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2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解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寄主专化性及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以东北地区取食4种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为研究对象,选取其线粒体COⅠ和COⅡ基因作为分子标记,通过序列比对分析,研究了亚洲玉米螟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基因流水平及分子变异。结果显示,亚洲玉米螟线粒体基因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态性;COⅠ和COⅡ基因总寄主植物种群Fu’s Fs检验结果分别为-1.82和-2.04,种群历史呈扩张趋势,基因流Nm分别为6.38和3.24,说明各种群间基因交流水平较高;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亚洲玉米螟的单倍型在BI树和NJ树上的分布拓扑结构与寄主植物间无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间的遗传多态性较高,基因交流频繁,且尚未发生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22.
昆虫病原线虫研究和利用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研究与利用昆虫病原线虫的历史与现状,介绍了国内外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农林害虫的概况;并阐述昆虫病原线虫分类、生活史及类型,以及与共生细菌的互利共生、杀死寄主昆虫机制,阐述了共生细菌的分类、菌型、病原作用、抗菌作用及其与线虫的共生专化性;介绍了昆虫病原线虫活体培养与离体培养的方法和最新进展,讨论了影响昆虫病原线虫利用的一些因素诸如温湿度、辐射、寄主免疫反应,天敌的影响等;最后就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作了述评,认为昆虫病原线虫在未来害虫治理和植物保护的持续发展中将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3.
壁蜂及其在果树授粉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壁蜂(Osmia)作为果树的有效传粉昆虫,已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在我国果树生产中已应用的壁蜂有5种:凹唇壁蜂(O.excavata AL.)、紫壁蜂(O.jacoti Cockerell)、角额壁蜂(O.cornifrons Radoszkowski)、壮壁蜂(O.taurs Smith)和叉壁蜂(O.pedicorns Cockerell),其中凹唇壁蜂是北方果园的主要传粉昆虫。文中详细地综述了我国现有壁蜂的分布、生物学特性及影响种群增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4.
以水稻-水稻负泥虫为研究模式,通过测定水稻负泥虫取食和机械损伤情况下水稻植株体内蛋白质、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时间变化,分析寒地水稻抗虫、感虫品种对水稻负泥虫为害胁迫下的应答能力及其与机械损伤的异同。结果表明,水稻负泥虫取食和机械损伤处理,水稻抗虫和感虫品种植株内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比对照无损伤的降低,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均比对照增加。该研究为水稻负泥虫抗、耐品种的筛选以及水稻负泥虫胁迫下水稻的生理应答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
26.
实验室条件下以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引进种卷蛾赤眼蜂、食胚赤眼蜂、短管赤眼蜂为材料,比较分析3种赤眼蜂连续3代喂食抗生素后子代雄蜂率、寄生和羽化情况。除卷蛾赤眼蜂F2代外,取食四环素后3种赤眼蜂各世代寄生率均降低,其中食胚赤眼蜂的寄生率与对照相比明显下降;3种赤眼蜂间寄生率没有明显差异。随着取食抗生素世代的增加,3种赤眼蜂子代雄蜂率逐渐增大,短管赤眼蜂F1代开始出现雄蜂,F3代雄蜂率高达54.54%,明显高于卷蛾赤眼蜂(20.58%)和食胚赤眼蜂(13.94%);食胚赤眼蜂3个世代羽化雄蜂率均最低,说明其产雌孤雌生殖方式比较稳定,较适合作为赤眼蜂种间沃尔巴克氏体水平人工转染的供体。  相似文献   
27.
以亚洲玉米螟作为供试昆虫,利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筛选高毒力菌株并对其抗逆性进行了研究。筛选获得2株对亚洲玉米螟具有高胃毒活性的共生菌菌株-X.sp.5-5B和24-6R,对其抗逆性的研究结果表明,50℃处理10min及18W紫外灯照射60min对高毒力菌株的杀虫活性无明显影响。利用生物测定对28个线虫品系的152株共生菌进行了评价,其中共生菌品系5的杀虫活性最高,而且高毒力共生菌菌株具有一定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28.
昆虫病原线虫防治稻水象甲幼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测定了昆虫病原线虫(S.feltiaeOtio)对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幼虫的致死中量(LC50,LC90)和致死中时间(LT50,LT90),旨在为大规模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稻水象甲提供理论依据。将TDM模型引入试验结果的分析中,得出了昆虫病原线虫防治稻水象甲幼虫的TDM模型以及LC50、LC90与LT50、LT90。S.feltiaeOtio对于稻水象甲幼虫剂量效应β值为1.22,在接种后第3~12d,S.feltiaeOtio不同时间段的LC50分别为115.57×106、30.48×106、12.60×106、7.27×106、3.14×106IJ/m2;不同时间段的LC90分别为1123.03×106、296.23×106、122.48×106、70.69×106、30.52×106IJ/m2。在0.1×106~0.8×106IJ/m2的浓度范围内,LT50的估计值范围为3.41~1.26d;同样,模型还给出3个高浓度处理的LT90值,即在0.4×106~1.6×106IJ/m2的浓度范围内,LT50的估计值范围为4.73~2.75d。  相似文献   
29.
RNA干扰是指外源双链RNA进入细胞以后引起的与其同源mRNA特异性降解的现象,它参与真核生物抵抗病毒侵染,阻断转座子的异常活动,调控基因表达,并广泛存在于生物界。通过介绍RNA干扰技术的发现过程,探讨该技术的作用机理和研究进展,进而提出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0.
研究了5种昆虫病原线虫在无寄主(大蜡螟)存在和有寄主存在条件下的垂直与水平扩散能力及寄主搜索能力,结果表明,在沙柱中H.bacteriophora,S.glaseriNc34品系,S.feltiaeOtio品系,H.zealandica及S.carpocapsaeA24品系5种昆虫病原线虫分别可垂直扩散最远至30,30,25,20,15cm处。S.feltiae每条线虫平均垂直扩散距离最远(10.11±0.15cmn=2740),显著地大于S.carpocapsae(5.03±0.06cmn=2303),H.zealandica(7.13±0.10cmn=4947),H.bacteriophora(8.31±0.22cmn=1975)而与S.glaseri(9.86±0.29cm n=1781)无显著差别。在沙柱中水平扩散能力研究表明,3d内S.glaseai,S.feltiae,H.zealandica,H.bacteriophora,S.carpocapsae分别可扩散最远至30,20,20,15,10cm处,H.zealandica与H.bacteriophora间、H.bacteriophora与S.carpocapsae间平均每条线虫水平扩散距离差异不显著,而其余各种间差异显著。寄主大蜡螟存在的情况下,显著提高了S.feltiae,S.glaseri,H.bacteriophora,H.zealandica的垂直扩散能力,表明该4种昆虫病原线虫可主动寻找寄主,而S.carpocapsae缺乏主动寻找寄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