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3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篇
  10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参考GenBank上已发表的口蹄疫病毒(FMDV)全长基因组序列,设计了覆盖基因组全长的数对引物,通过RT-PCR方法对1株Asia1型(简称As01)FMDV进行分段克隆及序列测定,将测序结果利用软件进行拼接。结果表明,该毒株的FMDV基因组[不合poly(C)]全长8180nt,其中编码区为6987nt,5’和3’非编码区(UTR)分别为1078nt和95nt,3'UTR之后为20nt的poly(A)尾巴。将As01株与其他FMDV参考毒株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表明,As01株与Asia 1/Jiangsu/China/2005、Asia 1/Isr 1/3/63、ZB/CHA/58等Asia 1型FMDV遗传进化关系较为密切,而与O型和A型FMDV遗传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52.
【目的】针对O型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制备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制O型口蹄疫诊断方法提供物质基础。【方法】用纯化的O型口蹄疫病毒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结合间接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IFA)筛选,有限稀释法克隆,建立稳定的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并对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获得了2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2B9和5F7,抗体亚类鉴定其均为IgG1/κ类型;IFA结果显示,2株单克隆抗体仅与O型FMDV反应,不与Asia1型FMDV反应,推测其均为抗O型FMDV的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株单克隆抗体均无特异性条带出现,表明其所针对的抗原表位均为构象型表位;相加ELISA试验表明,2B9与5F7两株单克隆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相近或相同;经硫氰酸盐洗脱法测定,2B9和5F7的相对亲和力指数均为1.5 mol/L;中和试验显示,2株单克隆抗体都不具有中和活性。【结论】2株单克隆抗体的获得及其生物学性质的鉴定,为O型口蹄疫诊断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53.
[目的]筛选混合药剂的最佳配比以有效控制长尾粉蚧的发生为害。[方法]采用浸虫法测定了杀扑磷与马拉硫磷混配后对防治长尾粉蚧若虫的增效作用及两种药剂混配的最佳配比。[结果]采用杀扑磷与马拉硫磷进行复配,当杀扑磷与马拉硫磷的比例为30∶70和20∶80时,两种配方的药液对长尾粉蚧2龄若虫的毒力相差不大,其共毒系数分别为347.72和356.67,均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从这2组配方的CTC值看,杀扑磷与马拉硫磷的比例为20∶80时配方的增效作用比30∶70配方的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结论]该研究为杀扑磷与马拉硫磷混配防治长尾粉蚧的最佳配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
O型口蹄疫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纯化的O型口蹄疫泛亚毒株O/YS/CHA/05抗原免疫BALB/c小鼠,在加强免疫3 d后,取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间接ELISA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筛选, 获得2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4A8和1F6,同时确定二者均为O型口蹄疫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中和试验和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4A8和1F6均识别线性表位,无中和活性.亚类鉴定结果显示:4A8和1F6重链类型分别为IgG1和IgG2b;轻链类型均为κ.相加ELISA分析结果表明,两者针对的抗原位点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55.
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 Linn)对Cs和Sr的胁迫反应及其积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133Cs和88Sr对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 Linn)幼苗株高、根长、叶绿素和丙二醛等的影响及植株对2种元素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低浓度(0.1和0.5mmol/L)133Cs和88Sr处理下,鸡冠花幼苗的株高和根长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高浓度(1.0和5.0mmol/L)的133Cs和88Sr会抑制其生长;鸡冠花幼苗的叶片、茎段和根部干重随着133Cs和88Sr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减少。133Cs和88Sr在鸡冠花幼苗体内的分布均为根部茎段叶片。随核素133Cs和88Sr浓度的上升,鸡冠花幼苗叶绿素含量均呈先升再降趋势,而MDA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  相似文献   
56.
甘蔗宿根矮化病菌PCR检测及目的片段核苷酸序列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 RSD)病原细菌(Leifsonia xyli subsp. xyli,Lxx)16S-23S rDNA基因间隔区核苷酸序列设计的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甘蔗宿根矮化病PCR检测方法;同时对PCR扩增的目的片段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广东湛江蔗区RSD病菌16S-23S rDNA基因间隔区核苷酸序列与巴西、澳大利亚及美国路易斯安娜州RSD株系基因组相应区段核苷酸同一率接近100%,病菌高度的同源。而与近缘的木质部赖氏杆菌狗牙根变种(Leifsonia xyli subsp. Cynodontis,Lxc)和形态上相近的马铃薯环腐病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基因组相应区段核苷酸同一率较低,存在明显的分化。  相似文献   
57.
侵染华南地区甘蔗的SCMV遗传多样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 MV)引起的甘蔗花叶病在我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地甘蔗产区普遍发生,为害严重。SCMV属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成员,株系繁多,变异较大。本文简要报道华南地区甘蔗上SCMV的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结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与病毒CP基因片段RT-PCR检测  相似文献   
58.
我国南方甘蔗病毒种类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G enB ank中已报道的甘蔗主要病毒基因组序列设计PCR引物,以采自我国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地的甘蔗叶组织总RNA或总DNA抽提物为模板,采用一步法RT-PCR及PCR扩增,对预期扩增产物克隆、测序,根据序列同一性判断测定样品是否含有预期病毒,结果表明,我国南方甘蔗已受到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 osa ic v irus,SCM V)、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 osa ic v irus,S rM V)、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 llow leaf v irus,SCYLV)及甘蔗杆状病毒(Sugarcane B ac illiform V irus,SCBV)的侵染,未发现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 osa ic v irus,SCSM V)及甘蔗线条病毒(Sugarcane streak v irus,SSV)。  相似文献   
59.
室内试验表明,TS可湿性粉剂可减轻辣椒病毒病情,对发病率影响不大。田间小区试验表明,TS可湿性粉剂与病毒A对辣椒病毒均具一定防效并能增加辣椒叶绿素含量,且两种药剂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TS可湿性粉剂可应用于新疆辣椒病毒病防治。FA旱地龙也能减轻辣椒病毒病的症状。  相似文献   
60.
华南地区甘蔗黄叶病发生及甘蔗绵蚜传毒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华南多个蔗区发生由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 SCYLV)引起的甘蔗黄叶病。田间调查显示,华南地区果蔗和糖蔗均已受到该病毒的侵染,被侵染的品种有黑皮果蔗、黄皮果蔗、ROC16、ROC22、ROC25、粤糖93-159、127Q、Q174、粤糖8388和HOCP91-555等。大多田块病株零星分布,病株率0.5%~10%,但少数田块病株率超过80%。RT-PCR扩增及扩增产物序列分析揭示,华南地区大多数SCYLV分离物 CP基因核苷酸序列(591bp)与SCYLV巴西分离物(SCYLV-B1)相应基因同一率为100%,仅少数分离物与SCBV-B1存在1至3个核苷酸的差异。本文还首次证实华南地区甘蔗上普遍发生的甘蔗绵蚜为SCYLV传毒媒介。建立了能够检出单头蚜虫及侵染早期未现症植株体内SCYLV的巢式RT-PCR技术,在超过80%的饲毒2周以上的甘蔗绵蚜无翅成虫体内检测到病毒的存在。甘蔗绵蚜除能在甘蔗植株间高效地传播SCYLV外,还可将SCYLV传至高粱、水稻及玉米幼苗,每株接种15头饲毒甘蔗绵蚜,传毒成功率分别为100%(9/9)、75%(6/8)和50%(4/8);本试验中,甘蔗绵蚜未能将SCYLV传至小麦和香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