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篇 |
农学 | 14篇 |
基础科学 | 1篇 |
3篇 | |
综合类 | 26篇 |
农作物 | 1篇 |
水产渔业 | 3篇 |
畜牧兽医 | 1篇 |
园艺 | 2篇 |
植物保护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1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1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6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目前黄淮海夏大豆品种存在的突出缺点,采用有效的复合杂交方法,将两种性状差异悬泊优良亲本综合起来,经系谱法定向选择,抗逆性鉴定,决选出售要高产,稳产,高蛋白于一体的夏大豆新品种豫豆22号。经两年13点次河南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单产2746.5kg/hm^2,较ck显著增产;丰产稳产性分析,该品种属高产稳产类型。 相似文献
2.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DGAT)是植物三酰甘油(TAG)合成最后一步反应的关键酶和限速酶,属于酰基转移酶超家族。为探究续随子(Euphorbia lathyris L.)中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1(DGAT1)对于调控种子油脂合成的作用机理,依据续随子转录组数据,采用RT-PCR技术分离和鉴定出一个 DGAT1基因(命名为 ElDGAT1),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获得的序列进行分析,通过qPCR技术研究 ElDGAT1基因在续随子不同器官中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从续随子中克隆获得 ElDGAT1基因的cDNA序列,编码区长为1 530 bp,共编码509个氨基酸;预测ElDGAT1蛋白定位于内质网上,且为疏水性膜结合蛋白;其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编码的蛋白含有9个典型的跨膜螺旋区。基于DGAT1蛋白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续随子与乌桕的亲缘关系最近,与橡胶树和木薯的同源性次之。qPCR检测结果发现, ElDGAT1基因在续随子根中表达量最低,种子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在花后15 d、30 d、45 d的表达量呈递增趋势。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续随子种子油脂合成积累的调控机理及 ElDGAT1 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用高稳系数法分析大豆新品种高产稳产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高稳系数法分析了1991-1992年河南省区试10个大豆参试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并与常用的统计分析法的几种稳定性参数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高稳系数法是分析大豆新品种高产稳产性的准确、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农田杂草抗药性检测鉴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学除草剂的大面积使用,解决了农田草害的主要问题,极大的推动了农业生产和除草剂化学工业的发展。但是,随着除草剂使用面积和用量的不断提高,杂草抗药性已日益成为除草剂应用和农业生产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对抗药性杂草的发生和分布、生物学特性、抗性机理、鉴定技术以及抗药性杂草的综合治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杂草抗药性的鉴定是其综合治理的前提,因此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对杂草抗药性的鉴定方法,如温室整株植物测定法、生理生化测定法以及DNA分析技术等进行介绍,并对这些技术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不同供氮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动态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大豆间作具有一定的养分利用优势,但是不同供氮水平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的调控作用不同。本试验采用田间裂区设计,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模拟了4个氮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作物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动态符合Logistic模型,相关系数R2均在0.9以上。在N0(不施氮肥)、N1(180 kg·hm-2)、N2(240 kg·hm-2)和N3(300 kg·hm-2)供氮水平时,间作玉米最大生长速率(Imax-B)分别比单作提高34.2%、46.7%、25.9%和25.1%,而相应的供氮水平下,大豆的Imax-B分别降低27.7%、30.3%、16.5%和23.7%,但整个间作系统的Imax-B平均增加32.1%;玉米和大豆干物质的其他模拟参数与Imax-B规律一致。氮素吸收动态与干物质积累表现出同步的变化特点,在N1水平下,单位面积间作玉米的氮素最大吸收量(K-N)、最大吸收速率(Imax-N)和瞬时吸收速率(r-N)比相应单作分别提高18.4%、48.9%和25.8%,而间作大豆的K-N、Imax-N和r-N值比单作处理分别降低15.9%、29.9%和16.69%,整个间作系统氮素分别提高0.4%、13.7%和7.8%;施氮水平对大豆r-N无显著性影响。间作显著地提高了氮素当量比(LERN>1),其中N0水平下LERN值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LERN有下降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N2供氮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最高,间作优势最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中低温地热水,力求实现梯级利用,提高热利用率,探讨了以中低温地热水作热源的(驱动热源)第Ⅱ类吸收式热泵供热装置,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方案。文中讨论了第Ⅱ类热泵的工作原理,介绍了本研究装置的系统,提出评价这类热泵的性能指标(当量供热系数)。并以氨·水工质为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这种装置具有较好的供热性能和高的热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棉花诱导抗蚜性与次生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棉蚜与棉花的种间互作关系,本文从次生代谢角度,研究了不同类型品种棉苗在棉蚜为害胁迫下,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多酚含量的变化及其对抗蚜性表现和后期棉蚜种群数量消长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受蚜害诱导后,PAL和PPO活性及多酚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与感蚜品种相比,抗蚜品种上升快,峰值高,防御反应及时有效。这种诱导抗蚜性强弱在不同基因型间存在差异,与蚜害指数高低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全纯人工营养液饲养蚜虫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蚜虫高度特化的取食习性和平衡营养的需求,本文报道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全纯营养液配方(由氨基酸、维生素、糖、盐类及微量元素等构成)和优化的人工饲养蚜虫技术体系。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蚜虫生理代谢、测定杀虫剂效果和探讨作物抗蚜生理生化机理等奠定了实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不同颜色紫云英种子的活力,为生产上适期收获和种子的色选加工提供参考.[方法]以同一紫云英种子批中黄绿色种子、深绿色种子、红棕色种子以及原样种子为材料,分别进行标准发芽试验和低温发芽试验,测定种子的四项萌发指标(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平均发芽时间),并用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不同颜色紫云英种子的活力.[结果]不同颜色的紫云英种子耐低温能力和活力差异显著.[结论]不同颜色紫云英种子的活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黄绿色种子、深绿色种子、原样种子、红棕色种子. 相似文献
10.
猪舍局部环境射流控制喷雾蒸发降温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局部环境射流控制喷雾蒸发降温系统解决了炎热季节开放型猪舍的降温问题,该系统将气流射流与水雾混合并使其均匀分布于猪栏内,利用水雾散发降低猪栏内局部控制区域环境的温度,初步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使用有效地降低了猪栏区域内的温度,从而使猪群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