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篇 |
农学 | 2篇 |
基础科学 | 1篇 |
20篇 | |
综合类 | 30篇 |
农作物 | 5篇 |
水产渔业 | 1篇 |
畜牧兽医 | 4篇 |
园艺 | 5篇 |
植物保护 | 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8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青藏铁路措那湖沿岸防风固沙工程效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青藏铁路格拉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基本沿青藏公路南行抵至拉萨市,线路全长1140km。铁路沿线遭受轻度以上风力侵蚀的线路长约260km,风蚀严重影响着铁路的安全运营。以西藏安多县境内措那湖沿岸布设的以高立式沙障、石方格沙障、碎石压沙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风固沙体系为研究对象,对其降低风速和输沙量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位于风沙流活动前沿的高立式沙障具有显著的降低输沙率和风速的功效,和对照区相比,第1、2,第2、3排高立式沙障中间的输沙率分别降低了72.00%和99.30%;障后的风速降幅也较大,第1排沙障后降低风速的范围为35.54%~92.82%,第2排沙障后降低风速的范围为8.66%~92.98%,第3排沙障后降低风速的范围为26.84%~90.13%。高立式沙障障后不同距离的石方格和碎石压沙防护区的输沙率降幅更大,在距离第3排高立式沙障50和150m处石方格沙障区,其输沙率分别是0.59%和0.24%。距离第3排高立式沙障100和200m处的碎石压沙区,其输沙率分别是0.53%和0.25%。 相似文献
62.
63.
铁路工程大型弃土场水蚀特征天然降雨试验研究--以北同蒲增建二线原平至太原段河庄弃土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同蒲增建二线改造工程河庄弃土场作为研究对象,在雨季进行了天然降雨试验研究,确定了项目建设产生的弃土场区域内产流过程及影响因素和土壤侵蚀特征。弃土场区域内产流受到降雨特征和水保措施功能发挥的影响。弃土场坡面地表土壤特性随着降雨击溅和径流冲刷的作用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区域内径流和渗流途经,造成坡面产流的不一致性。弃土场内主要的产流区域为松散边坡和平台,坡面的侵蚀链是造成区域内产沙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4.
65.
青藏铁路K1533路基风蚀防治措施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藏铁路K1533处高立式沙障和石方格沙障防风固沙的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立式沙障可有效地降低防护区的风速,风速降幅范围在第1沙障后为14.63%~86.15%,第2沙障后为41.93%~97.91%,第3沙障后为22.80%~87.40%;同时降低了防护区的侵蚀量,高立式沙障后的侵蚀量和对照区相比,第1沙障后的侵蚀量仅占对照区的21.75%,第2,3沙障后的侵蚀量和对照区相比,其值缩小了数十倍到数百倍。石方格区的侵蚀量减幅更大,和对照区相比,相同高度的侵蚀量缩小了数十倍到数百倍甚至数千倍。高立式沙障、石方格沙障措施相结合使用,对于防治风蚀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对保护风沙区铁路工程免遭风沙危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6.
67.
黄土区退耕封育草地微生境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亏缺是影响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限制性因子,探讨不同微生境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对指导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按照机械布点原则,采用烘干法测定了土壤含水量。分析结果表明,(1)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值表现为:半阴坡〉半阳坡〉阳坡;(2)同坡向不同微生境类型(峁坡坡面、峁坡坡面浅沟、峁坡坡面小切沟、大切沟沟底、大切沟阳坡或半阳坡、大切沟阴坡或半阴坡、沟坡坡面)之间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极显著,其含水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局部地形和植被生长状况,局部小地形主要影响降水和日照的再分配,植被主要影响降水截留和蒸腾;(3)根据含水量的大小,将3个坡向21个微生境类型划分为3个类群,其含水量依次为11.68%,8.68%和5.77%。 相似文献
68.
马铃薯双垄面全膜覆盖沟播和大垄膜侧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旱作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沟播和大垄膜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双垄全膜覆盖大垄膜侧栽培马铃薯综合经济性状良好,折合产量为31 700~32 500 kg/hm2,分别较露地和半膜覆盖增产32.08%~33.63%、21.55%~24.24%,纯收入为11 077.2元/hm2,分别较露地和半膜覆盖增值4 207.4、3 418.4元/hm2;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马铃薯折合产量为28 200~32 300 kg/hm2,分别较露地和半膜覆盖增产15.95%~34.58%、7.80%~23.85%,纯收入为9 850.7 元/hm2,分别较露地和半膜覆盖增值2 980.9、2 191.9元/hm2.建议在降水多的地区采用双垄全膜覆盖大垄膜侧栽培,降水偏少地区采用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9.
旱地双垄面集雨全膜覆盖栽培技术是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03年在实施农业部《2003年旱作节水财政专项》项目中,针对旱作农业主要依靠自然降水,而总降雨量的60%~65%无效蒸发,特别是一些微小降雨无法充分利用的现实。对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的起垄、覆膜、播种形式反复试验探索形成的。该技术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融为一体,具有明显的集雨蓄水、抑蒸保墒、增产增收的效果,是旱作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实用技术。为此,我们在马铃薯作物上进行了的试验,探索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墒、增产效果的全膜覆盖栽培模式,为大田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