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168篇
农学   67篇
基础科学   34篇
  42篇
综合类   380篇
农作物   40篇
水产渔业   52篇
畜牧兽医   358篇
园艺   118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河套盐碱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盐碱化特征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河套平原盐碱地在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盐碱化特征分布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林地、农用地、牧草地、改良地、盐荒地)不同深度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可溶盐含量、盐分离子组成、总碱度、pH、碱化度等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剖面土体结构、颜色、根系分布、石灰性反应及碱化层分布均有明显差异;土壤剖面的可溶性盐、阴阳离子分布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牧草地和林地土壤剖面可溶性盐呈"橄榄"型、盐荒地和改良地呈"表聚"型、农用地呈"底聚"型;土壤pH、碱化度和总碱度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呈"S"型;经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盐化程度和碱化程度均有所下降,与盐荒地相比,农用地盐碱化指标下降的最为显著(P0.05),其中0—20 cm土壤全盐量降至0.88 g/kg,pH降至7.83,总碱度、ESP降至0.17 cmol/kg和12.54%,表明苏打盐碱地经农用后更有利于土壤脱盐化过程和脱碱化过程;土壤全盐量、Ca~(2+)、Mg~(2+)、SO_4~(2-)、总碱度、pH可作为控制区域盐碱化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为阐明河套平原盐碱地的盐碱化过程及盐碱化土壤利用模式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2.
钟小敏      钟科元  高怡婷  李煜连  涂浙  黄莉  帅红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6):52-58
为揭示水文模型计算单元划分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模拟结果的影响,采用SWAT模型,通过设置11种子流域阈值情景(4 000,3 200,2 000,1 500,1 100,800,400,200,100,50,25 hm2),并保持地形和土壤数据不变,定量分析了子流域划分引起的土地利用空间离散化对径流输沙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子流域数量的增加,流域内土地利用中面积最大的林地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所有情景下林地面积均高于实际林地面积; 而随着土地利用离散程度的增加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水域、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则呈增加趋势并逐渐接近实际面积;(2)土地利用空间离散化导致年均径流量(1.85%)和输沙量(65.84%)减少,且对输沙量影响更显著;(3)土地利用空间离散化造成洪水过程和输沙峰值显著降低,并导致年最大1 d、连续最大5 d和连续最大7 d输沙量显著下降(p<0.01)。综上所述,SWAT模型不同子流域划分显著改变了流域土地利用分布,进而引起径流输沙有关参数变化,最终导致径流和输沙模拟结果的变化。  相似文献   
33.
以松前水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种浓度萘污染土壤对松前水稻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植物成熟期时土壤中萘的残留。结果表明:①萘浓度低于20mg·kg^-1时促进幼苗茎径、茎长、株高的生长,高浓度对其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②萘胁迫对水稻叶片游离脯氨酸和蛋白质代谢均有一定的影响,且影响程度以苗期最为明显,其次是分蘖期和拔节期;水稻幼苗阶段萘的高浓度组MDA累积量极显著高于对照,水稻幼苗阶段受到膜脂过氧化影响较为显著,分蘖期次之;拔节期水稻开始新生器官,抗性较弱,萘胁迫产生的过氧化作用超过了水稻的承受范围,使SOD活性显著降低。③在试验所设萘浓度范围内,水稻各生长期叶片叶绿素和光合作用速率均呈不同的变化趋势,但是变化幅度均不超过对照的±5%,说明萘胁迫对松前水稻的光合作用没有显著影响,水稻对萘胁迫有一定的耐受性。④经过水稻一个生长周期,萘在种子中的残留量最多,其次是根部,且土壤中萘各浓度组的残留量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水稻根部和种子中萘的含量均随萘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逐渐降低趋势,但各浓度组均高于对照组,20mg·kg^-1时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对照组的0.37倍、4.27倍。  相似文献   
34.
