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篇 |
农学 | 14篇 |
基础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40篇 |
农作物 | 17篇 |
水产渔业 | 1篇 |
畜牧兽医 | 8篇 |
园艺 | 1篇 |
植物保护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5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3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6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61.
62.
[目的]分析广西2008 ~ 2014年审定的水稻品种的产量状况,为广西高产水稻品种的选育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2014年广西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分析比较了年度间产量,各类型水稻产量,产量与生育期、株高的关系.[结果]广西杂交水稻的单产没有突破,仍徘徊在7 500 kg/hm2的极点,常规稻的单产从2012年到2014年下降幅度较大.[结论]广西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把杂交稻高产育种作为一种长期的育种目标,并继续加强常规稻高产育种. 相似文献
63.
多效唑浸种对水稻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50ppm多效唑浸种,水稻幼苗在低温下产生了一系列生理效应,体内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强,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且细胞膜的透性变大。在外观形态上,植株变矮,总生长量增加。根/冠值降低。经多效唑浸种处理的水稻幼苗对低温的抵抗力提高。 相似文献
64.
老挝是一个农业国,农业是老挝的经济支柱,占老挝国内生产总值的51%,并提供86%的劳动力就业机会。2002年,老挝总人口550多万,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80%。地广人稀,潜在耕地面积800万hm^2,实际耕地面积约80万hm^2,种植的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薯类、咖啡、烟叶、花生和棉花等。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其中糯稻占90%。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5%,主要分布在万象地区、沙湾拿吉省、沙拉湾省和占巴色省等,其中南部3省稻谷产量占总产量的40%。由于栽培技术和灌溉设施较落后,很多地方一年只能在雨季时种一季水稻。 相似文献
65.
国际水稻遗传评价网(INGER)在广西的评价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水稻遗传评价网(INGER)是一项全球性的水稻种质交换、评价和利用国际合作项目,是引进国外种质的最佳途径之一。广西从1979起参加国际水稻遗传评价网的国际合作,到目前为止,已接受过13个不同类型的INGER试验圃,和包括当地对照在内的约17000份参试材料。通过对国际水稻遗传评价试验网各试验圃试验材料的评价,获得了一批适合广西生态条件的新的高产源、优质源、抗源及具有恢复基因、保持基因的优异种质材料,这不仅丰富了我区的稻种资源库,而且扩大了我区品种改良的遗传背景。从1999年到现在,我们筛选出了600余份优良的育种材料,向区内外20多个科研育种单位无偿提供了8000份左右的种子材料。INGER对提高我区的水稻生产水平特别是在米质和抗性的改良以及杂交稻组合的选配上,起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利用INGER部份优良种质,进行系统选育和杂交育种,育成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并推广的品种6个,杂交稻组合17个,这些品种和组合在广西水稻生产上已大面积推广,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尽管INGER在广西的试验存在着资金和管理上的一些问题,我们仍然希望能继续承担这个试验;通过它多引进特殊需要的种质材料;解决种子来华问题,最好由IRRI将供试种子统一寄给国内一个单位;国内项目协调员应积极组织参试单位共同申报国家课题争取经费支持;以及适当组织田间考察活动。 相似文献
66.
67.
68.
通过数据统计和实证分析,主要以“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国际合作的重点指标数据为基本依据,从国际合作项目、引智项目、合作协议、合作平台、人员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对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广西农业科学院的国际科技合作情况进行实证论证,从而得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发展趋势和变化特征。指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对农业科技创新存在正向驱动作用。在“十四五”新时期,面对疫情和世界格局重大变化,广西农业科学院应从顶层设计、定位细分、资源开拓、机制创新和信息系统等方面聚力,以求通过国际合作新突破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相似文献
69.
【目的】 研究连续旋耕下深耕对不同优质粳稻生长动态、光合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为寒地优质粳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2018—2019年以绥粳18、垦稻12和三江6为供试材料,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前茬连续2年旋耕基础上,设置深耕和旋耕2种耕作方式,研究耕作方式对优质粳稻生长动态及花后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 年份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而耕作方式对寒地优质粳稻生长发育、花后光合物质生产特性及产量性状存在显著影响。与旋耕相比,深耕显著增加了每平方米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剑叶展开时间晚且持续时间长,抽穗晚但持续时间无变化;增加了生物量和茎鞘干物质转运能力,其中齐穗期生物量和茎鞘干物质分别增加8.34%和5.36%;输出量、输出率及转化率增幅分别为13.19%、6.70%和9.17%,差异显著(P<0.05);提高了齐穗期与成熟期叶面指数,延长了绿叶面积持续时间,增加了群体生长速率;促进了主茎倒3、4节位的节间长度、叶片长度和宽度,增加了株高和穗长;每穗粒数和粒重分别增加7.05%和3.37%,收获指数增加1.90%,实现产量平均增幅12.78%。同一耕作方式条件下,在茎蘖数、光合物质生产能力、茎鞘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能力、产量及其构成上均以垦稻12表现最佳,绥粳18次之;而三江6花后叶面积指数、成熟期每穗粒数和粒重虽然较高,但并不能弥补其干物质转运能力、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低的不足。在互作效应上,深耕×垦稻12处理表现出较高的每平方米有效穗数,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及转运能力强,粒叶比和群体生长速率高,千粒重与收获指数高,增产9.15%—27.47%。【结论】 在连续旋耕稻田上搭配一次深耕的耕作方式是利于提高本区域优质粳稻产量的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70.
我国杂交水稻组合和面积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成功并将杂交水稻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国家。自1976年开始到1987年,其种植面积增长百倍以上,达到1100万公顷。到1990年达到近1600万公顷的高峰。由于后来的农业产业结构和粮食政策的调整,从1991年至今,经过了一个徘徊阶段,总面积有所减少,但在全部水稻面积中的比例没有减少,一直保持在65%左右。从1988到2003年,全国每年种植面积在6.7万公顷以上的组合由41个增加到了243个;每年种植面积在670万公顷以上的组合逐年减少,排序也有变化。由于新组合越来越多,竞争激烈,今后可能不再有这种“一统天下”的组合。大量配合力好、米质优、抗性强的不育系、恢复系的问世,加上其它技术和政策的支持,我国杂交水稻可望持续发展,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