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7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了更好地防治亚洲玉米螟,在哈尔滨地区通过春季剖秆进行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发育进度调查,利用亚洲玉米螟性诱剂监测雄性成虫动态,研究田间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2019-2021年哈尔滨地区亚洲玉米螟百秆越冬基数为8.6~9.5头,存活率为85.0%~89.1%,化蛹始见期为5月20日左右,化蛹盛期为5月26日至6月18日,化蛹高峰期为6月10日左右,羽化始见期为5月27日左右,田间亚洲玉米螟雄虫越冬代高峰期在6月17日-24日。综上明确了哈尔滨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即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在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到中旬达到化蛹高峰期,5月末开始羽化,6月中下旬田间出现雄性成虫高峰期,二代亚洲玉米螟雄性成虫田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  相似文献   
42.
为明确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种群动态,2021年和2022年在哈尔滨地区利用马氏网和田间扫网法调查监测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种群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在大豆田的始见期是在7月7日至7月14日之间,高峰期是在8月4日至8月11日之间,2021年双斑长跗萤叶甲始发期和高峰期比2022年提前7 d,结合2年监测发现盛发期为7月21日至8月25日,长达35 d。综合以上结果,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田间始发期为7月初开始在大豆田出现,盛发期为7月下旬到8月中旬,8月初到中旬达到高峰期。因此,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最佳防治时期为7月下旬(始盛期)。建议防治双斑长跗萤叶甲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3.
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是一种主要存在于落叶松中的有效成分,它属于一种重要的黄酮类化合物。文中综述了二氢槲皮素的提取、分离纯化、检测等制备方法以及二氢槲皮素的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炎抗过敏等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展望了二氢槲皮素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44.
为白僵菌规模化生产和开发利用,以含碳量8g.L-1的葡萄糖、含氮量0.29g.L-1的蛋白胨及无机盐为固体基础培养基,用蔗糖等3种碳源(酵母膏等4种氮源)分别等量取代基础培养基中的葡萄糖(蛋白胨),研究了不同碳、氮源对5株球孢白僵菌菌株的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或麦芽糖对菌株B70、B72和B76的生长和产孢明显优于其它碳源,相对于无机氮源,有机氮更利于上述菌株孢子的形成。菌株B76在生物量和产孢上对氮源的利用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硫酸铵显著促进菌丝的生长,而玉米浆更利于孢子形成,其生物量及产孢量分别为645.7mg.菌落-1和3.6×109孢子.菌落-1。菌株B246、B252在研究设定的碳氮营养条件下,产孢量明显低于其它菌株,但多糖类可溶性淀粉作为碳源或硝酸钠为氮源显著促进了菌株的生长,菌丝生长旺盛,以硝酸钠为氮源菌株B246、B252生物量最高,分别达1 188.6mg.菌落-1和1 180.5mg.菌落-1,表现出对碳氮源利用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45.
姬小蜂科寄生蜂在农业害虫防治应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因体型小种类多,鉴定较难,导致开发利用的局限性。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小蜂总科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利用黑龙江省的6个吸虫塔收集到了238个姬小蜂科样本。在DNA提取之前通过形态学鉴定为14属52种。对其中60个COI和68个28S基因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并将基因登录号提交GenBank;COI基因的登录号为MG836426~MG836501,28S基因的登录号为MH169011~MH169101。经进一步计算COI和28S基因的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发现,COI基因的种间遗传距离差异显著,最小种间遗传距离(6.00%)远大于最大种内遗传距离(3.02%)。但是,28S基因的差异较大,许多属的种内遗传距离超过种间遗传距离,重叠现象严重。用MEGA-7.0软件进一步分析了COI基因的序列相似性和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COI基因序列的聚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基本一致,而28S基因序列的聚类结果与形态学结果有较大差异。可见COI基因在姬小蜂科的分类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上比28S基因有很大优势,更适合姬小蜂科...  相似文献   
46.
生物防治是杂草综合治理措施中长期控制杂草的最有效的办法。本文针对杂草生物防治的概念、应用情况、研究进展、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7.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法提取美国蓝多湖硬质干酪的风味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种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分析所得美国蓝多湖硬质干酪挥发性化合物57种,占化合物总质量分数的96.93%,主要是酮类(占38.1%)、酯类(占18.82%)和酸类(占13.77%),其次为醛类和醇类;其中,57种挥发性化合物中,2-十五酮、2-壬酮、2-庚酮、3-羟基-2-丁酮、癸酸、δ-癸内酯等是蓝多湖硬质干酪的主要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48.
<正> 近年来,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日趋狭窄,且有更加集中的趋势。采用常规育种方法很难解决此类问题,且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群体改良已被许多国家用于玉米育种研究。选用经济有效的方法改良玉米群体,为育种工作创造并提供新型种质,进而育成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是玉米群体改良研究的主要任务。因而研究各种改良方法的效果及其优缺点,以及由此引起的群体穗部和农艺性状的变化,对继续有效地改良玉米群体及预测群体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9.
采用平板分离培养基从酒泉肃北高寒草地土壤中分离出3株高产凝乳酶细菌,分别标记为Ⅰ1.21、Ⅰ1.212、Ⅳ1.11。对3株细菌进行初步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3株细菌均利用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产酸而不产气,不利用乳糖和甘露醇;H_2O_2酶试验、石蕊牛乳试验均为阳性;有芽孢。在麸皮汁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测定酶活,确定发酵到第四天时凝乳酶活力最高,此时蛋白水解活力相对较低。为筛选出产凝乳酶活力较高而蛋白水解能力较低的菌株作为工业化生产菌株,需要进一步进行生理生化反应研究。  相似文献   
50.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工程建设环节的控制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如何从多个方面,对工程质量、建设成本及进度等方面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保证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