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4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1篇
  4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从郊区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现实角度分析了新时期上海郊区农技推广工作所面临的挑战,针对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和任务作了重点研究,提出了现阶段郊区农业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的技术重点,以及加强郊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小豆粒色遗传规律,能有效地通过育种途径来提高小豆商品品质。[方法]选用红色、黑色和红底黑斑籽粒颜色的小豆种质资源,组配了2个杂交组合,分析其F2和F3群体粒色性状遗传。[结果]AG118×GM285组合的F2群体粒色分离比是黑粒:米黄粒:红粒=12:3:1,F3进一步验证了F2粒色分离比,黑粒色对米黄为显性,米黄对红色为显性,且黑色对米黄色具显性上位性作用。GM276×GM633组合的F2群体粒色分离比是红底黑斑粒:红粒=3:1,说明红底黑斑和红粒色由一对基因控制,红底黑斑为显性,红粒色由隐性基因控制。[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探讨小豆粒色遗传规律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小豆商品品质。  相似文献   
83.
为研究EMS诱变"京农6"得到的小豆窄叶、矮秆突变体(NLD)的遗传行为,选用小豆DR029×NLD杂交组合,对亲本和F2分离群体中个体的株高和叶形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小豆突变体的窄叶矮秆性状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为孟德尔遗传。对株高、茎粗、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荚长、荚宽、单荚粒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共11个性状进行相关性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各性状间显著相关;其中株高、茎粗、荚长、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的广义遗传力达到90%以上,可作为小豆杂交育种早代选育的重点考察指标。  相似文献   
84.
小麦Rht3基因对萌发籽粒α—Amy1表达和抗穗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以小麦赤霉酸反应不敏感的Rht3矮秆基因近等基因系及其分离群体为材料,分析了Rht3对α-淀粉酶同功酶的影响。结果表明Rht3主要对α-Amy1的表达起作用,高矮亲本间α-Amy1等电聚焦同功酶谱带有明显差异,高秆轮回亲本在pH5.0-5.3区域具特异带,分离群体中高秆与矮秆之间的α-Amy1同功酶谱带差异明显,但酶谱较为复杂。Rht3主要通过影响α-Amy的表达而增强了穗发芽抗性。  相似文献   
85.
以小麦赤霉酸反应不敏感的Rht3矮秆基因两个近等基因系及其分离群体为材料,分析了Rht3、Gai3与α-淀粉酶表达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Rht3、Gai3能强烈地抑制萌发籽粒α-淀粉酶的表达,降低α-淀粉酶活性水平.高矮亲本间α-淀粉酶活性差异明显,矮扬3、矮苏3和扬麦3号、苏麦3号的α-淀粉酶OD值分别为0.071,0.080和0.635,0.720.经χ2测验,两群体中α-淀粉酶活性高、中、低的分离比率符合1:2:1的理论比.株高与α-淀粉酶活性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1 5和0.688 8达极显著水平.赤霉酸反应与α-淀粉酶活性的相关系数更高,分别为0.854 0和0.735 3.对几株Rht3与Gai3重组类型植株的α-淀粉酶活性分析表明,Rht3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86.
水稻矮行基因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平  阮洪家 《安徽农业科学》1998,26(3):198-200,204
介绍了水稻矮秆基因研究利用情况,为全面了解水稻株高遗传与发掘新矮源提供讯息,供水稻矮化育种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7.
麦类作物矮秆基因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利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平  王刚 《麦类作物》1998,18(6):9-11
本文着介绍了主要麦类作物矮秆基因研究利用进展情况;(1)小麦筹秆基因的遗传学研究与利用;(2)大麦矮秆基因的基因研究与利用;(3)麦类作物矮秆发子这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8.
麦类作物矮秆基因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利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介绍了主要麦类作物矮秆基因研究利用进展情况:①小麦矮秆基因的遗传学研究与利用;②大麦矮秆基因的遗传学研究与利用;③麦类作物矮秆基因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9.
肖滢  邓勇  杨凯  赵波  万平 《分子植物育种》2023,(15):4973-4980
以小豆品种‘京农6号’子叶节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再生,旨在建立‘京农6号’子叶节再生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对农杆菌菌株EHA105侵染子叶节的时间、诱导愈伤生成的适宜6-BA浓度、诱导不定芽的激素浓度及配比及诱导不定根生长的IBA浓度等影响子叶节再生遗传转化体系的因素,结果发现农杆菌EHA105侵染的最佳时间为50 min,GUS阳性率为67.5%;诱导愈伤的适宜6-BA浓度为2.0 mg/L,诱导率为91.4%;诱导不定芽的最适激素是5.0 mg/L ZT,出芽率为62.0%;而0.1 mg/L IBA诱导不定根的效果最好,生根率可达100.0%。本研究建立了小豆‘京农6号’子叶节外植体的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再生植株,为小豆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小豆功能基因组学和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0.
宁夏各级农机部门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采取健全机构、规范管理,分区域开展不同形式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农机与农艺相结合,进行对比试验,并依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