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31.
32.
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田间抗性的相对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已有的7年工作基础上,以叶面积损失百分率为指标,继续于2000年和2001年对51份大豆材料开展了对食叶性害虫综合虫种抗性的鉴定工作.综合分析1993-2001年历年各次田间抗性鉴定结果,发现虽然每年抗性鉴定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各品种的抗性水平还是保持了一定的相对稳定性.通过对各年抗性鉴定分级结果的综合分析,结合9年综合抗性分级结果,确立了10个较为稳定、并具一定代表性的抗感材料,作为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田间综合虫种抗性鉴定的标准品种.分别是,抗性材料:吴江青豆3、PI227687、沔阳白毛豆、通山薄皮黄豆甲、赶泰-2-2;感性材料:山东大豆、大青瓤黑豆、矮杆黄、商丘7602和皖82-178. 相似文献
33.
转外源凝集素基因棉花对棉蚜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转外源凝集素基因棉花工程植株在蚜虫发生期稳定地表现出抗蚜性状,转化一代群体抗、感植株分离比例符合3∶1,抗蚜基因是以单一位点整合到棉花染色体组中。经过 4 个世代的抗蚜鉴定、自交纯合和选择,获得遗传组成纯合的转基因抗蚜虫棉花新品系。对3个转外源凝集素基因棉花品系、2个形态抗蚜品种(系)和 6 个常规品种(系)进行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3个转外源凝集素基因品系对棉蚜的抗性均达到高抗水平;川抗 77 在生育期内均中抗棉蚜,川棉109在苗蚜期和恢复期感蚜,而在伏蚜期中抗棉蚜;6 个常规品种(系)皆高感棉蚜。利用三种接蚜处理对不同类型抗蚜品种(系)进行鉴定的结果相同,繁殖行间自然传播蚜虫省略人工接蚜环节,是开展转基因棉花抗蚜性鉴定的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4.
不同类型陆地棉品种对棉大卷叶螟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对长江流域国家棉花区域试验的31个棉花品种(系)的棉大卷叶螟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另外还研究了叶片茸毛密度性状与棉大卷螟发生为害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系)间对棉大卷叶螟的抗性有极显著的差异,棉花对棉铃虫的抗性与对棉大卷叶螟的抗性有极显著的正相关;与转基因抗虫棉相比,不抗虫的常规棉百株卷叶螟数、百株卷叶数、卷叶株率分别是转基因抗虫棉的11.1,7.2和4.6倍;品种(系)间叶片茸毛密度差异明显,对棉大卷叶螟来说,光叶与叶片密生茸毛都是一种形态抗性。 相似文献
35.
36.
37.
38.
苏彩杂1号于2002年杂交配组,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棉花品种区试.表现为生育期134 d;出苗较好,长势较强,整齐度好,株型较紧凑,株高105.5 cm,果枝较长,平展;茎秆茸毛偏多,叶片较小,叶色中等,单株结铃27个,铃长卵圆形,吐絮畅,不早衰;单铃重5.25 g,衣分34.3%,籽指10.48 g,霜前花率88.4%,僵瓣率6.98%;纤维品质测试结果: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8 mm,断裂比强度30.4 cN/tex,马克隆值4.3,伸长率6.7%,反射率75.6%,黄色深度7.9,整齐度83.9%,纺纱均匀性指数147;籽、皮棉产量分别为3 108 kg/hm2、1 063.5 kg/hm2,是高产白棉对照品种"泗杂3号"的104.1%和86.0%.苏彩杂1号是目前江苏省唯一一个参加棉花品种区试的彩色杂交棉品种,已推荐参加2008年江苏省棉花生产试验.并经无锡市第一棉纺厂成功纯纺了60支高品质棉纱,又经无锡市长新纺织有限公司以100%纯彩棉纱试纺60支精梳提花格仔布获得成功;开创了用彩棉纯纺60支优质棉纱与棉布成功的先例,为我国未来高档彩棉终端服饰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9.
黄萎病是棉花生产的主要病害,克隆抗病基因是培育棉花抗黄萎病品种的关键。本文根据前期的定位结果,结合棉花基因组测序信息,提取定位区段内基因组序列,预测获得63个基因。Gene Ontology分析表明63个基因参加多种生物进程,其中6个基因参与植物抗逆进程。根据Gene Ontology分析和前人研究结果,选择15个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启动子序列分析表明启动子区域包含各种抗逆的调控元件,其中6个基因包含了W-box元件。对海7124和苏棉8号棉花幼苗进行黄萎病菌处理,取病菌处理后不同时期的根,选择14个基因进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在黄萎病菌处理后,有8个基因表达出现变化,其中在海7124和苏棉8号之间表达差异最大的基因是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 214-a isoform 1)、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和Udp-糖基转移酶UGT89A2(Udp-glycosyl transferase 89a2-like)基因。本研究为抗病基因克隆提供了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