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29篇
  2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3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羊柴种子发芽率低、发芽速度慢是栽培上存在的关键问题。该文通过一系列试验分析证明:室温下贮存一年的羊柴种子活力很高,本身不存在生理休眠。种子发芽率低、发芽速度慢,其原因在于果皮坚硬、致密影响种子吸水;果皮内有萌发抑制物;种皮阻碍O_2进入种胚,限制种子的呼吸代谢。  相似文献   
72.
为明确从H-027×陇薯6号和H-027×陇薯7号这2个杂交组合F1群体中选出的各5个优良无性株系的细胞遗传学特性,利用常规制片技术对各个株系的花粉育性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Ⅰ(PMCMⅠ)染色体配对构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H-027×陇薯6号杂种F1优良株系7、株系16、株系17、株系18和株系26的花粉可育率分别为18.18%、59.69%、19.03%、16.54%和51.14%,H-027×陇薯7号杂种F1优良株系2、株系10、株系11、株系12和株系14的花粉可育率分别为52.13%、17.26%、55、72%、60.17%和18.72%;H-027×陇薯6号杂种F1优良株系7、株系16、株系17、株系18和株系26的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3.7Ⅰ+6.7Ⅱ+4.6Ⅲ+4.0Ⅳ、2.7Ⅰ+10.8Ⅱ+2.4Ⅲ+3.7Ⅳ、4.2Ⅰ+6.6Ⅱ+4.6Ⅲ+3.8Ⅳ、4.7Ⅰ+6.1Ⅱ+5.3Ⅲ+3.6Ⅳ和3.9Ⅰ+5.8Ⅱ+3.4Ⅲ+5.5Ⅳ,H-027×陇薯7号杂种F1优良株系2、株系10、株系11、株系12和株系14的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1.7Ⅰ+9.5Ⅱ+1.9Ⅲ+4.3Ⅳ、2.5Ⅰ+5.3Ⅱ+4.7Ⅲ+3.7Ⅳ、2.1Ⅰ+8.8Ⅱ+1.7Ⅲ+5.7Ⅳ、1.9Ⅰ+14.2Ⅱ+1.5Ⅲ+2.5Ⅳ和6.1Ⅰ+7.7Ⅱ+3.6Ⅲ+3.9Ⅳ。  相似文献   
73.
采用BSA?SSR技术对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性状DNA目的片段进行了筛选和鉴定。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9对SSR适宜引物PCR扩增找到了与高丹草低氰酸性状相关的SSR目的片段26个,经对PCR产物回收、部分纯化及测序分析,得到了这些低氰DNA片段的碱基序列。经与BLASTn数据库序列比对发现,有2个低氰目的片段TF8和TF16分别与高粱叶绿体磷酸核糖激酶XM_021458168.1和高粱克隆BAC 88M4 AY661656.1基因同源性高达95.4%和97.0%,其片段大小分别为101和586 bp。但在DNA碱基上有一定变异,TF8片段发生了3次碱基替换和1次插入,导致丙氨酸和甘氨酸替换成半胱氨酸,苏氨酸替换成丙氨酸,甘氨酸缺失;TF16片段缺失了1个碱基A,导致丙氨酸缺失。据此推测TF8和TF16这2个低氰目的片段具有调控低氢氰酸含量性状的作用。该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性状主效QTL精细定位及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4.
75.
蒙古冰草×航道冰草杂种F3代的育性及染色体构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蒙古冰草与航道冰草种间杂种F3代的花粉育性、结实性、穗型、细胞遗传学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3花粉育性为66.59%,比F1、F2分别提高了39.84%和17.82%;F3自然结实率为28.07%,比F1、F2分别提高了22.77%和12.47%;F3代的穗型变化较F2相对稳定,其PMCMⅠ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0.23Ⅰ 6.88Ⅱ,环状二价体频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6.
发酵豆奶是以豆奶为原料生产的一种发酵类制品。作者对菌种驯化、生产工艺及各种风味物质的最适添加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7.
