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8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10篇
  12篇
综合类   123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20篇
畜牧兽医   47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体原位复合生态净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氮和悬浮物质过高、溶解氧过低,以及频繁换水带来的外排废水的污染是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养殖时经常遇到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由扬水造流设备、生物挂膜填料、沉淀斜管等构成的原位复合生态净化技术,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开展中试研究。试验结果显示,该技术对水质改善较为明显,养殖凡纳滨对虾18 d后,与对照塘相比,试验塘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平均相对去除率分别为41.2%、70.0%和66.4%,悬浮物质平均相对去除率为38.6%,溶解氧在傍晚18:00与凌晨4:00分别增加13.8%和39.0%。这表明原位复合生态净化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水质。  相似文献   
102.
摄食不同喹乙醇水平饲料的鲤鱼肠道菌群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饲料中不同水平喹乙醇对鲤鱼肠道菌群数量及组成的影响。设计6组不同喹乙醇含量的饲料(0、200、400、800、1600和3200mg/kg),对鲤鱼进行84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束时,各组随机取2尾鱼,分别对其前、中、后肠的细菌数量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投喂喹乙醇的试验组鱼肠道菌群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1600、3200mg/kg组的下降最为明显。从1600mg/kg开始前肠菌群数明显下降,在400mg/kg时中肠菌群开始下降较为明显,后肠菌群数在各试验组均呈下降趋势。在对照组检出的7种主要菌群也是构成各个实验组鱼肠道中的主要菌群,但这7种菌群在各组中的组成比例不同,其中鲤鱼肠道菌届中Aer属、Aci届的组成比例变化较大,800mg/kg(11.06%)、1600mg/kg(11.735%)和3200mg/kg(7.40%)组中Aer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26.255%),而800mg/kg(37.502%)、1600mg/kg(36.52%)和3200mg/kg(41.357%)组中Aci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3.213%)。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喹乙醇可明显影响鲤鱼肠道主要菌群的数量及组成比例。  相似文献   
103.
为探讨鲁氏耶尔森菌侵染虹鳟的致病机制,本实验建立了鲁氏耶尔森菌感染虹鳟引起的肠炎红嘴病的病理模型,制定相应的临床症状及组织病理学评分系统,并对该模型进行研究。将43尾平均体质量约为12 g的健康虹鳟随机分成5组:3个实验组(n=30)、对照组(n=10)和哨兵组(n=3)。3个实验组分别采用2.0×106、2.0×107和2.0×108 CFU/m L的鲁氏耶尔森菌感染浓度,通过腹腔注射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对感染鲁氏耶尔森菌的虹鳟肠、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进行镜检及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判断,结合细菌学检测,按制定的评分系统评价各组肠炎红嘴病造模效果,确定最佳造模方案。结果显示,各攻毒组虹鳟感染后72 h均出现不同程度死亡,临床症状表现为红嘴、肛门红肿、鳍(胸鳍、腹鳍、臀鳍)等出现不同程度充血,下颌部、腹部出现出血点等。组织病理学可见肝脏、脾脏、肾脏及肠组织均有炎性细胞浸润现象出现,肝细胞、肠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实质细胞变性、坏死,脾脏部位淋巴细胞减少、红细胞死亡堆积。综合各组得分发现,2.0×107 CFU/m L组的鲁氏耶尔森菌感染虹鳟造模效果最佳,患病虹鳟的临床症状显著且组内差异较小,病程迁延较长,便于研究。研究表明,对体质量约12 g的虹鳟幼鱼腹腔注射0.1 m L浓度为2.0×107 CFU/m L的鲁氏耶尔森菌可成功构建肠炎红嘴病病理模型。  相似文献   
104.
急性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严重威胁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核酸疫苗已成为虹鳟IHN疾病预防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首先检测虹鳟IHN核酸疫苗工程菌的遗传稳定性,结果显示工程菌在连续培养30代后,仍能保持稳定的质粒拷贝数。质粒酶切结果表明:连续培养30代后的质粒依然保持良好的完整性。在筛选高拷贝工程菌的基础上,又研究核酸疫苗的高密度发酵培养基、补料及发酵时间。结果表明:最优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1.2%胰蛋白胨(Tryptone)、2.4%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0.5%甘油、0.017 mol·L~(-1)KH_2PO_4、0.072 mol·L~(-1)K_2HPO_4;补料配方为:3%胰蛋白胨、1.5%酵母提取物、50%甘油,最佳发酵时间为16h。本研究可为虹鳟IHN核酸疫苗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5.
