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4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铁锰在茶树植株不同器官中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CP-MS法测定茶叶及茶树中铁锰含量,探讨铁锰在茶树不同器官中分布及富集规律。结果表明:茶叶中铁锰含量差异较大,铁含量为73.36~284.85 mg·kg~(-1)(均值为125.60),茶叶中锰含量为201.86~4 905.78mg·kg~(-1)(均值为1 651.24);总体而言,红茶和绿茶中铁含量高于乌龙茶,而乌龙茶中锰含量明显高于红茶和绿茶,红茶和绿茶之间铁锰含量相近。不同茶树品种体内铁锰含量有较大差异,各器官铁含量表现为须根(6 265.07mg·kg~(-1))主根(3 250.77mg·kg~(-1))主茎(2 178.56mg·kg~(-1))侧茎(1 025.81mg·kg~(-1))老叶(347.50mg·kg~(-1))新叶(135.70mg·kg~(-1)),铁主要在茶树根系和茎中积累;各器官锰含量表现为老叶含量最高,其他器官分布规律不明显。茶树各器官铁富集系数分别为0.002~0.225,锰富集系数为5.25~12.63,茶树对锰富集能力较强。总体而言,梅占和铁观音各器官铁锰含量及富集系数高于金观音和金萱。  相似文献   
32.
以闽中某县8个代表性茶园为研究对象,采集茶园土壤和茶树各器官样品,分析镉在茶园土壤-茶树中积累和分布规律,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同时测定茶汤中镉含量并算出茶叶中镉的溶出率,利用美国国家环保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人体致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全镉含量均值为112.74βμg·kg-1,是福建省土壤背景值的2.06倍,茶园土壤镉积累明显;茶园土壤有效镉含量均值为26.44βμg·kg-1,镉活化率均值为24.86%,有效程度较高。土壤pH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镉及其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土壤全磷和速效磷是影响镉活化率的主要因子;茶树主根和侧根与土壤全镉、有效镉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P<0.05),新叶镉含量与土壤有效镉和全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茶树各器官镉含量分布规律为:侧根(1β253.89βμg·kg-1)>主根(382.20βμg·kg-1)>主茎(167.25βμg·kg-1)≈侧茎(154.65βμg·kg-1)>老叶(30.60βμg·kg-1)≈新叶(27.13βμg·kg-1),茶树根部镉富集系数显著大于其他器官(P<0.05),新叶和老叶镉富集系数较低,镉大部分被根和茎固定,向叶的迁移能力较低。茶汤中镉含量均值为192.28βng·L-1,远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镉含量,茶叶中镉溶出率均值为15.29%;茶汤和茶叶中镉致癌健康年风险分别为6.33×10-7和4.42×10-6,比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化学有害物最大可接受水平(5×10-5)低约1~2个数量级,说明可以安全饮用。  相似文献   
33.
氟、铝是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中两种特殊的元素,它们在茶树中的含量水平远远超过其他植物。氟、铝不是茶树生长的必需元素,但能对茶树产生重要影响。茶树中的氟、铝一直以来是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氟、铝在茶树中应用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茶树中氟铝的吸收特性、含量及分布,氟、铝对茶树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及氟-铝交互处理对茶树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34.
低氮对不同茶树品种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绿素荧光参数经常用来评价植物抗逆胁迫强弱,反应植物胁迫的生理状态等。为灵敏检测和判断茶树品种低氮胁迫的差异,科学指导施肥,本研究以前期筛选的相对氮高效茶树品种黄旦与相对氮敏感茶树品种本山为试验材料,检测不同供氮处理下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发现低氮条件下茶树叶片氮含量显著偏低,但该条件下黄旦品种叶片氮含量明显高于本山品种;低氮条件下茶树叶片最小荧光F_o、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Y(NPQ)、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Y(NO)等显著增加,黄旦品种在低氮条件下F_o、Y(NPQ)、Y(NO)及NPQ参数都要小于本山品种;而参数最大荧光(F_m)、光系统Ⅱ最大光合效率(F_v/F_m)、光化学淬灭系数(qP与qL)、实际光合效率Y(Ⅱ)显著下降,其中本山品种低氮下明显小于黄旦。总之,氮高效茶树品种黄旦能减缓低氮胁迫对植株造成的损害,并维持相对较高的光合效率,保证了低氮条件下有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35.
以茶树新品系‘玉翠’鲜叶为原料,分别按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工艺加工制样.茶样密码感官审评表明,玉翠适宜制作绿茶、红茶、白茶,亦适宜制作闽南乌龙茶.玉翠制绿茶毫显,汤色绿明亮,香气高、带花香,滋味鲜醇,叶底较肥嫩;制红茶毫显,汤色较红艳,甜香较显、带花香,味较甜醇;制白茶毫较显,甜香较显,味甜醇、甘爽;制作闽南乌龙茶,稍带蜜香,味醇正.  相似文献   
36.
