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25篇
  21篇
综合类   108篇
农作物   11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效果在我国早已肯定。但延用日标生产的高压聚乙烯常规膜,用量多、成本高,影响地膜覆盖面积的进一步扩大。为此,1983—1985年我所与青岛塑料二厂结合,对聚乙烯常规膜进行了改进研究,现将资料整理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为将野生花生的优异基因导入栽培花生,采用远缘杂交方法,将黑花生(A. hypogaea L.)与野生花生A. monticola 进行杂交,获得一个高产株系。该株系平均单株产量为普通花生的4倍,株型由亲本黑花生的直立、疏枝型转变为半匍匐、密枝型。另外,该株系生育期稍长,花量大,花色深,荚果数量多,单枝有效结果范围大约20~25cm。不同株系间荚果果型差异明显,大部分株系果型与黑花生相似。种皮颜色由粉到紫各不相同。种子大小差异明显。研究认为利用半匍匐密枝株型培育高产花生品系(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3.
花生是我省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出口创汇均居全国首位。总产达300万吨,年出口30万吨,创汇达2.8亿美元以上,是我省出口创汇最大的农产品;花生油除供应本省外,还担负着京、津、沪三大城市及其他地区的食用油供应任务,年调出量达80万吨。山东素有“大油库”之称。花生生产的好坏对于振兴我省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4.
中国北方主栽花生品种抗旱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工控水条件下,通过盆栽试验,在花生植株的结荚期和饱果期, 测定29个品种(系)的株高、分枝数、生物累积量、叶片含水量和光合色素含量等与抗旱性有关的13个表型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采用抗旱系数法和隶属函数值法,鉴定各性状指标水分胁迫下的抗旱性。结果表明,相同指标评价不同花生品种抗旱性时得出的结果不同,依此可将供试品种(系)划分为抗旱性强、中、弱和不抗旱4类,即供试品种中唐科8号、冀花2号、冀花4号、花育25、花育17、花育22、大唐油、花育21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花育20、花育24、潍花6号、花育27、鲁花11、阜花11、阜花13、唐油4号、丰花1号和G2具有中等抗旱能力;具有较弱抗旱能力的品种(系)有16-8、阜花10号、M5、花育16和鲁花14;而花育19、花育23、丰花6号、潍花8号、M7和TE-2在结荚期和饱果期均无抗旱能力。水分胁迫至结荚期,除分枝数和类胡萝卜素外,其余各形态型状和生理生化指标及其综合D值均可作为鉴定品种(系)抗旱性的依据;水分胁迫至饱果期,只有叶面积与抗旱系数间的相关极显著。无论在结荚期或饱果期,综合D值可作为鉴定品种抗旱性的指标,单一指标均不能准确判定某品种(系)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65.
为探讨不同药剂混合拌种对花生连作障碍的缓解效果,选取5种市售常见拌种剂,以清水为对照,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拌种剂处理对连作花生出苗质量、叶部主要病害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药剂拌种处理均可提高连作花生出苗率、幼苗整齐度,减少烂种率和减轻叶部主要病害,优化产量构成,增加连作花生产量。其中T4(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组合处理效果最优,叶部主要病害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出苗率和幼苗整齐度分别可达90.7%和83.9%,单株果数、单株饱果率、百果重和百仁重分别比对照增加17.29%、16.13%、11.12%和8.99%,烂果及虫果率降低62.35%,产量增加16.47%。  相似文献   
66.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对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快速、实时、无损、准确监测,本研究利用大疆精灵4号无人机搭载可见光相机,获取花生不同生育期的遥感影像,利用深度神经网络(CNN)和卷积神经网络(DNN),建立叶片数字图像彩色信息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利用数字图像特征(包括红光,绿光,蓝光,归一化红光,归一化绿光等)作为网络输入向量时效果较好,CNN产生的预测值和农学实测值训练集平均绝对误差为0.8左右,DNN产生的预测值和农学实测值训练集平均绝对误差为1左右,两者均在误差范围内,可用来实时监测花生的叶绿素含量,为生产上快速诊断花生的肥料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7.
