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3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11.
猪圆环病毒(PCV)是一种小而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共价闭合、环状、单股DNA病毒,病毒粒子直径平均为17nm,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动物病毒。1974年由Tischer等首次报道。随后发现PCV2可引发猪断奶后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肾病综合征、母猪繁殖障碍、先天性震颤、猪呼吸道综合征和PCV2相关性肠炎等多种疾病,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在此我们讲述了PCV2相关疾病的流行、诊断和控制最新进展,为进一步防控该病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2.
随机引物PCR技术(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arbitrarily primed PCR,AP-PCR)是由Welsh、Williams于1990 年几乎同时建立起来的一项DNA多态检测技术 .该技术以 PCR 为基础,利用一系列单一的人工合成的随机寡核苷酸链为引物,对所研究的基因组DNA 进行 PCR扩增.在该技术问世的短短几年内,因其独特的检测DNA多态性的方式以及简便快速等特点而  相似文献   
113.
本文建立了检测鸡肾型IB抗原的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用此法对Aust-T和TJ_(9301)肾型毒株抗原的定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于人工感染后24小时在气管中最早出现特异性荧光,48小时开始在肺、肾等器官中检测到特异性荧光,特异性荧光持续时间最长的器官是肾脏,为8~11天,其他器官包括气管和肺均只持续4~5天。两毒株感染后,病死鸡肾脏特异性荧光检出率均100%,而气管特异性荧光的检出率:Aust-T为15.63%、TJ_(9301)为25.00%,肺检出率:Aust-T为18.75%、TJ_(9301)为37.94%。由此推测IBV肾型毒株的主要靶器官是肾脏,主要亲嗜细胞是肾小管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14.
本文采用胰酶分散法制备抗原,建立了间接荧光抗体法。用此法对人工感染鸡、人工感染鸡胚及自然发病鸡的抗原进行了测定,结果人,人工感染鸡肾脏于72-168h100%检测到特异性荧光,其余时间部分鸡检出特异性荧光。  相似文献   
115.
用RT-PCR扩增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SC株S1基因,连接到pMD 18-T载体上,克隆后进行了核酸序列分析,证实SC株S1基因与基因库中收录的国外毒株H120和M41的同源性较低,分别为81.1%和80.0%,而与国内JX9901株的同源性达到91.3%,初步证实国内存在IBV新毒株。  相似文献   
116.
本试验旨在研究无抗发酵饲粮对猪小肠黏膜形态和杯状细胞的影响。试验选取遗传背景相似的初生健康乳猪120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饲喂含抗生素的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以10%发酵饲粮代替部分无抗生素基础饲粮的试验饲粮,营养和能量水平调到与对照组相当。结果表明:1)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小肠黏膜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异。2)在44日龄时,试验组空肠绒毛高度比对照组提高7.19%(P<0.05)。在44和75日龄时,试验组回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3)对照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隐窝深度均高于试验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4)在44日龄时,试验组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比对照组提高17.18%(P<0.01)。5)在44日龄时,对照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上皮间杯状细胞数量极显著高于试验组(P<0.01)。在75日龄时,对照组十二指肠黏膜上皮间杯状细胞数量极显著高于试验组(P<0.01)。综上所述,无抗发酵饲粮能改善小肠黏膜形态,增大吸收面积,从而促进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117.
猪圆环病毒(PCV)是引起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CVAD)的主要致病病原。之前发现的猪圆环病毒只有2种血清型,分别为圆环病毒1型(PCV1)与圆环病毒2型(PCV2),其中起主要致病作用的是PCV2。2016年,美国学者Palinski等从具有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症状和繁殖障碍的母猪中发现了一种新型圆环病毒,并命名为圆环病毒3型(PCV3)。随后波兰、韩国、中国、瑞典等国家也检测到了PCV3的存在。目前PCV3在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均有流行。鉴于PCV2对养猪业造成的重大危害,PCV3的发现应引起人们的重视。论文主要从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和国内外流行情况,以及PCV3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对PCV3的后续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8.
真核基因转录激活调控是在启动子、增强子等顺式调控元件和转录因子、激活因子以及 RNA聚合酶 II(Pol II)等调控蛋白的参与下协同进行的。增强体、基本转录机构和核心启动子构成了一个蛋白质 -蛋白质和蛋白质 -DNA相互作用的复杂体系 ,控制转录起始的频率。真核基因活化与染色质的重建及组蛋白的乙酰化相关。  相似文献   
119.
根据GenBank上A型流感病毒M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1对引物,建立了检测猪群中A型流感病毒的RT-PCR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RT-PCR方法敏感、特异,适于临床样品检测,为猪群中A型流感病毒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0.
【目的】分离纯化牛红细胞中的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并对其体外抗菌活性进行初步检测。【方法】以中国荷斯坦奶牛血液为材料,通过离子交换层析法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纯化抗菌肽,用琼脂糖平板扩散法测定其抗菌活性,并用质谱法测定其分子质量。【结果】牛血液红细胞粗提物经离子交换层析获得的阳离子峰有抗菌活性;阳离子峰经RP-HPLC纯化后,共得到4个峰(F1、F2、F3和F4),其对大肠杆菌均具有抗菌活性,F1峰和F3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抗菌活性,仅F1峰对白色念珠菌具有抗菌活性;经质谱分析,F1峰纯化肽的分子质量为2 562.40 u。【结论】成功地从牛红细胞中分离纯化到了AMPs;F1峰中AMPs的抗菌谱较广,抗菌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