闽南乌龙茶具有花香馥郁的品质特征,深得消费者喜爱。为探明自然陈化对清香型乌龙茶特征香气影响,以‘春闺’和‘福云6号’制成的清香型乌龙茶为对象,经过一年自然存放,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两个茶样的香气组分进行测定,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挖掘香气特征及主要差异香气组分。结果表明,存放一年春闺与存放一年福云6号香气特征差异较大,存放一年春闺主要香气组分为吲哚、α-法尼烯、脱氢芳樟醇、(Z)-β-法尼烯、橙花叔醇、苯乙醇等乌龙茶特征性组分,均极显著高于存放一年福云6号,其中吲哚和α-法尼烯相对含量为10%左右,而橙花叔醇仅为2.46%。存放一年福云6号香气组分以β-紫罗兰酮为主,相对含量为4.85%。存放一年后,春闺和福云6号乌龙茶中大部分脂肪族香气未检出。综上,自然存放有利于乌龙茶中低沸点脂肪族香气散失,橙花叔醇也明显降低,而吲哚和α-法尼烯在自然存放过程中比较稳定,脱氢芳樟醇相对含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7.
为探明“一路香”等5个乌龙茶新品系的白茶适制性,2019~2021年春季采摘一路香、叶来香、福茗3号、福茗4号、福茗5号等5个高香型乌龙茶新品系一芽二、三叶,按白茶加工工艺进行制样,并进行密码审评。结果表明:一路香、叶来香、福茗3号、福茗4号等4个新品系制白茶表现为花香显、味醇爽,品质总分均超过对照‘福鼎大白茶’,适宜制作花香型白茶;福茗5号品质总分比对照低,不适宜制作花香型白茶。  相似文献   
38.
本研究主要利用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低温下'白鸡冠'F1代杂交创新种质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及其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发现,低温下新品系0306D的OJIP曲线的O点增加最大,而0306I O点增加最少;0306F的OJIP曲线中的P点降到最低.低温下新品系的0306F、0306D的相对荧光变量动力学曲线之差(ΔVt、ΔWK)变化较其它品系更为明显,低温下0306F、0306D的可变荧光下降比率曲线(Rfd)、可变荧光的衰减能力(ΔFv)的曲线达到最低.低温下0306F、0306D的荧光参数REo/CSo、PItot,ABS、IP phase、TRo/RC、ETo/RC、TRo/CSo、ETo/CSo、ETo/ABS、REo/ABS、Sm、Fv/Fm较其它品系小,而热耗散相关参数DIo/CSo、DIo/RC、DIo/ABS、VI、ABS/CSo等较其他品系大.低温使得新品系0306F、0306D的PSII损伤较其它品系严重,导致整个电子传递链受阻严重,并且通过增强能耗散减少细胞结构伤害.总之,白鸡冠F1代新品系0306F、0306D对低温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39.
以黄棱为对照,对8个从丹桂自然杂交后代选育的新品系的特征特性、鲜叶产量、制茶品质、光合特性、生化成分等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各品系均为灌木型,树姿半开张,叶形椭圆或长椭圆,叶片大小为中叶或小叶,叶片稍上斜着生,芽叶黄绿色,茸毛少;DG-1、DG-3、DG-5、DG-7、DG-8等品系3年平均鲜叶产量均比对照高;乌龙茶感官品质3年平均总分DG-1、DG-2、DG-5和DG-8等较高,总体表现为花香较显、味较醇爽;净光合速率为10.68~14.22 μmol·m-2·s-1,DG-6最高,DG-2最低;蒸腾速率为2.58~4.65 mol·m-2·sl,DG-1最高,DG-4最低;氨基酸含量为3.58%~6.41%,DG-1、DG-3、DG-5等品系较高;EGCG含量为83.95~113.4mg·g-1,DG-4、DG-7较高;儿茶素总量为156.20~208.46 mg·g-1,DG-4、DG-6、DG-8等品系较高.经综合鉴定,DG-1、DG-5和DG-8三个新品系的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40.
茶树抗寒基因CsCBF1与CsICE1低温下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茶树抗寒转录因子基因CsCBF1与CsICE1的表达特性,以茶树幼苗为试验材料,根据其他已知植物的抗寒转录因子基因CBF1与ICE1序列,通过同源克隆法获得茶树中相对应的同源基因CsCBF1与CsICE1的保守区域,长度分别为456 bp与643 bp,经比对确定为CBF与ICE转录因子家族基因中CsCBF1与CsICE1型基因,因此命名为CsCBF1与CsICE1。荧光定量PCR分析CsCBF1与CsICE1基因在冷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情况,发现其在4℃处理8 h时表达量最高;在茶树叶片中表达量显著高于根、茎、花。低温下CsCBF1与CsICE1基因表达显著增加,并且在抗寒性较强的种质(0306I和黄旦)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抗寒性相对较弱的种质(0306F和0306D)。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CsCBF1与CsICE1基因在茶树耐低温胁迫过程中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