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3篇
  1篇
综合类   83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91.
水稻免耕直播田杂草防除试验表明,只要除草剂使用得当,田间杂草数量和鲜重都可得到有效的控制,且对水稻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与翻耕处理相比没有明显差异,是一种省工、省时、节约成本的轻型简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2.
湖北省部分水稻主栽品种对稻瘟病、白叶枯病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近年来湖北省部分主栽水稻品种及新品种对稻瘟病菌、白叶枯病菌的抗性,结果表明,湖北省大部分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Ⅱ型菌的抗性较强,而对稻瘟菌和白叶枯病Ⅳ型菌的抗性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3.
吕亮  马盼  巩少岩 《农学学报》2020,10(11):48-52
本文旨在介绍一种检测土壤中交换性钙镁含量的简便方法。该简化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作为检测手段,以乙酸铵为离子交换剂,用振荡提取的方法提取出土壤中的交换性钙、镁。结果显示:本方法测得的数据具有很高的准确度,因此该方法适用于各种土壤含量中交换性钙镁含量的测定。同时,本方法与已有的检测方法相比,试剂用量减少,步骤简化,更适合大批量检测。  相似文献   
94.
试验对本所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课题组研制的水稻种子处理剂HB201(暂定名)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混配剂HB201对水稻恶苗病、稻瘟病、稻蓟马的共毒系数分别为465.87、380.78、1794.80,可见由基药Ⅰ、基药Ⅱ、基药Ⅲ混配成HB201后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95.
选用湖北省主栽水稻品种88份,分别在崇阳、远安、武汉三地进行田间自然诱发稻瘟病和纹枯病。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武汉地区未发生稻瘟病,崇阳、远安两地88个品种除武运粳7号外几乎全部发病,发病率达98.86%。抗稻瘟病的早、中晚稻品种数分别为14份和23份,分别占参试品种的45.16%和40.35%。崇阳、远安、武汉三地综合分析显示,88份水稻品种中抗纹枯病品种13份,占参试品种的14.77%。  相似文献   
96.
为了解目前我国马铃薯收获机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2010-2019年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马铃薯收获机研究的相关论文,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数据库所涉及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得到开展马铃薯收获机研究的研究机构、学者及关键热点问题等相关知识图谱.对相关文献、研究热点、领军人物和代表机构...  相似文献   
97.
湖北省稻瘟病生理小种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一直是湖北省各稻区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之一,在一些稻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不断了解稻瘟病致病性分化,提高湖北省抗病育种的效率,合理布局抗病品种并延长其寿命,在多年相关工作的基础上,于2003年-2005年用中国鉴别品种对由湖北省7个不同稻区的14个县市采集的穗颈瘟标本上分离得到的184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了鉴定,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84个单孢菌株分属于7群37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种群ZA群(出现频率66.8%,下同),其它种群为ZC群(13.0%)、ZB群(9.2%)、ZG群 (4.9%)、ZE群(2.7%)、ZD群(2.2%)、ZF群  相似文献   
98.
为了有效控制褐飞虱的暴发危害,进行了抗性品种对褐飞虱自然诱发抗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第三代以白背飞虱为优势种群时,抗性品种自然诱发对白背飞虱无明显抗性.在第四代以褐飞虱为优势种群时,不同抗性品种对褐飞虱自然诱发抗性差异显著,抗性品种对褐飞虱自然诱发抗性在降低低龄若虫量的同时抑制了低龄向高龄转化.  相似文献   
99.
为明确和评价10%S-诱抗素可溶液剂果穗喷雾对葡萄果实着色、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为葡萄绿色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设立10%S-诱抗素可溶液剂系列浓度(0、200.0、250.0、333.3和500.0 mg/kg),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于果实成熟时调查果实外观指标(果粒纵径、果粒横径、裂果率)、着色指数以及产量指标(单穗质量、单粒质量、实测小区产量等);分析测定不同浓度处理的葡萄品质指标(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等)。结果表明,于“夏黑”葡萄果实转色初期喷雾10%S-诱抗素可溶液剂,所有处理的葡萄果实纵径、横径以及纵横径比、裂果率等指标均未见显著差异。10%S-诱抗素可溶液剂处理的葡萄着色指数显著高于清水对照(p<0.05),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明显高于清水对照,可滴定酸(TA)含量显著低于清水对照(p<0.05)。经10%S-诱抗素处理后,各处理间的单株产量无显著差异,与清水对照相比,各处理的平均增产率在0.84%~1.93%之间,增产作用不甚明显。在“夏黑”葡萄促进着色使用时,建议使用最优浓度范围为200.0~333.3 mg/kg,用水量为833.3 L/hm<...  相似文献   
100.
就拜耳公司农药新产品NNI与几种常用农药混用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NNI与甲维盐、阿维菌素混用后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而NNI与毒死蜱、丙溴磷混用后的增效作用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