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为阐明不同材质植被毯覆盖对干旱地区露天煤矿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以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大峰矿为研究对象,分析秸秆、椰丝及秸秆-椰丝3种不同材质植被毯覆盖后矿区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脲酶、蛋白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1)植被毯覆盖增加土壤表层有机碳和总氮含量且最大值为椰丝植被毯覆盖土壤,总磷含量无明显变化,10~20 cm土壤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无明显变化;2)植被毯覆盖增加C/P、N/P且最大值同样为椰丝植被毯覆盖土壤,C/N无明显变化;3)植被毯覆盖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裸地,且0~10 cm大于10~20 cm,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变化,过氧化氢酶活性仅有椰丝植被毯的0~10 cm显著高于10~20 cm;4)土壤酶活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和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TP、C/N是制约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子,而N/P、TN是驱动酶活性的主要因子。三种植被毯覆盖后,土壤表层养分含量增加,同时增加了土壤表层的C/P和N/P,且促进表层土壤酶活性。此外,4种酶活性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相对于秸秆、秸秆-椰丝植被毯,椰丝植被毯...  相似文献   
22.
宁夏境内12种主要土壤类型分布区域与剖面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宁夏境内分布面积较大、对农业和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12种主要土壤类型特征、分布区域做了实地调查,并对各类土壤剖面特征做了研究,土壤剖面特征指标包括土壤质地、颜色、结构,土壤中的根系状况及新生体和(或者)嵌入体等。研究将进一步深化人们对宁夏境内土壤的性质和认识,可为工农业生产、土壤改良以及土壤调查工作提供参考资料,同时对于揭示自然与人类活动在土壤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3.
超旱生小灌木红砂是干旱半干旱区优势乡土物种,但是种子依靠萌发繁殖活力较低,研究赤霉素与不同浓度盐交互作用对红砂种子萌发的影响,对于植被恢复和改善我国西部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法,对红砂种子进行不同赤霉素浓度(100、200、400、600 mg/L)、盐浓度(50、100、150、200、250、300 mmol/L)以及赤霉素与盐交互作用3种处理,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研究赤霉素对盐胁迫后红砂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抑制种子的萌发,红砂种子的发芽率随盐浓度升高逐渐下降,发芽整齐度随浓度升高而逐渐增大,胚根长与盐浓度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R2=0.9452);使用较高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红砂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与发芽速度均随浓度增大而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阈值为200 mg/L,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后的红砂种子的胚根长及胚芽长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赤霉素对较高浓度(>100 mmol/L)盐胁迫后红砂种子的发芽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速度、发芽指数。赤霉素能促进盐胁迫后红砂的种子萌发,促进胚的发育。  相似文献   
24.
以柠条为主要基质栽培食用菌的配方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荒漠草原的柠条粉碎料为试材,以柠条粉占78% (A)、68%(B)和58%(C)的3种不同培养基为主料,以不添加和添加10%、20%玉米芯配制栽培料,研究了不同培养料配方对平菇、金针菇、黑木耳生物学转化率的影响,以期筛选柠条作为主要基质的适宜比例.结果表明:3种蘑菇都能够在以柠条粉为主料的培养基中正常生长并形成子实体,平菇、金针菇、黑木耳的生物学转化率分别达64.9%、62.5%和42.9%,但同种类蘑菇不同配方的生物学转化率有差别,在栽培的3种蘑菇中,生物学转化率由大到小的配方顺序均为C>B>A,而且差异显著;同时,在生物学转化率最高的C配方中,产量高低顺序是:平菇>金针菇>黑木耳.这说明在以柠条为主要基质的栽培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玉米芯,可以提高菌种的生长速度,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物学转化率与产量;在相同的配方中,平菇的生物学转化率显著高于其它蘑菇,因此柠条占58%、玉米芯占20%的C配方可作为最优栽培方案.  相似文献   
25.
以宁夏引黄灌区种植年限为1~6年(2012-2017年)的紫花苜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细菌群落组成、丰度和多样性等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土壤养分与细菌种群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中共检测出细菌约40个门、78个纲、151个目、275个科和416个属;在门水平下细菌的优势门类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拟杆菌门,共占细菌总数的68%;随种植年限的增加,细菌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变化表现为1 yr>5 yr>3 yr>4 yr>2 yr>6 yr;土壤pH、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呈先降低后增大的变化趋势,且都在第5年时达到最大,与细菌群落组成变化规律基本保持一致。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对细菌群落组成具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26.
杨阳  刘秉儒 《草业科学》2015,(10):48-57
通过测定生物多样性各指标、地上-地下生物量、枯落物量、土壤理化因子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研究了自然状态下荒漠草原6种群落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荒漠草原不同群落丰富度、均匀度与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一致;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呈指数关系,表明荒漠草原群落呈异速生长模式;生物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呈单峰曲线,与地下生物量呈线性关系,初步表明荒漠草原不同群落地上部分种间作用、资源利用程度基本一致,生物多样性抑制了地上生物量,但并没有抑制其地下生物量;地表枯落物与地下生物量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 <0.01),初步表明了地下生物量更加依赖于地表枯落物。相关分析表明,荒漠草原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物量影响因子存在明显差异,自然条件下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以及有效养分对地下生物量贡献较大,土壤含水量和有机碳对地上生物量贡献较大,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对群落多样性指数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27.
