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2篇
  7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城乡交错带的空间界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与方法,在对国内外界定方法的分析中,发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成为主要的模式。文章确定了城乡交错带界定的原则与依据,以北京市为例,以乡镇为基本单元,从人口、用地、景观3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引力模型,界定城乡交错带的空间边界。  相似文献   
12.
以山西寿阳县的玉米和小麦为研究对象,应用尺度推绎方法开展机械化与传统耕作方式下区域粮食作物耕作适宜性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耕作方式下玉米与小麦适宜种植面积皆要大于机械化耕作方式下两种作物适宜种植面积,而无论是机械化种植还是传统耕作小麦适宜种植区面积皆大于玉米种植适宜区.(2)两种作物种植适宜区空间分布呈两极化特征,即高度适宜区与永久非适宜区占据研究区绝大部分区域.(3)两种粮食作物高度种植适宜区基本集中在寿阳县北部黄土高原的塬、沟地貌区及坡度较小的山区。建议在机械化种植与传统耕作方式下皆是中、高度种植适宜区域采取机械化种植方式,而在仅适宜传统耕作的种植适宜区采取传统方式耕作。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已成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焦点之一的驱动力机制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它也是土地利用变化问题最核心的研究部分。现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总结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的层次性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影响因子时空尺度效应与一致性、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影响因子定量化与空间化,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对深入理解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内在和外在机制以及促进该领域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DSSAT-SUBSTOR马铃薯模型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及适宜性评价,是利用模型进行马铃薯业务化估产的关键一步。利用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EFAST对模型的32个输入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实测数据对马铃薯的品种遗传参数进行标定,以出苗日、块茎起始日、最大LAI值和产量作为适宜性评价指标;通过调节品种遗传参数,分析其对4个适宜性评价指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对产量敏感的品种遗传参数包括:块茎开始生长的临界温度上限(TC)、光周期系数(P2)、潜在块茎生长率(G3),其全局敏感性指数分别为0.69、0.35和0.22;土壤参数包括:根生长系数(SRGF)、土壤排水上限(SDUL)、排水率(SLDR)、有机碳含率(SLOC)、土壤总氮含率(SLNI)、土壤溶液pH值(SLHW),其全局敏感性指数依次为0.49、0.28、0.19、0.17、0.15和0.12;田间管理参数包括:播种日期(PDATE)、灌溉日期(IDATE)、灌溉量(IRAVI)和施氮量(FAMN),其全局敏感性指数依次为:0.63、0.41、0.33和0.18。DSSAT-SUBSTOR模型在研究区域内有很强的适宜性:实测出苗日与模型模拟值相同,实测块茎起始日与模拟值相差1 d,实测最大LAI值与模拟值的决定系数R2=0.918 8,实测单产与模拟值的相对误差为5.72%。5个品种遗传参数均不能决定马铃薯的出苗日(EDAPS),但对产量(UYAHS)和最大LAI值(LAIS)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光周期系数(P2)和块茎开始生长的临界温度上限(TC)会对块茎起始日(TDAPM)产生不同影响。研究结果可为DSSAT-SUBSTOR马铃薯模型的参数优化和区域应用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以生态脆弱及半干旱气候为典型特征的寿阳县进行农作物土地适宜性评价,以期为农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针对研究区寿阳县的当地作物玉米、小麦、高粱和大麦,通过尺度推绎方法开展了传统及机械种植两种情景下的土地耕作适宜性评价。尺度推绎在一个土地系统中完成,该系统由土地单元、土地面和土地点几级空间系统组成。并通过气候调整指数修正了IAO(意大利海外农业研究所)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结果]4种作物种植适宜性出现了两极化现象:4种作物的最适宜等级(S1)和最不适宜等级(N2)在研究区占大部分地区。玉米、大麦和小麦在传统模式下更适宜耕作。[结论]未来的耕作政策应更加注重在非宜耕区实现耕地向林地与草地的转变,在宜耕区加大农业生产的投入,注意提高牧民生活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以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区域性耕地预警信息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预警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针对耕地预警中需要解决的如何实现耕地质量和耕地数量以及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预警问题,文章提出建立基于GIS的耕地预警信息系统,即以GIS为平台,融入预测模型和专家系统,通过预警模型判定警度,达到双重预警的目的,以期为区域性耕地预警提供一个可行的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不同政策情景下荒漠化地区土地耕作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针对目前耕地适宜性评价中存在指标缺乏表达农民意愿及生态限制性因子的缺陷,应用基于生态限制性因子指标体系开展了中国荒漠化地区土地耕作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粮食安全政策导向情景下,荒漠化地区土地耕作适宜性较高的地区集中分布在亚湿润干旱区及半干旱区的局部地区,占地37×104 km2;在生态环境政策导向下,荒漠化地区土地耕作适宜性较高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内蒙古南部、西藏南部、新疆北部的局部地区,占地约26.9×104 km2;由于政策导向的不同,宜耕减少地区主要集中于内蒙古东部和西藏南部的局部地区。该研究为大空间  相似文献   
18.
目前保护性耕作技术类型繁多且我国地区差异较大,大面积推广存在很大困难,以免耕为例构建了该项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性区划的指标体系,并选取内蒙古武川县为实证研究区域,在利用GIS技术的基础上采取AHP加权法、聚类分析法等对其进行了免耕技术的适宜性区划,得到了较为合理的区划结果。为其他类型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性区划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是我国继小麦、玉米、水稻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准确模拟马铃薯生育期是预测产量的关键步骤.使用被广泛应用于预测作物生育期的3种温度响应函数(正弦指数函数、WE温度响应函数、Beta函数)和2种日长响应函数(负指数函数、DSSAT-SUBSTOR日长响应函数)组合形成6种光温模型(SN、WN、BN、SD、WD、BD).模型引入各生育期最大日发育速率、临界日长、感光系数和感温系数来描述马铃薯发育过程,使用最大似然法(GLUE)来估计各个光温模型的参数,模型经参数调节后用于预测吉林省马铃薯生育期,旨在对比不同光温模型对吉林省不同马铃薯品种的预测效果,并找到研究区域表现最优的光温模型.结果表明,6种光温模型均能很好地预测马铃薯生育期,且马铃薯不同生育阶段表现最好的光温模型不同,在研究区域,BN模型对马铃薯早熟品种费乌瑞它生育期的综合预测效果最好;SN模型对马铃薯中晚熟品种延薯4号生育期的综合预测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耕地适宜性评价中存在指标缺乏表达农民意愿及生态限制性因子的缺陷,应用基于生态限制性因子指标体系开展了中国荒漠化地区土地耕作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粮食安全政策导向情景下,荒漠化地区土地耕作适宜性较高的地区集中分布在亚湿润干旱区及半干旱区的局部地区,占地37×104 km2;在生态环境政策导向下,荒漠化地区土地耕作适宜性较高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内蒙古南部、西藏南部、新疆北部的局部地区,占地约26.9×104 km2;由于政策导向的不同,宜耕减少地区主要集中于内蒙古东部和西藏南部的局部地区。该研究为大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