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篇
农学   15篇
  1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40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黄蜜’是从枇杷实生群体中筛选出的新品种,经品种比较和区域试验,表现晚熟、大果、优质、旱结丰产、抗逆性强、耐贮运,可作为福建省中晚熟枇杷更新换代的白肉枇杷优良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2.
试验选用60头体质健康、平均体重为31.3±2.2kg的三元杂交(杜×长×大)生长猪,随机分为3组进行饲养试验和消化试验,以研究棉粕代替豆粕的生长猪日粮中添加植酸酶的效果。结果表明:"玉米 豆粕 棉粕"型日粮中添加400U/kg的植酸酶生长猪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14.39%(P<0.05),对采食量和料重比影响不明显;可明显提高钙、磷的消化率,但对干物质、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3.
 为探讨早钟6号枇杷果实的发育过程,对其全果和果肉鲜重变化动态及水分的需求和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钟6号枇杷果实及果肉鲜重、水分的生长变化呈单“S”型;果肉的鲜重变化曲线与果实生长期鲜重增长曲线相似;果实成熟时果肉、鲜重均达到最高值;水分支配着果实、果肉鲜重的增长;成熟时果实水分含量与增加速率最高;水分的最大效益期在花后130~150 d;果肉的水分含量较果核高。  相似文献   
114.
 用黄金块与解放钟正反交后代的果实为材料,研究分析杂种单株的果实性状遗传表现。结果表明:果重、果形指数、种子数有趋小的遗传倾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增加的遗传倾向;正交后代的果实可食率有增加的遗传倾向,而反交则相反。果重、果形指数的表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大,果肉厚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食率、种子数的表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小。果色果肉的遗传以橙红与橙黄为主,黄白为非显性基因控制。杂种后代存在超亲子代,表现一定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15.
水稻单侧卷叶突变体B157遗传分析及基因初步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60Co-γ射线诱变籼稻品种808,获得一个叶片单侧右向正面卷曲的突变体,命名为B157.以突变体B157与平展叶水稻808、日本晴(粳稻)、东洋超级稻(籼稻)杂交构建F2遗传群体.F2群体分离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的卷叶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东洋超级稻xB157构建的F2群体对该卷叶性状进行基因定位,初步将控制该卷叶性状的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染色体上,并将其定位在RM272与RI02526两个分子标记之间,我们将该基因命名urll(t)(unilateral rolled leaf 1).定位分析表明,urll(t)基因与RM272与RI02526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6 cM和2.0 cM.进一步的in silico分析显示,urll(t)基因所在的两个标记间的物理距离为692.9 kb,包含78个预测基因,其中有14个编码未知功能的表达蛋白,17个编码未知功能的假定蛋白,47个编码功能蛋白.基于TIGR数据库的分析发现,在这些预测基因中有三个预测基因与植物细胞分裂和生长有关,我们推测这三个预测基因可能与控制urll(t)卷叶性状有关.  相似文献   
116.
雄性不育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中起重要作用,不育系繁殖是杂交水稻生产体系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广泛应用的不育系繁殖体系主要有以细胞质雄性不育为基础的三系法杂交水稻、以环境敏感型雄性核不育为基础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和以普通隐性雄性核不育为基础的第3代杂交水稻的种子生产体系。介绍了细胞质雄性不育、环境敏感型细胞核雄性不育和普通细胞核雄性不育等三大水稻雄性不育类型,综述了水稻雄性不育机制的研究进展,对杂交水稻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