基于开垦时间长短和跨度大小,研究了近40 a来宁夏中部扬黄灌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组分及其化学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代尺度上(15~35 a,10 a为最小单位),随开发年限的延长,依次以0—4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垂直分布格局(15 a)、10—2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25 a)、10—40 cm土壤总有机碳含量(35 a)的显著变化为标志,灌区土壤有机碳表现出一种渐进式演变格局。在此过程中,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组成、0—40 cm分层土壤有机碳化学稳定性维持不变。年尺度上(0~12 a,3 a为最小单位),耕作层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在0~12 a间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波动变化格局,而有机碳化学稳定性除第3年大幅下降外,基本保持稳定。就扬黄灌区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格局而言,其相对快速而不稳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较小的年尺度上;代尺度上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则以一种相对平缓、渐进的方式不断推进其演变进程,直到35 a左右才开始出现显著增长。而有机碳化学稳定性则表现出与时间尺度无关的不变性。  相似文献   
28.
通过正交设计 L18(61×36)在宁夏盐池次生盐碱地进行草地建植试验,探讨牧草品种、有机肥、NKP 肥及苦豆子秸秆对牧草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正交设计方法得到提高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效率(WUE)、叶绿素含量及降低胞间 C02浓度(Ci)的最佳组合为草木樨(Melilotus offcinalia)+有机肥36 t?hm -2+NPK(N 165 kg?hm -2、P 135 kg?hm -2和 K 135 kg?hm -2 )+秸秆15 t?hm -2 ,这与 Pn 、Gs 、WUE 、叶绿素含量最高及 Ci 最低的处理15相一致,证实了正交设计结果的可靠性;4个因素对蒸腾速率(Tr)、Pn 、Gs 及 Ci 的影响程度大小均为品种>有机肥> NPK >秸秆,对 WUE 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程度大小为品种> NPK >有机肥>秸秆;品种和有机肥对 Pn 、Tr 、Gs 、WUE 及叶绿素含量影响极显著( P <0.01),NPK 对 Pn 、Gs 、WUE 及叶绿素含量影响极显著( P <0.01),对 Tr 和 Ci 影响显著(P<0.05),苦豆子秸秆对 Pn 和 WUE 影响极显著( P <0.01);豆科的 Pn 、Tr 、Gs 、WUE及叶绿素含量显著大于禾本科(P<0.05),草木樨的 Pn 、Gs 、WUE 及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禾本科披碱草(Elymus cylindricus )的 Pn 、WUE 及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和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相关分析表明,Pn 与 Tr 、Gs 、WUE 及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 Ci 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29.
贺兰山东麓以菌草技术栽培双孢蘑菇技术集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兰山东麓运用菌草技术栽培双孢蘑菇不但具有良好发展前景,而且能够以菌草产业带动土地退化防治,以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将适合该区域特点的菌草栽培双孢蘑菇技术进行技术集成,可供西部同类地区发展菌草业借鉴。  相似文献   
30.
以天然荒漠草原(CK)为对照,在6m行间距(BD),3m行间距(MD),1.5m行间距(SD)人工柠条灌丛水平方向上按照灌丛根围、灌缘和灌丛间取样,垂直方向上按照0-10cm,10-20cm,20-40cm,40-60cm,60-80cm,80-100cm取样,系统开展土壤有机碳(SOC)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探讨不同行距人工柠条灌丛对荒漠草原SOC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样地SOC含量垂直方向分布格局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而且SOC含量在80-100cm土层最低,但是BD和MD人工柠条灌丛均以40-60cm土层SOC最高,而SD和对照样地在20-40cm土层最高,3种不同行间距柠条灌丛SOC主要存储于20-60cm土层中,天然荒漠草原SOC主要存储于0-40cm土层中,0-100cm土层SOC平均含量为SDMDBDCK,分别比对照高16.13%,14.64%和12.41%;水平方向分布格局为0-20cm土层3种柠条灌丛根围、灌缘、灌丛间的SOC含量低于对照,SD和MD柠条灌丛表层根围土SOC含量高于对照,20cm土层以下3种不同行间距柠条林根围、灌缘和灌丛间SOC均明显高于对照。上述结果说明,人工柠条灌丛能够增加荒漠草原SOC含量,随行间距的增大其增加效果减弱,垂直方向的增加效应集中在柠条灌丛20cm土层以下,同层相比水平方向增加效应表现为根围灌缘灌丛间,根围土增加效果最为显著,1.5m小行距柠条灌丛无论在水平方向还是在垂直方向上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