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982年以来,本省水稻麦茬旱种有了较快的发展,1989年面积达到5万2千公顷,平均每公顷单产3437.25公斤。自1983年开始试种了辽宁农村院培育的杂交粳稻秀优57,近年推广证明,它具有较大的推广利用价值。 一、产量表现 1983年本省多点多播期麦茬旱种品比试验表明:秀优57居第一位。该组合丰产性较好,平均亩产369.05公斤,此郑州早粳和秋充分别增产74.05公斤和98.1公斤,适应性较强,与各点互作的某因划方基和变异系数均较小,分别为().‘X。6。和(,cs89’广而城Z‘【呷·神则为L5795和I3。31);与播期互作的书!hi型方差和变异系数也较小,分别为0.1272…  相似文献   
13.
<正> 秀优57,即杂交粳稻“秀岭A×C57”,由辽宁省农科院育成。1983年以来,我省多点试种结果,该品种表现出丰产性好,适应性强、品质优良等优点。特别适合麦茬移栽或麦茬旱种。为了解该品种在麦茬移栽和麦茬旱种不同生态条件下分叶成穗及幼穗分化特点,以便因地制宜,科学管理,我们于1984~1985年进行了该项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刘丰明  孙怀亮 《种子》1990,(4):40-42
豫麦10号(原名豫西832)是由我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1988年9月审定通过的一个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曾于1986~1987年、1987~1988年连续参加我省南部小麦品种区域试验4,试验均安排在信阳、南阳、驻马店等地区农科所以及潢川、罗山、内乡、桐柏、邓县、遂平、平舆、泌阳等县农科所进行。并于  相似文献   
15.
我校广大教师坚持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科技兴农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科研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做法是:组织科研攻关;狠抓成果推广;培养技术人才;兴办科技产业;实行技术承包;开展科技扶贫;帮助制定规划;开展技术咨询;编写科普读物。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黄淮海地区,尤其是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等池改革耕作制度,发展水稻早种,取得了成功的经验。1986年全国水稻旱种会议提出了发展指标,在“七五”期间,要从现有的20万公顷左右发展到66.67万公顷,其中麦茬旱种要占一半,即33.33万公顷左右。1982年以来,本省水稻麦茬旱种有了较快的发展,1985年面积达到51980公颐,平均每公顷  相似文献   
17.
豫西丘陵地区平均年降雨量为550~650毫米,又多集中在7~9月份,灌溉困难,旱地面积约697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1.5%,旱地小麦生产在本区有着重要地位。合理施肥对小麦增产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随着化肥用量的增加,如何经济合理施肥,提高肥料的经济效益,已成为  相似文献   
18.
水稻叶的生长与根、茎、蘖、穗等器官生长都有一定的相关性。为了了解水稻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叶的生长特点,为以后因地制宜,进行看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我们1984年在校内以秋杂和郑州早粳两个水稻品种为代表,分别在移栽、水种和旱种三种不同生态条件下对叶片的生长进行观察研究,移栽的于5月15日育苗,6月9日移栽。秧龄25天,具有五叶一心。水种和旱种的都于6月8日播种。试验在校内进行,土壤肥力为中上等,每亩大田均施120斤碳铵,70担人尿粪。移  相似文献   
19.
BR对小麦根膜H~ -ATPase和铁氰化钾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表油菜素内酯(BR)对小麦根质膜H -ATPase和铁氰化钾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用0.1μg/mlBR浸种后,水培萌发2d的小麦幼根用两相分配法制备质膜。结果表明,BR可明显ie高质膜H -ATPase活性,并且影响到酶的最适pH及对抑制剂的敏感性,不改变质膜铁氰化钾还原酶活性。BR诱导小麦根质子分泌活性的提高是由于刺激质膜H -ATPase活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拔节期重施氮肥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拔节期重施氮肥,可以显著改善群体质量,增加植株基部节间的重量、充实度和次生根条数,提高植株抗倒、抗旱能力;提高分蘖成穗率,保证稳定的成穗数;明显改善中后期光合性能,减少小穗小花退化,促进物质积累和籽粒灌浆,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具有显著提高产量的效果。但在同一密度条件下,拔节期追施氮量对小麦群体性状的改善效应和增产效果不同,均呈抛物线变化。一般情况下,拔节期追氮数量宜掌握在150~300kg/hm~2尿素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