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2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沈阳几个主栽玉米品种的二代玉米螟抗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感虫条件下,对沈阳地区广泛种植的几个玉米品种进行田间抗螟性调查.结果显示,东单80的雌穗被害率最高,达54%,单玉99和单玉39的雌穗被害率在30%以下,其余品种的雌德被害率在30%~49%;东单80茎秆蛀孔数最高,为0.93个/株,单玉99茎秆蛀孔数最低,为0.34个/株;百株残虫量最高的是单玉86,为88头,最低是单玉99,仅有4头.由此可知,不同玉米品种间抗螟性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采用叶碟法测定了36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菌株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二龄幼虫的拒食作用,其中10个菌株对小菜蛾幼虫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拒食率高于75%。以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us All菌株为代表,研究了对小菜蛾有拒食作用的物质与细菌生长过程、型变、pH值、温度、有机溶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拒食物质产生于细菌的对数增长期和稳定期,在稳定期最高,拒食率达85%左右;次生型菌液未能分泌足够的拒食物质,其拒食率在20%以下。在-80℃-100℃的范围内,其拒食率均在81%以上。pH3-11范围内,对拒食物质稳定性有一定影响,选择性拒食率变化不大,均在96%以上;非选择性拒食率变化明显,pH值为3、5、7、11时,非选择性拒食率下降至23.1%-34.9%。拒食物质可与氯仿、石油醚、乙酸乙酯、正己烷、乙醇相溶,其提取液对小菜蛾拒食率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3.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玉米NF6373YGRR(通过杂交育种聚合cry1A.105、cry2Ab2、cp4epsps基因)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取食行为与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8h非选择性试验中,玉米螟初孵幼虫在转基因玉米心叶组织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非转基因玉米,转基因玉米48h的幼虫累计死亡率为53.75%.非转基因玉米为20.00%,差异显著;3龄幼虫在转基因玉米雌穗尖组织上的取食率、死亡率与非转基因玉米差异不显著.在48h选择性试验中,初孵幼虫在转基因玉米心叶组织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非转基因玉米,48h累计死亡率为55.00%;3龄幼虫在转基因玉米雌穗尖组织上的取食率与非转基因玉米差异不显著.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玉米对玉米螟初孵幼虫的取食有显著的抑制和忌避作用,而对3龄幼虫的取食行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抗寒性时间动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检测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滞育幼虫在越冬期间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各地理种群间抗寒能力的差异,采用热电偶法于2013年11月—2014年4月对北至黑龙江省黑河市、南到辽宁省瓦房店市的12个地理种群滞育幼虫的过冷却点、冰点、虫体含水量和脂肪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过冷却点在-5~-25℃、冰点在-2.5~-15℃范围内,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过冷却点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低点出现在1、2月且随地理纬度的升高而降低。不同种群的虫体含水量在50%~70%之间,时序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环境温度、过冷却点变化趋势一致;最高含水量出现在4月,最低含水量随着地理纬度的降低而升高。不同种群的虫体脂肪含量在45%~70%之间,时序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高脂肪含量随着地理纬度的降低而降低。幼虫最低过冷却点、最低冰点与虫体最低含水量和最高脂肪含量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3、-0.736、0.643和-0.636。表明亚洲玉米螟滞育幼虫的抗寒性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化,高纬度地区种群抗寒力强于低纬度地区种群,幼虫减少体内含水量、增加脂肪积累是提高其抗寒能力的重要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15.
王欢  丛斌  刘限  董辉  杨飞 《玉米科学》2007,15(6):109-110
利用40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菌株,以亚洲玉米螟和玉米小斑病菌作为供试昆虫和供试真菌,对其杀虫抑菌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共生菌发酵液对两种病虫害均有一定的活性。其中菌株A24-2的杀虫抑菌活性最为明显,处理后120h对亚洲玉米螟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44.25%,抑菌圈大小为15.00mm。  相似文献   
16.
影响第2代玉米螟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通径分析法探讨了影响第2代玉米螟种群动态的影响因素,结果证明,影响第2代玉米螟幼虫发生量的关键因素首先是7月26日至31日的降水日数,降水日数长短与第2代玉米螟幼虫发生为害程度呈负相关;其次为卵期赤眼峰的寄生率,该因素是控制第2代玉米螟种群数量的关键因素之一。8日降水日数多有利于第2代玉米螟幼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亚洲玉米螟与串珠镰孢菌复合侵染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在玉米吐丝、灌浆和乳熟期,以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试虫,以串珠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为供试菌种,研究玉米雌穗不同发育期亚洲玉米螟与串珠镰孢菌复合侵染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串珠镰孢菌与玉米螟复合侵染危害后玉米雌穗穗长缩短、籽粒数减少、穗粒腐病加重,使得玉米的产量性状发生改变,导致玉米产量和品质下降;接虫处理和复合处理均以玉米吐丝期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最大,吐丝期复合处理单穗损失率为40.84%,在灌浆和乳熟期分别为27.92%和11.10%;在单独接菌条件下以灌浆期危害最重,单穗损失率为6.62%,而在吐丝和乳熟期分别为4.13%和0.6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玉米品种之间的抗虫性差异,制定适宜的防治措施。[方法]在自然感虫条件下,对辽宁广泛种植的16个玉米品种进行田间抗虫性调查。[结果]丹玉2151、东单16、东单60、连玉19、丹玉46、沈试31的一代螟食叶级别为1~3级,海禾10、沈试29、丹玉39、海禾13、沈单13食叶级别为3.1~6.0级。沈单17、连玉15、沈单13、铁单10、铁单12、东单7的雌穗被害率达50%以上,沈试31、丹玉2151、东单16的雌穗被害率在30%以下,其余品种的雌穗被害率在31%~49%。沈试31茎蛀孔数仅为1.68个,丹玉2151、东单60茎蛀孔数为2~3个。沈单17、铁单10、铁单12、东单7产量与沈试31、丹玉2151差异显著。[结论]不同玉米品种间抗螟性有差异,多数感二代螟。沈试31、丹玉2151、东单16、东单60、单60、连玉19、丹玉46、海禾10和沈试29抗一代螟,对二代螟也有较好的抗性。  相似文献   
19.
对法国阿尔卑斯山地区松异舟蛾(Thaumetopoea pityocampa)不同扩散区域卵寄生性天敌种群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松异舟蛾卵寄生性天敌是重要的自然控制因素,但天敌种群数量在新扩散区较低,与害虫种群相比有明显的滞后现象.天敌主要有3种,即赤眼蜂(Tricogratmmessp.)、跳小蜂(Ooencyaus pityocampae)、Batyscapus servadeii,但赤眼蜂数量很少.优势种是后两种,可以作为天敌加以开发利用,但这两种优势天敌有较大数量的滞育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水象甲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水象甲Lissorbqptrus oryzqphilus Kusche1羧酸酯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影响,在试验的4个水稻品种(系)中,取食辽粳454的稻水象甲α-NA羧酸酯酶活性最高(1.20μmol/mg?min),是取食T03的4.65倍。β-NA羧酸酯酶活性以取食辽粳294的稻水象甲最高(2.11μmol/mg?min),是取食T03的4.48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