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69篇 |
免费 | 313篇 |
国内免费 | 77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87篇 |
农学 | 898篇 |
基础科学 | 566篇 |
1246篇 | |
综合类 | 2004篇 |
农作物 | 332篇 |
水产渔业 | 300篇 |
畜牧兽医 | 975篇 |
园艺 | 234篇 |
植物保护 | 5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72篇 |
2022年 | 165篇 |
2021年 | 236篇 |
2020年 | 224篇 |
2019年 | 236篇 |
2018年 | 187篇 |
2017年 | 240篇 |
2016年 | 217篇 |
2015年 | 264篇 |
2014年 | 263篇 |
2013年 | 327篇 |
2012年 | 380篇 |
2011年 | 391篇 |
2010年 | 340篇 |
2009年 | 360篇 |
2008年 | 333篇 |
2007年 | 349篇 |
2006年 | 348篇 |
2005年 | 327篇 |
2004年 | 151篇 |
2003年 | 144篇 |
2002年 | 133篇 |
2001年 | 155篇 |
2000年 | 156篇 |
1999年 | 213篇 |
1998年 | 184篇 |
1997年 | 189篇 |
1996年 | 172篇 |
1995年 | 161篇 |
1994年 | 154篇 |
1993年 | 155篇 |
1992年 | 123篇 |
1991年 | 100篇 |
1990年 | 110篇 |
1989年 | 58篇 |
1988年 | 59篇 |
1987年 | 42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6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3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3篇 |
196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31.
132.
133.
134.
【目的】分析中国不同稻区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致病型,建立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为白叶枯病菌群体结构田间实时准确监测、抗性品种应用以及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鉴别寄主、IR24以及15个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等共21个鉴别寄主,采用人工剪叶接种方法,对2018—2021年采自广东、广西、海南、浙江、湖南、辽宁、云南共7个省(自治区)的954个单菌落分离菌株进行致病型测定,探明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种类、分布及毒性分化;基于测试菌株与15个近等基因系及IR24的抗感互作,应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开展近等基因系与病菌互作的变量因子分析,构建白叶枯病菌致病型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基于抗病基因与测试菌株的抗感反应,分析抗病基因聚合效应。【结果】954个测试菌株在中国鉴别寄主上鉴定出11个致病型,包括SRRRR(I)、SSRRR(Ⅱ)、SSSRR(Ⅲ)、SSSSR(Ⅳ)、SSRRS(V)、SRSRR(Ⅵ)、SSSSS(Ⅸ)、SSSRS(新型1)、SRSRS(新型2)、SRSSS(新型3)以及SSRSS(新型4),占测试菌株的比率分别为11.53%、4.82%、7.34%、6.18%、7.23%、1.05%、59.96%、1.57%、0.10%、0.10%、0.10%。Ⅸ型菌作为致病性最广的强毒菌系已上升为华南和长江中下游湖南和浙江稻区的优势致病型,西南稻区的云南以Ⅳ型菌为主,东北稻区的辽宁以I型菌为主。15个水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对954个菌株的抗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测试的15个近等基因系可分为5种类型,第Ⅰ类为高感基因系,包括IRBB1、IRBB2、IRBB10、IRBB11、IRBB4;第Ⅱ类为中感基因系,包括IRBB3、IRBB203、IRBB14;第Ⅲ类为中抗基因系,包括IRBB8、IRBB13;第Ⅳ类为抗病基因系,有IRBB21;第Ⅴ类为高抗基因系,包括IRBB5、IRBB7、CBB23、GDBB23;测试菌株中,出现可侵染抗病基因xa5的有42个、Xa7的有34个、Xa23的有31个。对以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为主的16个品种(系)与954个菌株组成的抗感互作变量数据矩阵进行因子分析,以解释总变量>85.0%为界,提取出8个主成分因子,组建了以近等基因系为主的10个品种(系)组成白叶枯病菌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按其对变量方差贡献大小,这些寄主分别为IRBB10(Xa10)、IRBB4(Xa4)、GDBB23(Xa23)、IRBB5(xa5)、IRBB7(Xa7)、IRBB21(Xa21)、IR24(Xa18)、IRBB13(xa13)、IRBB3(Xa3)、金刚30;新鉴别寄主可将954个测试菌株划分为55个致病型,对测试稻区的白叶枯病菌菌株表现出较好的鉴别力。基因聚合联合抗性分析表明,不同抗病基因聚合对病菌的抗性频率有一定的提升,不同抗病基因对测试菌株的抗性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结论】监测稻区的白叶枯病菌系趋向多样化,毒性分化明显,强毒菌系Ⅸ型菌在部分稻区已上升为优势致病型,侵染xa5、Xa7及Xa23等广谱抗性基因的菌株有上升趋势;抗病基因聚合可拓宽品种对病原菌系的抗性谱,是培育广谱抗性品种的有效途径;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的建立与应用可为白叶枯病发生流行的精准监测以及田间实时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5.
