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3篇
林业   2篇
农学   7篇
  4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研究植物油、二甲苯为溶剂配制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EC的安全性。[方法]分别试验以二甲苯、精制松树油和棕榈油混合油、精制松树油、棕榈油为溶剂配制的1%甲维盐EC,对斑马鱼、鹌鹑、意大利成年工蜂和家蚕的毒性。[结果]与二甲苯配制的1%甲维盐EC相比,棕榈油配制的1%甲维盐对斑马鱼的安全性有所提高;3种植物油配制的1%甲维盐EC提高了对鹌鹑的安全性;精制松树油和棕榈油混合油配制的1%甲维盐EC提高了对蜜蜂的安全性;棕榈油、精制松树油分别配制的1%甲维盐EC提高了对家蚕的安全性。[结论]该研究为以植物油为溶剂的新型农药的研发和推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2.
[目的]了解新型植物油药剂对非靶标生物天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试管药膜法和接触法,测定棕榈油、松树油2种植物油和二甲苯为溶剂分别配制的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对2种天敌的急性毒性。[结果]与二甲苯配制的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相比,2种植物油分别配制的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都提高了对小菜蛾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欧洲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的毒性。[结论]2种植物油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都是极具开发价值的新型环保农药。  相似文献   
33.
为明确入侵杂草飞扬草Euphorbia hirta Linn.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基于MaxEnt模型结合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飞扬草在历史气候及未来气候2个情景下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并采用刀切法分析各环境因子对飞扬草适生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飞扬草潜在地理分布变化过程中,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最湿季度降水量,其次是最暖季度平均温度。历史气候条件下,飞扬草在中国的总适生区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2.45%,其中高适生区占13.57%,中适生区占10.06%,低适生区占8.82%。未来气候条件下,预测结果表明2050年飞扬草的潜在适生区将进一步扩张,其中在高强迫SSP585情景下飞扬草的总适生区面积大于低强迫SSP126情景下的总适生区面积,而SSP126情景下的高适生区面积则大于SSP585情景下的高适生区面积。表明飞扬草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范围较广,可能在未来进一步扩散至全国,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监控,防止飞扬草进一步入侵和扩散。  相似文献   
34.
建立了QuEChERS前处理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检测茶油中7种烟碱类农药残留的快速分析方法。样品提取净化采用QuEChERS法,茶油样品用乙腈提取,经PSA、 C_(18)基质分散净化,以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 C_(18)色谱柱分离,在正离子扫描模式下多反应监测(MRM)定量。确定的方法检测7种烟碱类农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7 1~0.999 9),方法检出限为0.08~1.2μg/kg;在低、中、高3个不同浓度水平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5.9%~118.9%,相对标准偏差为1.2%~7.6%。该方法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茶油中烟碱类农药快速检测和确证。  相似文献   
35.
利用桨角蚜小蜂在 5个不同恒温下的发育速率试验数据 ,分析比较了 3种模型 (线性日度模型、L ogis-tic模型、王氏模型 )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在整个温区内 ,Logistic模型和王氏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且王氏模型的拟合度高于 L ogistic模型 ,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线性日度模型在适温区内的相关系数也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6.
为建立快速有效的豚草生物防治效果评价技术体系,采用基于成像光谱遥感技术的多波段光谱辐射仪,研究豚草被广聚萤叶甲取食后冠层光谱反射率的变化规律,并利用冠层光谱特征值评价广聚萤叶甲对豚草的控制效果.广聚萤叶甲的取食会引起豚草的冠层光谱发生变化,在绿光区560nm和近红外区710~810nm处,随着被取食程度的加重,豚草冠层光谱反射率逐渐降低;在黄光区660nm处,随着被取食程度的加重,豚草冠层光谱反射率逐渐升高.豚草被广聚萤叶甲取食后,归一化植被指数、比值植被指数、差值植被指数、再归一化植被指数均显著低于未被取食的对照组.在可见光绿光区560nm处和近红外区710nm和760nm处豚草冠层光谱反射率与其被取食程度均达到显著负相关,故可以将可见光绿光区560nm、近红外区710nm和760nm这3个波段作为监测的敏感波段.  相似文献   
37.
采用枯叶指数、枯柄指数、新根抑制、鲜重防效等指标,评价草甘膦异丙胺盐对水葫芦的防除作用,并测定其在水中的残留。盆栽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草甘膦异丙胺盐对水葫芦新根的抑制作用最强,LC50为185.54μg.L-1,对叶、叶柄、鲜重的毒力较弱,LC50分别为385.89 g.L-1、475.82 g.L-1、790.86 g.L-1。田间水域试验结果表明,草甘膦异丙胺盐对水葫芦的新根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药后40 d,1.91 g.L-1的抑制效果达100%。草甘膦异丙胺盐防除叶片的速效性较好,施药后20 d,1.91 g.L-1对叶片的防除效果达96.69%,优于40 d后85.42%的防效。草甘膦异丙胺盐对叶柄和鲜重的防除效果较差,1.91 mg.L-1草甘膦异丙胺盐处理40 d后,对叶柄和鲜根的防效分别为52.34%、63.18%。在室内静止水体与流水中分别施用1.37 mg.L-1、1.91 mg.L-1和2.73 mg.L-1草甘膦异丙胺盐防除不同覆盖率(0%、60%、90%)的水葫芦后,水体中残留量均未超过0.7mg.L-1最高污染物水平(美国一级饮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38.
三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制剂对环境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和"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方法,以赤子爱胜蚓、非洲爪蟾、斜生栅藻、大型溞、斑马鱼,意大利蜜蜂以及家蚕为受试生物,测定了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200g/L溴氰虫酰胺悬浮剂3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对环境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氟虫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3种药剂对赤子爱胜蚓、非洲爪蟾、斜生栅藻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均为低毒,但对大型溞的48 h-EC_(50)值分别为1.51×10~(-2)、2.58×10~(-3)、7.63×10~(-2)mg/L,对家蚕的96h-LC_(50)值分别为6.11×10~(-2)、0.12和0.30 mg/L,均为剧毒;氟虫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对意大利蜜蜂为低毒,但溴氰虫酰胺对其的48h经口LC_(50)值和接触LD_(50)值分别为2.90 mg/L和3.71×10~(-2)μg/bee,均为高毒。研究表明,虽然双酰胺类杀虫剂对多数非靶标生物毒性较低,但在水体环境和桑蚕区以及作物开花期仍需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39.
明确蔬菜田节肢动物的种群动态和发生规律可以为制定合理的蔬菜害虫生态控制策略奠定理论基础,因此,本研究在福州市建新镇试验田对蔬菜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蔬菜田节肢动物群落共由76种、46302个节肢动物个体组成,分别属于2纲、10目、43科;其中,害虫38种,中性昆虫5种,天敌33种。蔬菜田节肢动物群落总体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性指数(J')较低,而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较高。根据生态学上物种优势度等级划分方法,该菜田害虫优势种为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捕食性天敌中个体数最多的为微蛛科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 Boes.et Str;寄生性天敌中个体数最多的为甘蓝潜蝇茧蜂Opius dimidiatus(Ashmead);双翅目稻摇蚊Chironomus oryzae Matsumura在中性昆虫中占的比例较大。掌握菜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及其结构在菜田害虫生态控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0.
采用生物测定与生理生化方法,研究不同杀虫剂胁迫下小白菜B. campestris体内的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以及对黄曲条跳甲(P. striolata)取食的影响。结果显示,杀虫剂处理对小白菜体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小白菜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显著。统计分析表明,杀虫剂处理后,黄曲条跳甲对小白菜的取食与植株体内蛋白质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与小白菜的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