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2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3篇
  8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1.
四川近十年小麦主栽品种的品质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20年来,品质改良是西南冬麦区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本研究目的是了解四川省小麦主栽品种的品质现状,尤其是评价近年新育成的人工合成小麦(SHW)衍生品种的品质表现和育种价值。2011-2013连续3年,选择近10年审定并广泛应用于生产的10个代表性品种进行多环境试验,测定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降落值、出粉率、籽粒发芽指数,以及粉质仪和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参数。所测品质参数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环境和二者互作效应,其中反映蛋白质数量和质量的多数性状环境效应大于基因型效应,而反映淀粉质量的降落值和RVA参数则基因型效应更大。参试品种蛋白质含量11.7%~14.0%,湿面筋含量22.0%~29.3%,沉淀值21.4~35.1mL,降落值147~363s,面团稳定时间1.7~12.1min,峰值黏度1056~2670 cP。SHW衍生品种中川麦104总体表现优异,其平均沉淀值30.3 mL,降落值325 s,面团稳定时间9.8 min,最终黏度2796 cP;而绵麦367品质较差,上述指标分别为24.6 mL、147 s、2.2 min和827 cP。参试品种的平均生理成熟期籽粒发芽指数为0.31,变幅0.06~0.76,品种之间差异显著,其中以川麦104最低。本研究表明,西南冬麦区小麦品种品质改良潜力较大,川麦104可作为协同改良产量和品质的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112.
四川盆地小麦籽粒的灌浆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四川盆地小麦灌浆期长,粒重优势明显,但易受环境影响。2010-2011和2011-2012年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选用10个品种在3个地点进行灌浆特性研究,以揭示该区域小麦灌浆参数的基因型差异及环境效应。2年平均粒重48.25 g,灌浆分为渐增期(T1)、快增期(T2)和缓增期(T3) 3个阶段,各阶段持续时间为T3 (16.30 d)>T1 (13.41 d)>T2 (12.98 d),其灌浆速率分别为0.618、0.772和2.205 mg grain-1 d-1。3个阶段的干物质积累贡献率依次为21.21% (T1)、58.27% (T2)和20.53% (T3),可见快增期结束时可以积累80%左右的干物质量。基因型、地点和年份对除粒重以外的所有灌浆参数均有显著影响,以年份的效应最大。同一年中,粒重、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缓增期灌浆速率、渐增期灌浆速率和快增期灌浆速率主要受基因型的影响,而其他参数则以地点效应大于基因型效应。粒重与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快增期灌浆速率和缓增期灌浆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10个参试品种中,川麦42、川育23和川麦56具开花期早、灌浆速率高、灌浆时间长、粒重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3.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云南锦斑蛾幼虫头部触角和口器上的感器.结果 表明,云南锦斑蛾幼虫头部呈椭球形.每根触角上具有1根毛形感器、1根刺形感器、5根锥形感器和1根栓锥形感器.上唇两侧各有6根刺形感器.内唇分布有6根刺形感器、4根内唇感器和2根指形感器.每个上颚表面具有2根刺形感器.下颚的感器主要分布在外颚叶和下颚...  相似文献   
114.
啤麦产业化生产是我国啤酒工业和市场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以大型啤酒 (麦芽 )集团为龙头企业 ,参与啤麦基地建设 ,组织啤麦生产 ,提供技术、信息、管理等各种服务 ,将整个产业链相关行业通过利益关系结成风险共担、利润均占的利益共同体 ,有利于增强啤麦生产、啤酒工业的发展后劲 ,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从啤酒产业化生产的内涵 ,啤酒工业和啤麦基础建设的现状入手 ,提出了推进啤麦产业化生产急须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5.
成都平原多熟制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成都平原典型县乡的多熟种植制度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成都平原多熟模式的推广面积进一步扩大,涉及的作物也呈多样化,但不同种植模式在不同县乡出现的频率不一致。主要种植模式都以水稻为核心,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提高全年的种植收益。本文对成都平原几种主要多熟种植模式的产量、效益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推测多熟种植模式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6.
