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42篇
农作物   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1.
周明国 《中国蔬菜》2005,1(1):49-49
根据中国农药信息网农药电子手册至 2 0 0 4年 10月 3 0日公布的部分获得登记使用的杀菌剂资料 ,对杀菌剂在黄瓜、番茄、辣椒等蔬菜上的使用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1 杀菌剂在黄瓜、番茄和辣椒等蔬菜上的使用现状登记防治黄瓜霜霉病的杀菌剂产品最多 ,达到 776个。其中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具有高效内吸治疗作用的嘧菌酯、甲霜灵、苯霜灵、霜脲氰、恶霜灵、烯酰吗啉、氟吗啉、恶唑菌酮、霜霉威、乙膦铝 ,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代森锌、丙森锌、代森联、代森铵、百菌清、硫磺、退菌特、二氰蒽醌、二氯异氰尿酸、克菌丹、敌磺钠、乙蒜素 ,含…  相似文献   
22.
新型杀菌剂苯噻菌酯的抑菌活性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道了新型Qo I类杀菌剂苯噻菌酯(试验代号Y5247)的生物学特性。在含50μg/m L水杨肟酸(SHAM)旁路氧化专化性抑制剂的AEA培养基上,该杀菌剂抑制水稻纹枯病菌、稻瘟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及草莓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0.004、0.009、0.016和0.023μg/m L;其抑制辣椒炭疽病菌和草莓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EC50值分别为0.448和0.019μg/m L。苯噻菌酯对防治小麦白粉病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EC50值分别为0.991和1.823μg/m L。其在小麦叶片上内吸输导性差,但具有一定的渗透性、良好的粘着性、耐雨水冲刷和较长的持效期。用有效成分为25μg/m L的苯噻菌酯药液喷雾处理的麦苗,14 d后接种小麦白粉病菌,其防效仍达72.48%。  相似文献   
23.
NJ-18是从油菜田土壤中分离筛选获得的一株具有抗真菌活性的细菌,本研究从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NJ-18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经平板对峙试验表明,NJ-18发酵液对Sclerotinia sclerotiorum、Rhizoctonia solani、 Fusarium moniliforme、Magnaporthe grisea、F. graminearum、R. cerealis、 Alternaria solani、Botrytis cinerea and Fusarium oxysporum等九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都具有良好的广谱抑菌活性;盆栽植株试验表明,NJ-18发酵液对小麦白粉病具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发酵原液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效果分别高达到96.1%和88.2%,发酵液稀释200倍后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效果分别达到58.8%和51.4%。  相似文献   
24.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检测油菜菌核病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通量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建立检测和监测油菜菌核病菌群体数量的方法。利用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的茁-微管蛋白基因内含子序列的特异性,设计引物对SclSF (5'-CTCAAATCTCCGAAAGTT -3') / SclAF (5'-TGCAGACGGGTAATATG -3'),建立和优化了SYBR Green 玉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体系。结果表明,该引物对能够从8种所测试的十字花科植物常见病原真菌中特异性扩增出油菜菌核病菌;所建立的实时定量PCR 技术可应用于油菜病叶和病茎中菌核病菌的早期检测及菌核病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25.
通过紫外光照射诱导获得了6株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抗链霉素突变体。测得链霉素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敏感菌株ZJ173及其抗性突变体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分别为0.10和600 μg/mL;对敏感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为0.03 μg/mL,对抗性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11.64 μg/mL,平均抗性倍数为388。通过PCR扩增了敏感菌株ZJ173及5株抗性菌株的rpsL基因(编码S12核糖体蛋白)和rrs基因(编码16S rRNA),并检测了strA基因是否存在。序列分析表明,5株被测抗性菌株的rpsL基因均发生了突变,其中4株在氨基酸43位、1株在88位,均由赖氨酸突变为精氨酸,而rrs基因未发生突变,strA基因未被检测到。表明实验室诱导获得的水稻白叶枯病菌抗性菌株对链霉素的抗药性是由rpsL基因突变引起的。抗性风险研究表明,抗性突变体的抗药性在无药剂压力下可稳定保持,其致病性、生长速率与敏感菌株相比无明显差异,竞争性低于或略低于敏感菌株,抗性自发突变率较高,且抗性突变为单一位点突变,病害循环为多循环,因此由rpsL基因突变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菌对链霉素的抗性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26.