不同种植年限大棚菜田土壤水溶性盐分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集新乡市不同种植年限大棚菜田、露天菜田及大田土壤共计160个样品,调查分析水溶性盐总量、各盐分离子的变化及土壤pH值。结果表明,大棚土壤在连续种植不同年限后,水溶性盐总量上升幅度与种植年限呈极显著相关(r=0.92**);K+、Na+、Cl-、NO2-、NO3-、SO24-含量与种植年限呈正相关,而Ca2+、Mg2+、HCO3-含量变化与种植年限呈负相关;土壤pH值降低幅度与种植年限呈极显著相关;K+、Na+、Cl-、NO3-、SO42-的含量均与土壤水溶性盐总量呈极显著相关。新乡市大棚菜田土壤中Cl-、NO2-、NO3-含量与pH值变化存在极显著负相关;SO42-含量与pH值变化存在显著负相关;HCO3-与土壤pH值变化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新乡市大棚菜田阳离子以K+、Na+为主,阴离子主要以Cl-、NO2-、NO3-、SO42-为主;不同种植年限对大棚土壤盐渍化和酸化有极显著影响,K+、Na+、Cl-、NO2-、NO3-、SO42-则是造成土壤盐渍化的重要原因,Cl-、NO2-、NO3-、SO42-是造成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5.
采用土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外源铬(0、2、8、15、25 mg/kg)对2个豇豆品种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外源铬(2 mg/kg)对2个豇豆品种幼苗的株高、地上部鲜重有显著促进作用;高浓度的外源铬(15 mg/kg)对2个品种幼苗的株高、主根长起显著或极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特抗病高产四号的地上部鲜重、叶面积有极显著抑制作用.综合各项指标,特抗病高产四号比丰产一号对铬敏感.  相似文献   
36.
<正>1落花落果的主要原因1)营养条件。花器发育和果实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受营养状况的支配。营养不足使有些果树的花器发育不良,形成退化花、畸形花,开花后即脱落。有些果树能形成大量的花和幼果,需要大量的有机养分供应,此时营养生长和开花结实之间,  相似文献   
37.
河南省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河南省蔬菜产业现状系统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总结了近年来河南省蔬菜产业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8.
连永刚 《林业科技》2021,46(1):17-19
以辽东山区黄檗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进行环剥试验,确定了辽东山区黄檗人工林环剥起始年龄Ⅲ地位级15年,Ⅱ地位级与Ⅳ地位级相应提前和延后1年;最佳环剥季节为5~6月,其树皮再生成功率均值达到95.83%;阴而无雨的天气为环剥最佳天气条件,树皮再生成功率均值可达到95.85%;测算出30年生黄檗单株鲜皮总收获量均值为33.53 ...  相似文献   
39.
为了摸清槟榔黄化病在三亚市的危害情况,对三亚市二区六镇(河东区、河西区、吉阳镇、育才镇、海棠湾镇、天涯镇、崖城镇、凤凰镇)的槟榔种植区进行下乡调查。结果表明三亚市各区镇槟榔种植水平存在差异,二区槟榔种植面积由于城镇化己呈减少趋势;槟榔黄化病在六镇二区零星发病,总体危害较轻,除育才镇一个槟榔园发病在50%以上之外,其他地区基本发病率均在3%以下;其他病虫害的发生率与种植管理水平相关。并对外界报道发病严重而实际调查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对槟榔黄化病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40.
为了明确苯醚甲环唑和代森锰锌复配对柑橘炭疽病的联合毒力与田间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平皿法测定苯醚甲环唑、代森锰锌及复配对柑橘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按照孙云沛法进行评价,并验证了田间防效。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和代森锰锌对柑橘炭疽病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效果,EC50 值分别为0.5832、1.2243 mg/L。9个配比的共毒系数介于98和151之间,其中苯醚甲环唑:代森锰锌=1﹕9、1﹕3、1﹕1、3﹕1、5﹕1和7﹕1等6种配比的共毒系数介于80到120之间,表现为相加作用,其余3个配比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以1﹕7的共毒系数最大(150.25),表明此配比为防治柑橘炭疽病最佳配比。用苯醚甲环唑和代森锰锌1∶7 复配,有效成分含量分别为426.67 mg/kg、640 mg/kg、1280 mg/kg,分别在广西、重庆和福建3地对柑橘炭疽病进行田间药效评价,防治效果都在81%以上,高剂量防效均比两个单剂高,中剂量防效比两个单剂的高或相当,低剂量防效略比两个单剂低。表明苯醚甲环唑和代森锰锌1∶7混配对柑橘炭疽病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在田间防治效果好且对柑橘树无药害,可以在柑橘树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