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9篇
林业   5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6篇
  7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40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饲料氨基酸对褐飞虱及其蜜露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氨基酸组成不同的全纯人工饲料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成虫进行饲养,研究了饲料氨基酸对该虫及其蜜露中游离氨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1)饲料对试虫体内游离氨基酸有明显影响。在不能摄入任何氨基酸的试虫体内,游离氨基酸总量降至可以获得全部氨基酸的试虫的63.2%,其中缬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和半胱氨酸下降明显,但蛋氨酸增多。在仅能摄取到非必需氨基酸的试虫体内,蛋氨酸、赖氨酸和亮氨酸的含量与不能摄取到任何氨基酸的试虫处在同一水平,甚至明显低于后者;苏氨酸和组氨酸则明显高于可以获得全部氨基酸的试虫,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亦达到了后种试虫的含量水平,缬氨酸的含量虽然低于后者,但与仅能摄取到必需氨基酸的试虫处在同一水平。2)蜜露中的游离氨基酸组成基本与饲料内的相一致,但相对含量有较大差别,而且少数不存在于饲料中的氨基酸可以在蜜露中检测到。文中对必需氨基酸的补偿代谢进行了讨论,初步认为褐飞虱体内至少可以合成苏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和缬氨酸等6种必需氨基酸。  相似文献   
52.
通过对乡土景观的研究、探析,并结合环境学、管理学等内容,解决城市绿化过程中的乡土景观配置问题并得出常规性的规律,为中小型城市的城市绿化规划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53.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是我国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专一性吸食必需氨基酸缺乏的水稻筛管液。利用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人们构建了褐飞虱及其体内类酵母共生菌(YLS)参与组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合成途径。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旨在通过基因克隆和RNA干扰研究YLS的His2和His6(分别命名为EdeHis2和EdeHis6)在褐飞虱生长、发育和存活中的作用。同源搜索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EdeHis2和EdeHis6均源于YLS基因组,与绿僵菌His2和His6高度同源并在系统发育树中形成一个簇,但在褐飞虱基因组中无同源基因。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表明,His2和His6在褐飞虱的各个龄期均表达且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在褐飞虱脂肪体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头、足、体壁和中肠。此外,在褐飞虱头和翅的基因组中未能扩增到目的片段,而在腹部能扩增出目的片段。分别注射外源双链RNA(dsEdeHis2或dsEdeHis6)后的第2、4、6天,EdeHis2的表达量分别显著下调45%~60%,EdeHis6下调27%~55%。dsEdeHis2和dsEdeHis6分别使褐飞虱的死亡率提高了8.3%和9.2%,雌、雄虫的若虫期历期延长了0.43d、0.33d和0.65d、0.36d,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另外,注射dsEdeHis6的褐飞虱雌雄成虫翅畸形率分别为11%和13%,显著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源于YLS的EdeHis2和EdeHis6参与褐飞虱组氨酸的合成,与褐飞虱的存活、发育和翅发育相关。  相似文献   
54.
王梦鹿  姬莉  傅强 《北京农业》2011,(12):219-220
农产品是农业经济才主要商品,农产品质量直接决定了未来农业生产种植的收益情况。为了保证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维持农民有足够的农业收益,国家采取了相关法律措施对农产品质量严格监管。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在监管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影响了监管效率。针对这一点,重点分析了农产品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且提出合理化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55.
