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20世纪80-90年代对中国主要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工作, 包括组建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创新性思路、创建主要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以及对21世纪我国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出的发展前景和目标等, 其中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实施后取得了显著成效。郭予元院士在我国主要粮棉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领域的相关学术思想及贡献, 对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可持续治理、绿色防控策略制定以及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我国实现农作物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蝗虫治理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工作,包括蝗区发生情况的实地调查、蝗虫识别、防治飞蝗和土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示范等。李光博院士总结并探讨了毒饵治理飞蝗的经验和问题,研究提出了“利用青鲜毒饵防治土蝗”的新技术,并提出了新的治蝗方针,对于控制蝗虫灾害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麦蚜是麦田常发性的严重害虫。文中阐述了麦蚜的发生为害规律、为害损失以及防治指标,根据麦蚜的发生为害特点,提出了麦蚜的综合防治对策及防治措施:调整作物布局,加强栽培管理,选用抗耐蚜,病品种,保护利用天敌,并加之以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4.
小麦对麦红吸浆虫生化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37个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系)的受害与未受害籽粒中生化物质含量的测定及其可溶性蛋白的电泳分析,明确了小麦品种对吸浆虫的生化抗性是以诱导抗性为主的多因子综合抗性。总酚、单宁和还原糖是影响其生化抗虫性的关键因子,总酚尤为重要;类黄酮为次要因子;可溶性糖与品种抗虫性关系不明显。总酚和还原糖与小麦的诱导抗虫性有关,而单宁与之无明显相关性。抗虫品种籽粒受害后,可溶性蛋白谱带上出现了1条分子量为39.2kD的蛋白带,可能与品种抗虫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禾谷缢管蚜在越冬寄主植物上的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田间调查和利用微型昆虫显微摄影技术,研究了禾谷缢管蚜越冬卵在越冬寄主稠李(Prunus padis)上孵化,干母、干雌取食、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行为过程,以及形态和体色变异特点。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越冬卵在室内的孵化率为88.68%-92.51%;在德国北部吕贝克附近田间孵化率为24.2%。越冬卵孵化起点温度低于4℃。在室温22℃下卵孵化历期为5-7d,孵化高峰在卵孵化始期后第3-4天。一日内最佳孵化时间在05:00-07:30。在室内饲养条件下,将越冬卵孵化的干母直接移植到麦苗上,蚜虫几乎都不能存活。  相似文献   
16.
麦蚜对不同抗性小麦挥发物的嗅觉反应及其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长管蚜 Sitobion avenae和禾谷缢管蚜 Rhopalosiphum padi的有翅和无翅成蚜对 7种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 (系 )中 4无芒、KOK- 16 79、L1、小白冬麦、红芒红、北京 837和铭贤 16 9的嗅觉反应不同。抗性类型为不选择性的KOK- 16 79、L1和小白冬麦对其具有驱拒作用。抗生性品种中 4无芒也具有一定的驱拒作用。感虫品种红芒红、北京837和铭贤 16 9具有吸引作用。禾谷缢管蚜无翅蚜的嗅觉反应强于有翅蚜。以两种蚜虫的有翅和无翅成蚜 S/ C(刺激/对照 )为变量对 7种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 (系 )的聚类分析结果与田间抗级鉴定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领域中的重要工作,包括科学制定小麦病虫害综防科技攻关研究方案,推进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实践,创建区域性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引领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发展及人才团队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结合李光博院士在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理论及实践上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当前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加强我国小麦病虫害综合及绿色防控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0月28~31日,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一全国植保科技创新与发展大会在重庆召开。会议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重庆市植物保护学会、西南大学、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佳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协办。全国植物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和第九届理事会理事560多人参加了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郭予元研究员,科技部基础司钱万强博士,重庆市科协副主席甘联君,上海市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西南大学副校长黎小龙以及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总会与分支机构负责人,会议协办单位领导,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植物保护、农业微生物项目咨询组专家,全国部分省(市、区)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领导,部分农业院校植保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19.
小麦主要病虫害及其综防技术研究5年来取得显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主要病虫害及其综防技术研究5年来取得显著进展倪汉祥商鸿生(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和西北农业大学主持,河南、陕西、甘肃、上海、江苏等省、市农科院植保所、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河北...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以往粘虫生命表调查中存在的问題,从改进调查方法入手,采用隔离小区分龄期追踪调查死亡过程,试验校正漏查,并辅以天敌捕食作用的实验评价和血清学鉴定,组建麦田一代粘虫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生命表分析得出:影响种群数量年间变动的关键因子为温湿气候因子和中华卵索线虫的寄生;进而摸拟制定出种群数量的最优预测模型。由实验种群研究得出:粘虫具较高的内禀增殖力,在适宜条件下易造成暴发性为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