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2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壁蜂及其在果树授粉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壁蜂(Osmia)作为果树的有效传粉昆虫,已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在我国果树生产中已应用的壁蜂有5种:凹唇壁蜂(O.excavata AL.)、紫壁蜂(O.jacoti Cockerell)、角额壁蜂(O.cornifrons Radoszkowski)、壮壁蜂(O.taurs Smith)和叉壁蜂(O.pedicorns Cockerell),其中凹唇壁蜂是北方果园的主要传粉昆虫。文中详细地综述了我国现有壁蜂的分布、生物学特性及影响种群增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2.
通过对廊坊、衡水、阜新、公主岭、双鸭山和哈尔滨6个地区3种化性的玉米螟越冬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历期的研究,得出3种不同化性种群间的玉米螟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的历期有明显差异,而相同化性种群间的玉米螟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的历期无明显差异.一、二化性的种群化蛹盛期较明显,而三化性的种群则无明显的化蛹盛期.  相似文献   
33.
采用低温1~2℃、4~5℃恒温保藏和(1~2)℃+(14~15)℃变温保藏的方法,可使柞蚕茧有效保藏期达180 d,平均蛹质量仅下降0.53~0.68 g,羽化率可达78.5%~80.2%,雌蛾平均可用卵172.8~188.6粒,可用卵繁蜂结果表明,繁蜂质量不受任何影响。3种保藏方法以(1~2)℃+(14~15)℃变温保藏效果为优,采用此种方法保藏柞蚕茧,可随时提供柞蚕卵源,满足生产上繁蜂的需要。  相似文献   
34.
东北地区玉米种衣剂活性成分选择及其应用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种衣剂的活性成分依据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模式特点、不同区域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和气候变化特征,选择一种或多种进行复配,达到对玉米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未来的新型种衣剂还需要操作简单、精准施药、缓释成膜性好、使用安全,同时还要适应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35.
以亚洲玉米螟作为供试昆虫,利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筛选高毒力菌株并对其抗逆性进行了研究。筛选获得2株对亚洲玉米螟具有高胃毒活性的共生菌菌株-X.sp.5-5B和24-6R,对其抗逆性的研究结果表明,50℃处理10min及18W紫外灯照射60min对高毒力菌株的杀虫活性无明显影响。利用生物测定对28个线虫品系的152株共生菌进行了评价,其中共生菌品系5的杀虫活性最高,而且高毒力共生菌菌株具有一定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36.
利用寄生蜂进行生物防治已被广泛应用,现阶段对寄生蜂与寄主的作用关系在我国也迅速开展起来。为了进一步探讨两者间的作用,对影响寄生蜂寄生的几种因素及其对寄主的生理、生长发育的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7.
采取二次通用旋转设计及病虫3因素6水平全因子试验,研究了不同品种条件下,随着虫量的增加,穗重的减少与每穗虫量呈曲线相关;同时对丝黑穗病(A)、弯孢叶斑病(B)、玉米螟虫伤株(C)的复合危害损失(ABC)的研究表明,病虫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并存在复合危害关系;复合危害的损失与品种无关,其大小依次为:C相似文献   
38.
分子标记与玉米遗传育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钱海涛  董辉  丛斌 《玉米科学》2007,15(2):053-057
建立在分子遗传学基础上的分子标记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玉米研究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本文从分子标记图谱的构建、自交系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评价、QTL分析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面介绍了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9.
在20、25和30℃三个恒温与78%恒湿条件下,于室内比较了20代、80代的人工转染含沃尔巴克氏体的孤雌产雌品系和未感染的两性生殖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的卵寄生数、羽化数、羽化率、成虫寿命、单雌产卵量,并对松毛虫赤眼蜂体内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进行分子检测,以研究两个不同世代的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体内共生菌的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在20℃时,20代的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的羽化率低于两性品系松毛虫赤眼蜂;80代的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的羽化数和成虫寿命低于两性品系松毛虫赤眼蜂;在25℃时,80代的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的羽化率低于两性品系松毛虫赤眼蜂;其余温度条件下羽化数、羽化率、成虫寿命和单雌产卵量均无显著差异。在20和25℃时,两个不同世代的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羽化数、羽化率等指标均高于30℃时的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但3个温度条件下各生物学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CR分子检测显示20代和80代的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经室内数代繁殖生殖方式稳定。  相似文献   
40.
利用从国内采集土样中收集到的23个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和5个本室保存的线虫品系分离共生菌,通过对共生菌菌株发酵液和初提物抑菌活性的测定,得到1株对玉米弯孢菌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共生菌菌株SY5,抑菌圈平均直径分别为50.00mm和33.34mm,并对抑菌活性强的菌株发酵液的抗逆性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共生菌菌株SY5在50℃下处理60 min和100℃高温下10 min,其抑菌活性依旧很高;18W紫外线照射120 min对共生菌SY5的抑菌活性的影响不明显;常温保存150d,抑菌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