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水稻纹枯病是世界性的水稻严重病害之一,且在育种和生产上可利用的抗病种质极少,迫切需要发掘抗源。本研究鉴定了来自中国南方11个省(市、自治区)的166个籼型杂交稻组合对纹枯病菌的苗期抗性。未发现免疫或高抗的组合,但不同组合间的抗性差异极显著,平均病情指数符合正态分布N(5.27,0.682),变化幅度为2.84~7.64。根据动态聚类分析,参试组合被划分为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5级,分别占总数的1.20%、13.86%、36.14%、43.37%和5.42%。参试的大多数组合为感病,仅K优88和中优9801抗病,但其抗性还需在大田进行成株期验证。用Bayes法建立了各抗性级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达96.39%。根据综合病情指数,上述5级的组合分别占总数的1.20%、13.25%、63.25%、21.69%和0.60%。与动态聚类比较,两者极显著相关(r=0.81,P<0.01),说明这两种方法均可用于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评价。但动态聚类法较适用于接种环境相对一致的苗期鉴定,而不能比较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鉴定结果;综合病情指数法则不受时间、地点和批次的限制,更具实用性。通过这两种方法共筛选出26个抗或中抗的组合,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4~0.71;在遗传距离为0.36处,可将其中的22个组合聚为一簇,表明其遗传基础较窄。系谱追踪表明26个抗或中抗的杂交稻亲本亲缘关系较近。因此,在抗纹枯病育种中,需要拓宽抗病种质的遗传基础,培育聚合有数量抗性的材料或组合。  相似文献   
56.
麝香百合鳞片扦插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麝香百合鳞片扦插栽培技术中,鳞片扦插介质以细河砂为好,半促成栽培比露地栽培切花早采收38d,留茬高度30cm对百合鳞茎的后期生长发育有利,不影响切花的质量。栽培前注意土壤改良,施足基肥,生长期加强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可生产出优质麝香百合切花。  相似文献   
57.
间伐强度对湿地松人工林木材质量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湿地松10年生人工林间伐显著地促进了林木胸径、单株材积的生长,有利于培育大径材,间伐后单位面积上畜积量和单位面积材积总生长量(包括间伐材)均显著高于未间伐的林分。间伐措施对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管胞壁腔比、腔径比、S2层微纤丝角,对径向和弦向干缩、体积和纵向干缩率、差异干缩、主要化学成分没有显著的影响,对木材管胞长度、长宽比值有显著负面影响。结合间伐后湿地松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及材积总生长量,培育纸浆材宜选用33.3%-50.0%的间伐强度。50.0%间伐强度的林分适宜培育建筑结构用材,其大径阶的木材比例高,单位面积上生长量、蓄积量也较大,木材晚材率、基本密度、顺纹抗压强度最大,抗弯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58.
目前,多数高校一年级都开设了基础体育课(也称普通体育课),并对病弱残学生开设了保健体育课。一般基础体育课的各单项考试,基本都安排在各个单项教学结束时进行。而一旦某单项一结束(考完),除不及格的学生继续练习外,其他学生又都“欣喜”“过关”,不再去炼。这样既没有达到考试的真正目的——督促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也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难以使学生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还不利于调动教师、学生双方在教和学中的积极性。本文旨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5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 方法,分析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在玉米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土壤样品采用乙腈提取,植株样品采用乙腈和丙酮提取,过膜后采用LC–MS/MS分析。结果表明: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在土壤和玉米植株中的定量限分别为0.01、0.02 mg/kg,检出限分别为0.001、0.005 mg/kg。当添加水平为0.01~2.00 mg/kg时,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在土壤和玉米植株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3.9%~113.3%,相对标准偏差为 1.0%~8.0%。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30%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按1 050 g/hm2(有效成分315 g/hm2)于玉米苗期施药1次,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在土壤及玉米植株中的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曲线,戊唑醇在玉米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22、14.10 d,吡唑醚菌酯在玉米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4.78、13.40 d,二者均属易消解型农药。  相似文献   
60.
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阿维菌素在黑壤、红壤、水稻土中的吸附、解吸特性,并进一步研究阿维菌素在稻田水土中的迁移释放规律.结果表明:3种土壤对阿维菌素均表现为很强的吸附特性,同时发现,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吸附和土壤中粘粒含量相关,粘粒含量越大,土壤对阿维菌素的吸附率就越高.由稻田水向土壤迁移的试验可以看出,从水中迁移到土壤中的阿维菌素的量很低,与吸附试验有较大差别,而稻田土壤向稻田水释放试验与解吸附试验相似.因此,农药阿维菌素直接施用在水面时比施用在土壤上的污染范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