目前,青虾养殖过程中多采用直接向养殖池塘中投放抱卵虾养成的方法,虽然操作简单、易于实施,但幼体成活率低、孵化不同步、密度无法控制,造成青虾规格参差不齐、总体偏小、商品率低.专池繁育青虾仔虾再按计划放养,越来越多地被养殖户接受.然而,由于青虾苗种培育产量低、放养量多、运输难度大等因素的制约,造成市场上大规格苗种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117.
西南地区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份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20%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研究小麦种子萌发期对渗透胁迫的响应,并进行抗旱性综合分析,筛选抗旱性鉴定指标。结果表明:PEG胁迫下,不同小麦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胚根长、胚根数、胚芽鞘长度、胚芽长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各个指标在不同品种间的降低幅度不同,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59.1%、17.1%、51.7%、51.4%、18.5%、19.6%、71.1%;使用单一鉴定指标筛选出的抗旱性品种结果不一致;将隶属函数法与系统聚类法结合,筛选出蜀万8号为强抗旱型小麦品种,绵麦1403为弱抗旱型品种,川麦42和川麦55为不抗旱型品种,其余的为中间抗旱型品种;相关分析表明,相对发芽率与D值的相关性最大(0.90),可将其作为快速鉴定小麦品种抗旱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8.
烤烟砂培漂浮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育苗成本,进行了砂培漂浮育苗与现行基质漂浮育苗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砂培漂浮育苗出苗率和出苗整齐度均不及现行漂浮育苗,砂培漂浮育苗大约70 d可以成苗,比现行漂浮育苗晚3~4 d;在出苗后至大十字期前,烟苗生长缓慢;大十字期后,烟苗生长仍较缓慢,近成苗中后期才加快生长.砂培漂浮育苗移栽后烟苗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整体素质较好,大田生育期及主要农艺性状和产质量表现等与现行漂浮育苗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9.
以烤烟品种云烟87和贵州典型黄壤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设置不施氮(CN)、常规肥(CF)和炭基肥(BF)3个处理,探索不同施肥处理对烤烟氮素吸收相关生理、黄壤-烤烟体系氮素平衡的影响,为优化贵州烟区黄壤氮素管理和减少烟区农田生态环境污染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BF处理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烤烟根长度和根表面积、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吸氮量,烤烟吸氮量较CN和CF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5.06%和14.24%。BF处理烤烟根系活力和体积、干物质量及产量最高,显著高于CN处理。不同施肥处理黄壤-烤烟体系氮素均明显盈余,氮素输入主要是土壤起始无机氮,氮素输出主要是土壤无机氮残留以及烤烟吸氮量。BF处理提高了0~20 cm土层无机氮的残留,氮素表观损失量显著减少44.42 kg·hm–2,氮素盈余量减少37.70 kg·hm–2,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提高16.15%。合理施用炭基肥是贵州烟区优化黄壤氮素管理和保护烟区农田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0.
江苏沿海棉区蜘蛛优势种在转Bt基因棉的棉田动态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年以常规棉苏棉9号为对照,调查分析了江苏沿海地区转Bt基因棉中棉所29田内捕食性蜘蛛种群消长动态。结果表明: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T纹豹蛛和三突花蛛为两种棉田蜘蛛的4个优势种群,其中八斑球腹蛛占蜘蛛种群的比例为59.00%~63.00%;两种棉田内常见的捕食性蜘蛛有6种,依数量大小排序为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T纹豹蛛、三突花蛛、斑管巢蛛、爪哇肖蛛,两种棉田各种蜘蛛的比例略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在数量方面,转Bt基因棉棉田与常规棉棉田相比,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爪哇肖蛛和蜘蛛总量分别增加46.90%、94.09%、100.00%和55.38%,斑管巢蛛减少85.71%,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T纹豹蛛增加10.59%、三突花蛛减少9.52%,但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