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8篇
农学   3篇
  7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本研究对我国樟树主要人工林分布区土壤进行调查,共采集8个省(区)的24个地区104个样地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养分含量,分析土壤养分变异规律及相关性,并采用主成分(PCA)分析法对樟树人工林土壤养分进行系统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樟树人工林土壤多为强酸性土壤,各地区土壤中有效磷与速效钾的差异最为显著,有效磷含量区间为0.21~256.60 mg·kg-1,速效钾含量为14.98~717.16 mg·kg-1,变异系数分别达2.17与1.03。根据土壤养分分布频率研究结果,49.04%的樟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全钾含量丰富,而35.58%~42.31%的樟树人工林土壤中的有效磷、全磷、碱解氮处于甚缺状态。综合土壤养分主成分分析与分级结果,樟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等级多处于中养分与低养分两级,其中湖北沙洋、福建福清、江西信丰、江西寻乌等地区土壤肥沃,均为高养分地区(F>1),而广东河源、江西德兴、江西安福等地区樟树人工林土壤较为贫瘠(F<-1)。  相似文献   
52.
为探究播种和扦插两种繁殖方式对芳樟叶精油的影响,以选育的3个芳樟优株及其2 a实生和扦插子代为研究对象,采用“闻香法”、水蒸汽蒸馏结合GC与GC-MS法检测其化学型及精油化学成分,比较不同繁殖方式下芳樟幼苗精油含量和精油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种子繁殖的家系化学型分化种类较多,其中芳樟醇型子代所占比例在46%~52%之间,扦插繁殖的无性系均为芳樟醇型。实生子代叶精油得油率和主成分相对含量差异较大,芳樟醇型子代叶精油得油率和芳樟醇相对含量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40.13%和10.12%,明显高于扦插子代的8.98%和1.26%。同一单株不同组织精油含量差异明显,表现出叶>根>茎的规律。扦插子代保持了母株的化学型特性和优良品质,生产中可根据实生子代化学型分化较大的特性,选育新优化学型单株。  相似文献   
53.
浙江楠是重要的材用和园林绿化树种,但对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有限,全基因组测序成为深入研究浙江楠分子生物学的关键。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seq 2500)开展了浙江楠基因组大小测定,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基因组大小、杂合率及重复序列比例等一些基本信息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浙江楠基因组大小为1 060.06 Mb,杂合率为2.18%,重复序列比例为58.81%,GC含量为40.81%。基因组各指标的统计结果表明,浙江楠基因组较大,且具有较高的杂合率,测序难度较大。后续浙江楠全基因组测序需要利用二代(Illumina)与三代(PacBio)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将有利于高质量全基因组的获得。  相似文献   
54.
度量流域碳中和程度的年度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是二氧化碳(CO2)、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的CO2当量总和,其中的CO2净排放量大小由流域碳平衡计量。因此,为实现在2030年之前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即“双碳”目标),以流域为尺度单元全面了解其碳平衡情况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走访调查数据、MODIS数据集以及前人研究结果,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的参考方法,对湖南省长沙县农业小流域——金井河流域的碳平衡进行估算研究。结果显示,2011—2020年该流域的碳吸收量(以纯碳计)范围为1.289~1.982万t C/a,其中森林、茶园和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分别占总吸收量的83.4%、2.6%和14.0%。流域的碳排放量范围为0.373~1.342万t/a,主要排放贡献源是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分别占总碳排放量的57.1%和28.8%。金井河流域碳平衡指数小于1,表明该流域为碳汇。本研究为以流域尺度的碳源汇清查提供了典型案例,并为研究区域制定“双碳”目标的实施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5.
长沙市郊不同种植年限菜地土壤磷状况及淋失风险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提出长沙市郊蔬菜土壤磷淋失临界值,对不同种植年限对土壤淋失风险的影响进行评价。方法选择长沙市郊3种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测试方法分析菜地土壤有效磷含量与磷素淋失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Olsen-P与CaCl2-P和土壤溶液中磷浓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并且随着Olsen-P浓度的增加,CaCl2-P和土壤溶液中磷也随之增加并存在一个明显的突变点。通过分析Olsen-P含量与CaCl2-P含量和土壤溶液中磷含量之间的关系,确定80mg·kg-1为长沙市郊菜地土壤磷淋失的临界值。利用GIS和指示克立格法得到长沙市郊蔬菜土壤超过临界值的磷淋失概率并划分为4个淋失风险等级,结果表明,超过30年的老蔬菜基地(陈家渡)和15年左右种植年限的蔬菜基地(黄兴镇)均存在高强度磷淋失风险,磷淋失风险系数分别为3和2.93。1-2年新开辟蔬菜基地(宁乡)磷淋失风险最低,淋失风险系数为0.06,基本不存在磷淋失的风险。结论长沙市郊菜地土壤磷淋失风险严重,种植年限越长,淋失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56.
