃叶片失水比率随着烟叶开片度的减小而降低;烘烤过程中,叶片的束缚水/自由水随着开片度的减小而增大,叶片横向收缩率、主脉周长收缩率随烟叶开片度减小而降低。【结论】随着K326上部叶开片度的减小,烟叶失水干燥特性变差。  相似文献   
976.
977.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环境应激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主要危害断奶后的保育猪及早期生长的育肥猪.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打喷嚏、呼吸困难等.该病可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患病猪生长缓慢及出栏时间推迟、药物防治费用增加、肉品质量下降,严重病例可导致死亡.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一主要对猪呼吸道病综合征造成的损失、病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药物预防与治疗以及防控措施进行阐述,以期为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8.
在对安陆市土壤酸化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产生土壤酸化的原因、土壤酸化的危害,并提出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979.
【目的】研究烤烟散叶插签烘烤过程中叶温的变化情况,完善散叶烘烤工艺,以推动散叶密集烘烤的落实与推广。【方法】运用叶温测定仪与温湿度自控仪,测定烟叶在散叶插签烘烤过程中的叶温、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和相对湿度,探讨烘烤过程中叶温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散叶插签烘烤过程中叶温的变化分为4个阶段:预热阶段、叶温平稳阶段、缓慢升温阶段、快速升温阶段。在叶温变化的不同阶段主要影响因素不同,预热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干球温度;叶温平稳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干球温度为主,以湿球温度与相对湿度为辅;缓慢升温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湿度;快速升温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结论】散叶密集烘烤过程中叶温的变化代表了叶片的真实烘烤状态,对研究散叶烘烤过程中烟叶物质转化和烟叶质量形成有一定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散叶烘烤工艺。  相似文献   
980.
1995年3~7月,我们在甘肃省环县洪德乡耿塬畔村对14个养羊户438只本地土种绵、山羊进行了控制释放塑囊和缓释药弹防治胃肠道线虫的效果试验.438只绵、山羊随机分为4组,第一组101只控制塑囊组;第二组121只缓释药弹组;第三组107只常规组;第四组109只为对照组不投药.试验前4个组虫卵皆为阳性,实施不同方案处理后,对照组一直处在阳性,而且虫卵数不断升高.常规组用丙硫咪唑片驱虫后,第一个月虫卵转阴,从第二个月开始回升为阳性,说明驱虫后2,3月又发生再感染.缓释药弹组驱虫后二个月内虫卵几乎完全为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