室内模拟高温试验结果表明,高温下间断处理,对柠条锦鸡儿幼苗生长的制作用及细胞膜损害程度,较连续高温更严重,从而,揭示出连续高温处理,能够增强幼苗的抗热性,间断或连续高温至55度时,组织严重脱水不是由于土训缺水引起,而是高温导致了饥饿失水,此时,幼苗受害也正是高温和饥饿失水双重作用的结果,恢复生长测验证明,55℃高温并非致死温度,暗示出柠条锦鸡儿幼苗具有较强的抗热能力。  相似文献   
78.
为明确雄不育系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Z3A、V4A与黑壳、白壳、红壳、棕壳4种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Piper)Stapf)种间杂种F1的育性状况、细胞遗传学特征和育种潜力,为杂交后代选择利用提供依据,采用定株观测、花粉粒染色,染色体制片镜检等方法,对杂种F1代的生长发育、主要农艺性状及染色体构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个杂交组合F1代植株生长茁壮,平均株高350~386 cm,显著超过其双亲;生育期较长(132~134 d),属中晚熟类型;分蘖数多达6.24~6.82个,呈偏父本遗传;穗型呈双亲中间型,每穗小穗数、穗密度均优于其父本苏丹草;茎叶比在3.10~3.33之间,明显低于其母本;株高140 cm时,F1茎叶鲜草氢化物含量很低,变幅为9.38~42.01 mg.kg-1;开花盛期主茎糖锤度值较高,在8.89%~9.46%之间,呈偏母本遗传;F1花粉可育率在94%以上,自然结实率在73.22%~76.62%之间,均不存在育性问题;F1代PMCMⅠ染色体配对行为规则,平均构型为2n=2x=20(10Ⅱ),但其棒状二价比例较高(6.702~7.215),亲本间遗传组成存在一定差异;F1鲜草产量明显超过其父本苏丹草,增产幅度为12.17%~28.28%,超亲优势幅度为13.86%~39.42%。试验确定出育种潜力最大的杂交组合是:高粱V4A×棕壳苏丹草和高粱Z3A×黑壳苏丹草。  相似文献   
79.
披碱草和野大麦杂种F1及BC1代育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和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 Link)杂种F1及BG代的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的花粉可育率较高,分别为87.1%和89.2%,开放授粉的自然结实率分别为39.4%和34.8%。正、反交杂种F1代高度不育,花粉可育率分别为2.2%和1.1%,在开放授粉情况下均不结实。BC1代的花粉可育率和结实性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提高。各株系间的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有较大的变异,有的株系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仍很低,花粉可育率只有0.3%。开放授粉不结实;有的株系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较FI代有大幅度的提高,花粉可育率可达74.9%,自然结实率可达14.6%。回交是克服杂种F1不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0.
 为明确4个低氢氰酸含量的高丹草新品系SLCN 11、SLCN 12、SLCN 13、SLCN 14及其亲本散穗高粱、黑壳苏丹草、白壳苏丹草、红壳苏丹草和棕壳苏丹草在DNA 水平上的差异程度,以育成登记的高丹草品种蒙农青饲3号为对照,对其进行了SSR 分析。试验从200个高粱SSR 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丰富、重复性好的12对引物,利用这些引物对10个材料进行PCR 扩增共得到509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百分率达87.30%。每对引物扩增的SSR指纹图清晰、稳定,可作为鉴别4个高丹草新品系及其亲本的分子依据。10个供试材料间的遗传距离(GD)变幅在0.3165~0.6692之间,平均为0.5359;以GD 值0.50为基准,将10个材料划分为5类:蒙农青饲3号、散穗高粱、LCN-11、SLCN-12、SLCN-13为一类;SLCN-14、棕壳苏丹草为一类;白壳苏丹草、黑壳苏丹草、红壳苏丹草各单独为一类。该研究为下一步低氢氰酸含量高丹草新品种育成及登记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