城郊蔬菜地土壤铅和镉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综述了城郊菜园土壤铅(Pb)、镉(Cd)污染研究现状,并以长沙城郊菜地为例,指出菜园土壤普遍存在Pb、Cd含量超标情况,导致种植的蔬菜不能达到无公害蔬菜标准.然后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中共存重金属离子、土壤养分以及土壤中Pb、Cd的形态含量等方面总结了影响土壤中Pb、Cd有效性的因素.最后对土壤中重金属超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7.
为了探究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识别樟科植物的能力,利用该仪器采集10种樟科植物叶片的近红外光谱信息,建立便携式近红外光谱识别模型。以樟科樟属的普陀樟、银木,润楠属的滇润楠、刨花楠、红楠,楠属的闽楠、桢楠、白楠、紫楠、浙江楠10种植物为研究对象,运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其叶片光谱,经主成分分析、光谱预处理、光谱匹配等步骤,初步建立5种楠属植物便携式近红外光谱识别模型。依次将3种润楠属和2种樟属植物叶片光谱信息加入模型,对模型进行升级和扩充,最终建立3个模型,分别记为:模型1(闽楠-白楠-紫楠-浙江楠-桢楠)、模型2(闽楠-白楠-紫楠-浙江楠-桢楠-刨花楠-滇润楠-红楠)和模型3(闽楠-白楠-紫楠-浙江楠-桢楠-刨花楠-滇润楠-红楠-普陀樟-银木),以此探究便携式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识别10种樟科植物的能力。利用不同参数设置下的Savitzky-Golay平滑求导法和Normalize Range归一化范围预处理后所建模型均具备较好的性能,识别率分别达到99.65%、99.34%和99.71%。利用未知样品检验模型的识别效果,模型1、模型2和模型3对未知样品的识别率分别为98%、97.5%和99%。结果说明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够成功识别10种樟科植物,为樟科植物识别技术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8.
以樟树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探讨了外植体取材时间、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附加有机物等因素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培养及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采集时期的合子胚愈伤组织诱导率差异显著,只有心形胚时期的合子胚才能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在改良MS+4.0 mg/L 6-BA+0.5 mg/L NAA培养基初诱导情况下,后接入改良MS+1.0 mg/L 6-BA+0.2 mg/L 2,4-D培养基中,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77.78%;外加添加200 mg/L水解络蛋白和200 mg/L环糊精可保持胚性愈伤组织增殖和体细胞胚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增殖系数达3.86,每克愈伤组织平均分化116.67个体细胞胚,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周期以25~30 d为宜。在改良MS+200 mg/L环糊精+1.0 mg/L ABA+0.5 mg/L IAA中可以促使体胚成熟萌发,萌发率可达52.78%。将萌发的芽体转接到MS+0.1 mg/L BA+0.5 mg/L IAA+0.2 g/L AC生根培养可获得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59.
能源甘薯是单位面积生产淀粉量较高的甘薯。根据多年能源甘薯选育的经验.提出了能源甘薯的选育应以单位面积薯干产量为主,其次是干物率.鲜产再次之;品系鉴定的入选率应在20%左右:高产年份和高产地块并不利于优良品种的选择:增加试验田的平整一致性比提高试验田的土壤肥力更重要:干物率的取样误差远大于年际间环境条件的变化:首次提出YKL值代表着一个品种的生产能力.可作为品种鉴定选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0.
以郑薯20、龙薯9号、阜薯Y6-7、徐薯32、阜薯28-6、苏薯8号为供试品种,筛选适合阜阳地区种植的食用型甘薯品种。试验表明,龙薯9号、郑薯20、阜薯Y6-7综合表现较好,建议将这3个品种和对照品种苏薯8号作为阜阳地区食用型甘薯主栽品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