 丙环唑是一种具有广谱活性的三唑类杀菌剂。本研究首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建立了浙江省绍兴市、江苏省淮安市和黑龙江省尚志市不同地区的80株水稻恶苗病原菌(Fusarium fujikuroi)对丙环唑的敏感性基线,测定了丙环唑对水稻恶苗病菌的生理影响和对水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 丙环唑对水稻恶苗病菌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范围在0.029 8~0.211 0 μg·mL-1,EC50平均值为(0.106 7 ± 0.004 4) μg·mL-1。水稻恶苗病菌经0.1 μg·mL-1(EC50平均值)或3 μg·mL-1(EC90平均值)丙环唑处理后,分生孢子产量显著降低,细胞膜通透性显著升高;3 μg·mL-1丙环唑不影响水稻恶苗病菌细胞核的分布与定位,但可以使细胞壁缢缩,菌丝顶端膨大,破坏水稻恶苗病菌细胞膜和细胞器。丙环唑浓度为不超过200 μg·mL-1时,对水稻种子发芽率和株高无显著影响,同时可显著增加水稻鲜重;当浓度为500 μg·mL-1时,对水稻种子发芽率、株高和鲜重均无显著性影响;当浓度达到1 000 μg·mL-1时,发芽率显著降低但株高和鲜重无显著性差异;水稻种子发芽长度随丙环唑浓度升高而降低。本研究明确了丙环唑对水稻恶苗病菌的生物活性和对水稻的安全性,为丙环唑防治水稻恶苗病提供了指导,并进一步加深对丙环唑作用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7.
嘧菌酯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抗菌活性及抗菌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测定了嘧菌酯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丝生长、菌核产生和菌丝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嘧菌酯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药剂处理浓度在1.0 μg/mL 时能显著抑制其菌核产量。旁路氧化酶专化抑制剂水杨肟酸(SHAM)对嘧菌酯的抗菌活性有显著的协同作用,协同增效系数达到3.27~14.13倍。药剂处理后48 h内,嘧菌酯抑制菌丝生长的剂量曲线与抑制菌丝呼吸的耗氧速率曲线趋势相似;48 h以后,单位质量菌丝耗氧速率上升,且高于空白对照,而菌丝的生长量并没有增加,表明菌丝体正常呼吸作用受嘧菌酯抑制48 h 后会发生耗氧增强的生理应急反应。水杨肟酸在嘧菌酯处理后1 h内对菌丝呼吸没有抑制作用,但在嘧菌酯处理1 h后对菌丝呼吸表现为抑制作用,表明油菜菌核病菌菌丝在以细胞色素为载体的呼吸链的电子传递受到嘧菌酯阻断后,可以诱导耗氧更高的旁路氧化途径。  相似文献   
28.
 本研究以硝酸盐营养缺陷型突变体(nit)和多菌灵抗性为遗传标记,在5个所选菌株中设计了3个玉蜀黍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的杂交组合,使各菌株之间进行杂交,从而诱导有性重组体。从各杂交组合的后代中任意挑选出3个有性重组体,比较了这些有性重组体与其亲本在无性和有性阶段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结果表明,玉蜀黍赤霉中的nit基因及对杀菌剂多菌灵的抗药性基因可以通过有性杂交的方式重组,即发生了有性重组。有性重组体与其亲本在菌落生长、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某些有性重组体中,产孢量和产子囊壳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总体看来,有性重组体仍然保持了较高的适合度。因此,可以认为有性重组在玉蜀黍赤霉群体对多菌灵抗药性发生发展以及群体遗传进化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本研究用真菌U-微管蛋白基因的通用寡聚核苷酸引物B1和B3,扩增并克隆了一段821 bp的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U-微管蛋白基因片段,并进行了序列测定。根据该序列设计了F.graminearum U-微管蛋白基因的特异性测序引物,测定了赤霉病菌对多菌灵不同抗感菌株的U-微管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结果表明不同F.graminearum菌株的U-微管蛋白的165,198,200和257位氨基酸未发生突变,在克隆的片段内也未发现核苷酸突变引起的氨基酸改变。表明该菌对多菌灵产生抗性的分子机制与目前已知的其它真菌有所不同,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0.
核盘菌对菌核净的抗药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16  
经药剂筛选获得对菌核净不同表型的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 抗药性突变体。与敏感亲本菌株相比, 抗药突变体MN 61 (MR ) 和MN 91 (HR) 在含1% 和8% 葡萄糖的PDA 上生长受到抑制,MN 113 (LR) 只对1% 葡萄糖敏感。通过测定抗药突变体MN 61 和野生敏感菌株PN 061 的电导率, 发现抗药突变体能在更短的时间里渗出更多的电解质。抗药突变体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比敏感亲本菌株高出1 倍以上, 当用不同浓度菌核净处理或饥饿处理时, 抗药突变体和敏感亲本菌株PAL 活性均上升, 但抗药突变体的酶活始终高于敏感亲本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