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农学   26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钱濛  丁以寿 《茶业通报》2021,43(2):78-84
民国时期从1912开始到1949年结束,在此期间皖南茶业呈现逐渐衰落的趋势,虽中途有短暂回升,但是仍旧不可避免地走向破产.皖南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区域,该地山脉交互,气候温润,适宜茶树的栽培.民国时期,皖南茶业呈现衰败趋势,其一是由于印度、日本、锡兰、爪洼等国家的产茶日益崛起;其二,是受到了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的破坏;其三,...  相似文献   
43.
19世纪60年代汉口开埠,汉口的茶叶对外出口贸易迅速增加,达到鼎盛。主要从茶叶出口量不断增长,茶源增多产区扩大,外来侨民增多,各地商人云集阐述晚清汉口茶叶出口的兴盛概况;从国际市场对华茶的旺盛需求、开放为商埠的优势、九省通衢的交通运输、茶源丰富的地理条件、商业重镇的历史渊源、各地商人的积极推动等方面讨论晚清汉口茶叶出口的兴盛缘由。  相似文献   
44.
徐立  丁以寿 《茶业通报》2013,(4):174-177
皖西茶叶虽然具有天然的优良品质,在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的总体趋势却是下降的,但其间也不乏有上升的现象。设立皖西茶叶指导所、广泛推广茶叶改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皖西茶业的发展。但连年不断的天灾战祸、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侵入、茶区赋税繁重以及茶农对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的忽视迫使皖西茶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45.
六安瓜片茶的创制,经历了从徽州松萝到六安(霍山)松萝,再从六安(霍山)松萝到六安(霍山)梅片,又从六安(霍山)梅片最后改名为六安瓜片的过程。六安梅片创制于明末清初,大约在清末民初改名六安瓜片。从创制而言,有近四百年历史。从改名而言,也有百年历史。  相似文献   
46.
民国时期婺源茶产业呈现了起伏交替的变化,探究其原因,社会动荡不安是主因,世界战争是祸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民国时期婺源茶园面积在政府、茶农和茶商的相互影响下,有起有落,整体还是呈下降趋势;茶园面积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茶叶产量;二是民国时期婺源茶叶加工技术十分先进,婺源历史上盛产名茶,因此茶叶种植栽培精细、引用茶叶机械也是在全国前列;三是民国时期婺源茶叶对外贸易也是呈现波浪式增减。  相似文献   
47.
张婷  丁以寿 《茶业通报》2022,(4):187-192
黄山毛峰制作技艺在小农经济下演化生成,历经战争时期的无标准化发展,在建国后的统购统销政策中分化产区、工艺,使茶叶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质特征。但随着茶叶市场的开放、黄山毛峰产区扩大、生产引入机械促进产业的增效,黄山毛峰传统制作工艺逐渐被漠视,非遗技艺成为了“展览品”,失去了技艺的原真性。本文在整体性保护视角下,围绕黄山毛峰产区、生产组织加工模式、非遗项目评定与非遗传承人制度评定方式等方面,全面性探寻黄山毛峰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方式。从制度上说,非遗项目评定首先应以第三方组织开展申报,增强本产区茶农认同感,团结一致发展产业;对于非遗传承人评定,应摒弃依靠历史、文本的模式,回归技艺水平的高低;对于茶类非遗项目的评定,也应结合茶类国标,制定出非遗茶叶的评判标准。从产区角度来说,也应及时建立茶树群体种资源与古茶树资源保护区,结合自然环境、茶树资源分布、传统技艺留存区三个方面进行分级保护,划分核心区。  相似文献   
48.
修水乃天然适合植茶的区域,80%的宁红来源于此。在光绪年间鼎盛时期,宁红生产曾高达十万余担之多。然清末民初,国际动荡,洋茶竞争激烈,茶价低落,茶农无利可图,改种他物,宁红茶产量锐减。面对茶叶衰败之势,政府主导进行茶叶改良,虽中途有短暂回升,仍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49.
丁以寿 《农业考古》2005,(2):172-178,183
近年来先后拜读了杭州赵大川等先生的系列论文《茶圣陆羽在余杭著〈茶经〉考》(《农业考古》2002年4期)、《陆羽在余杭著〈茶经〉的依据》(《农业考古》2003年4期)、《陆羽与杭州》(《法门寺文化研究通汛22——2004第三届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专号》),获益非浅。但在细读之余,却发现赵大川等先生论文中对许多征引文字存在着有意或无意的误读,对其中的一些论点存有疑惑。本着求真务实、百家争鸣的精神,现提出与赵大川等先生商榷,并求证于方家。  相似文献   
50.
丁以寿 《茶业通报》2007,29(3):144-144
由中国茶叶学会主办、安徽省茶业学会承办的中国茶叶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茶业科技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7月15—16日在合肥市稻香楼宾馆召开,来自安徽、浙江、江苏、福建等19个省(市、区)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