DREB(Dehydration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转录因子是AP2/ERF类转录因子的一个亚家族,在植物抗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更深入地理解花生Ah DREB转录因子的特点与功能,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Ah DREB基因家族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发现花生中共有22个Ah DREB基因,并进一步分析了Ah DREB基因家族成员基因结构特点、遗传进化关系、组织表达情况以及逆境胁迫响应。研究结果表明,Ah DREB转录因子可以分成6类,每一类基因结构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Ah DREB在22个正常不同组织中表达量均较低,但在逆境胁迫条件下,部分Ah DREB基因表达明显提高。本研究为深入分析Ah DREB基因在逆境胁迫中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8.
传统花生种植穴播2粒或多粒,同穴多株之间地下部根系交错竞争肥水资源,地上部叶片遮挡竞争光热 资源,极易出现大小苗,限制花生产量进一步提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花生栽培与生理生态创新团队根据竞争排 斥原理,建立了花生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单粒精播将花生每穴2粒或多粒播种改为每穴1粒,扩大株距,缓解 相邻植株间的竞争,个体均匀一致、整齐健壮,更能充分发挥单株生产潜力;单位面积株数减少,群体结构更加合 理,提高光合产物向荚果的分配率,通过提高经济系数来提高产量。本文论述了花生单粒精播技术的发展历程、理 论与技术突破、发展前景等,并提出了限制大面积推广的技术瓶颈,旨在推动该技术的大面积应用。  相似文献   
69.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我国食用油供给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高花生产量对于推动我国花生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花生主推品种以直立型为主,该株型结果集中,可以密植,能够满足当时小农经济手工劳作的需求。但是相比于蔓生型和半蔓生型花生来说,直立型花生用种量大、投入高、产量偏低,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的要求。美国花生品种以蔓生型为主,花生单产高于我国,但是在我国发展蔓生型花生不切合我国耕地紧缺的实际情况,因此培育半蔓生型高产花生新品种是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直立型花生对产量的限制性,论证了半蔓生型高产花生的优势,以期为我国花生高产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0.
为探明施钙与覆膜栽培对南方典型缺钙红壤(第四纪红土发育而成)花生氮、磷、钾吸收分配的影响,本试验以大籽品种湘花2008为材料,设置3个基施钙肥梯度(不施钙、每公顷施钙肥375kg、每公顷施钙肥750kg,分别标记为Ca0、Ca375、Ca750)和2种栽培方式(露地OF与覆膜栽培PF),采用土柱栽培,测定花生植株氮、磷、钾素含量、积累与分配特性。结果表明:随施钙量增加,花生叶、茎秆、根、果针、果壳氮素积累和分配率显著降低,而籽仁的氮素积累量和分配率、植株总氮素积累量提高,覆膜栽培降低叶和果针氮素分配率。增施钙肥有利于花生籽仁磷素的吸收积累、提高其分配率,但显著降低叶、茎秆、根系、果针、果壳磷素分配率。覆膜栽培提高植株对磷素的吸收,而降低茎秆磷素分配率。增施钙肥与覆膜栽培促进花生籽仁中钾积累,提高分配率。植株总钙积累量与总氮素积累量的协同吸收关系(决定系数R2=0.7837)优于总钙积累量与钾、磷总积累量的协同关系(决定系数R2=0.659 1、0.201 9)。增施钙肥提高了氮、磷、钾的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HI)。露地播种每公顷750kg钙肥处理每生产100kg荚果比对照(Ca0-OF)节省纯N 3.17~4.04kg、纯P 0.27~0.30kg、纯K 2.65~3.41kg。因此,花生生产中增施钙肥的同时,可适当减少氮磷钾肥的用量,利于花生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