为了对分离于山东某虹鳟养殖场的一株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株(IHNV-Sn1203)进行致病性检测与研究,将该IHNV-Sn1203毒株进行虹鳟鱼苗人工回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8d内人工感染实验鱼累计死亡率高达100%。收集大批濒死的病鱼样本,制备病理组织切片;利用鲤上皮细胞(EPC)进行细胞感染实验、病毒电镜观察、空斑实验、病毒滴度检测和聚类分析。病理组织切片显示,该病毒可造成虹鳟造血器官广泛性坏死;细胞感染实验结果显示,接种24 h后EPC细胞出现葡萄串状典型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72 h后大部分细胞崩解脱落形成网状孔洞;电镜下清晰可见弹状病毒粒子大量存在于细胞质内,其在EPC细胞上的滴度为108.36TCID50/mL,并能形成2~4 mm空斑。对病毒核蛋白氨基酸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与标准毒株RB-1和WRAC的同源性分别为97%和93%,与国内报道的zyx株具有最高的同源性(99%)。研究表明,IHNV-Sn1203毒株能够在鱼体及敏感细胞中稳定繁殖,产生典型病变,具有较高的病毒滴度,对虹鳟鱼苗有很高的感染性和致死性。  相似文献   
106.
达氟沙星对施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口灌服的方法,分别用20、50和100 mg.kg-1达氟沙星对施氏鲟连续给药20 d(每天1次),并于给药后第5、10、15和20天测定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达氟沙星对肝脏和血清溶菌酶含量有抑制作用;20和50 mg.kg-1组对血清中酚氧化酶活力先诱导后抑制,100 mg.kg-1组则始终表现抑制作用;该药使白细胞数量和细胞吞噬百分比降低,但对白细胞吞噬指数及肝脏和脾脏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可见,达氟沙星使施氏鲟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但对免疫器官的生长指数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建立体外药动模型的方法,研究诺氟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 onas hydrophila的药动-药效(简称PK-PD)参数。结果表明:在消除半衰期为3.4 h的模型内,2M IC(最小抑菌浓度)、4M IC和8M IC的诺氟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能够抑制4 h,4 h后细菌出现再生长,而16M IC的诺氟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能够起到持续的抑制作用;在消除半衰期为77 h的模型内,2M IC的诺氟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能够抑制4 h,4 h后细菌出现再生长,而4M IC、8M IC和16M IC对嗜水气单胞菌能够起到持续的抑制作用。消除半衰期为3.4 h的模型内,当AUC0→24 h/M IC(药时曲线下面积与最小抑菌浓度的比值)〉42.43±9.21,Cm ax/M IC(峰浓度与最小抑菌浓度的比值)〉15.78±0.22时,诺氟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能够起到持续的抑制作用;消除半衰期为77 h的模型内,当AUC0→24 h/M IC〉41.87±10.16,Cm ax/M IC〉4.79±0.11时,诺氟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能够起到持续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8.
采用液相色谱与质谱连用技术(LC-MS),研究了以30 mg/kg(体质量)的药量在单次口灌给药条件下,甲砜霉素在松浦镜鲤Cynipus carpio L.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水温为(20±0.2)℃,试验鲤(1+龄)体质量为(84.84±17.45)g.在给药后0.25、0.50、0.75、1.00、1.50、2.00、4.00、6.00、8.00、12.00、24.00、36.00、48.00、72.00 h采集鲤的肌肉、血浆、肝胰脏和肾脏,测定各组织中甲砜霉素的浓度,用药动学3P97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结果表明,甲砜霉素在鲤体内吸收分布迅速,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但消除缓慢.甲砜霉素在鲤血浆、肝胰脏、肾脏和肌肉中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77.292、24.625、79.966、25.600 h;分布半衰期(T1/2α)分别为7.317、0.454、7.409、1.376 h;药时曲线下总面积(AUC)分别为782.641 μg/(mL·h)、544.756μg/(g·h)、3 616.060 μg/(g·h)和158.634 μg/(g·h).鉴于甲砜霉素在鲤血浆和肾脏中的消除半衰期长,消除缓慢,建议使用该类药物时应相对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109.
三种中药复方对鲤幼鱼生长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研究了灌服三种复方中药水煎剂后鲤鱼生长、免疫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选用健康1龄鲤鱼,按平均体重分四组,每组40尾,设置两个重复在相同条件下喂养.连续灌服中药28 d后采样检测各项指标.结果表明,三个灌服中药组鲤鱼的增重率均比对照组有显著的提高.方剂AH、AB在有细菌性抗原侵入时能提高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  相似文献   
110.
几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外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试管两部稀释法测定了盐酸环丙沙星、乳酸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单诺沙星、二氟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和最小杀菌浓度 (MBC) ,MIC分别是 :0 .0 0 6 2 5 ,0 .0 0 6 2 5 ,0 .0 12 5 ,0 .0 5 ,0 .2 0 ︼g.m L- 1 ,MBC分别是 0 .0 2 5 ,0 .0 2 5 ,0 .0 5 ,0 .10 ,0 .80 ︼g.m L- 1。同时研究了不同药物浓度 (2 MIC,5 MIC,8MIC)对嗜水气单胞菌杀菌的经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这几种药物从 2 MIC到 5 MIC浓度在 3h内菌数减少的 1g值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从 5 MIC浓度到 8MIC浓度在 3h内菌数减少的 1g值之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