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 HLB)是柑橘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柑橘植株遭到黄龙病菌侵染后光合能力发生变化而后表现出相应的黄化症状。及早实现HLB的原位快速诊断是防控HLB的重要手段。为探究黄龙病菌侵染柑橘叶片的光合响应机制并实现HLB的原位诊断,该研究分析了健康(Healthy)、未显症HLB(asymptomatic HLB, aHLB)、显症HLB(symptomatic HLB, sHLB)以及黄斑病(Macular,症状与黄龙病相似)柑橘叶片的光合参数与光合色素含量差异。利用光谱技术与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un-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SIF)技术分析了4种类型柑橘叶片的反射率光谱与SIF光谱差异。采用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 CARS)算法结合反射率光谱筛选出特征波段,采用SIF光谱的峰值位置(687和741 nm)构建了上行(Upward, Up)和下行(Downward, Dw)SIF产量指数(Up687, Up741, Dw687, Dw741, Up687/741, Dw687/741)。进一步分别利用特征波段的反射率和SIF产量指数,结合K最邻近(K-nearest Neighbor, KNN)分类算法构建了柑橘黄龙病的诊断模型。结果表明,黄龙病菌的侵染使柑橘叶片的光合作用明显减弱,在未显症时期已经表现出来,证明了SIF技术在诊断早期HLB的优势。基于特征波段反射率的KNN模型对未显症HLB和显症HLB的诊断精度为72.7%和75.6%,健康叶片和黄斑病叶片分别为82.2%和64.1%,而基于687和741 nm波长处的上行比值SIF产量指数Up687/741构建的KNN模型对未显症HLB和显症HLB的诊断精度为84.8%和91.1%,健康和黄斑病叶片分别为88.9%和82.1%,均优于反射率光谱模型。结果证明了SIF技术用于诊断柑橘HLB的潜力,为实现柑橘HLB的田间原位、快速、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6.
137.
2010年6~7月,对黄渤海区沿海一线的32个主要渔港渔村和5家网具生产厂的拖网渔具渔法情况进行了综合定性调查(访问)和定量(测量)研究,调查分析了拖网渔具的作业原理、渔期、渔场、渔具配比、渔船功率等及网口周长、网衣总长、网口网目尺寸、囊网最小网目尺寸等现状。结果表明,环黄渤海区共有各种类型的拖网船25000余艘;小型拖网渔船比例高达80%,主要分布在渤海海域和黄海的部分近岸海域。共调查到34种拖网网型,分别为:有翼单囊单船小型底拖网7种,有翼单囊单船小型浮拖网1种,有翼单囊双船小型底拖网1种,有翼单囊双船小型浮拖网两种,单船桁杆多囊拖网1种,单船桁杆、框架单囊拖网5种,有翼单囊单船中型底拖网5种,有翼单囊单船大型底拖网两种,有翼单囊单船大、中型浮拖网两种,有翼单囊双船中型底拖网3种和有翼单囊双船大、中型浮拖网5种。拖网捕捞强度大大超出渔业资源承受能力,渔获物品种低值、幼小;生计渔业与商业捕捞矛盾突出。翼网和网口网目尺寸大型化、囊网网目尺寸小型化,整个网具大型化;最大网型翼网网目尺寸16000mm,网口网目尺寸15000mm,网口周长840m,网衣总长长度170m,囊网最小网目尺寸40~45mm或18~20m... 相似文献
138.
139.
本文对新兽药制剂林可霉素水溶性剂,用人工感染发病的方法进行了药效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0.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s project (CFFP), we investigated the vegetation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from more than 6,105 sub-compartments in Liangcheng County, Inner Mongolia by using the Matlab,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the hierarchical cluster method (HCM). The site conditions were classified quantita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CFFP at this site comprises five site-type groups and 19 site types. A quantitative site classification
system method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5, 27(6) [译自: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 27(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