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79篇
  免费   1300篇
  国内免费   2920篇
林业   2777篇
农学   3914篇
基础科学   2440篇
  4393篇
综合类   6754篇
农作物   1249篇
水产渔业   724篇
畜牧兽医   3180篇
园艺   681篇
植物保护   1587篇
  2024年   93篇
  2023年   308篇
  2022年   867篇
  2021年   1066篇
  2020年   965篇
  2019年   974篇
  2018年   669篇
  2017年   907篇
  2016年   845篇
  2015年   1153篇
  2014年   1048篇
  2013年   1286篇
  2012年   1442篇
  2011年   1600篇
  2010年   1539篇
  2009年   1389篇
  2008年   1304篇
  2007年   1289篇
  2006年   1204篇
  2005年   1086篇
  2004年   548篇
  2003年   481篇
  2002年   424篇
  2001年   495篇
  2000年   490篇
  1999年   571篇
  1998年   573篇
  1997年   450篇
  1996年   435篇
  1995年   387篇
  1994年   324篇
  1993年   295篇
  1992年   273篇
  1991年   266篇
  1990年   195篇
  1989年   132篇
  1988年   115篇
  1987年   75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除草剂对作物产生药害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我国除草剂使用过程中作物产生药害的主要原因和除草剂药害的治理对策。提出:除草剂使用不合理,除草剂和作物本身的因素,异常的环境条件是药害产生的主要原因。杜绝假冒伪劣及不合格产品,加强除草剂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深化除草剂应用技术研究,加强农民用药技术水平培训是除草剂安全使用应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2.
向日葵上一种列当的发生分布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79~1980年调查研究明确了吉林省白城地区寄生在向日葵上的恶性杂草——列当的种名是Orobanche coerulescens Steph(本文暂称白城列当)而不是向日葵列当(O.cumana)。白城列当在全地区8个县均有分布,发生密度较大的地块1平方米均有300棵左右,寄生株率96%以上,1株向日葵上最多寄生146棵。其垂直分布主要在土壤耕层里,是寄生于向日葵根部,以5~15厘米耕层寄生率最高达93%。在向日葵植株周围的水平分布以距向日葵5~20厘米寄生率达68.1%。被害的向日葵植株,表现株矮、茎细、盘小,甚至全株枯死。籽实减产38.3~70.3%,籽仁含油率降低3.3~17.9%,严重影响向日葵的生产,应引起各方面重视。提出因地制宜地采取选育抗性品种,合理轮作及提早铲除等综合防治措施,以便尽早地消灭在始发阶段。  相似文献   
173.
对孪斑唇瓢虫成虫、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表明,各项聚集度指标均符合聚集分布的检定标准。聚集的原因是由其自身的行为习性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引起的。应用Taylor幂法则、Iwao回归分析法测定出孪斑唇瓢虫成虫、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型是基本成分为个体群的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同时采用Iwao方法求出了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174.
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soybean cyst nematode,SCN)大豆群体(SCNS)和烟草群体(SCN_T)对5个大豆品种(SCN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和9个烟草栽培品种的寄生性。结果发现,SCNS在5个大豆品种上的平均繁殖系数(Rf=P_f/P_i)为0.60(0.14~1.90),在感病对照品种‘Lee’上平均Rf高达1.90;SCN_T在5个大豆品种上的平均Rf为0.18(0.06~0.44),在感病对照品种‘Lee’上Rf为0.44。SCNS对9个烟草品种几乎无寄生性,平均Rf为0.06(0.00~0.10);SCN_T则能寄生9个烟草品种,平均Rf为1.26(0.45~1.95)。接种35d后,在不同大豆品种根内SCNS和SCN_T的幼虫数量均极少,侵染率基本相同;在不同烟草品种根内SCNS的幼虫数量均为0,而SCN_T的幼虫数量平均为26.5(14.6~57.0)。研究表明,供试SCNS属于14号生理小种,但供试SCN_T与之寄生性差异大,属于新的SCN致病类型。  相似文献   
175.
为明确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工厂化繁育赤眼蜂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感病寄主卵)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及其繁育子代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以柞蚕灰卵作为供试寄主,健康卵作为对照,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研究松毛虫赤眼蜂对其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并比较灰卵和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1、2、3日龄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无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0.0%、54.1%、39.3头和48.7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达到96.0%、93.0%、82.5头和96.8头。在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3.3%、27.1%、24.7头和52.2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8.0%、86.3%、60.6头和74.2头。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发育历期和后代雌性比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1、2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则显著低于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且后者对米蛾卵的寄生数随着米蛾卵日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而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3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要显著高于1、2日龄的。表明柞蚕灰卵会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寄主选择与适应性以及子代蜂的寄生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6.
疙瘩皮肤病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疙瘩皮肤病(LSD)又称结节性皮炎或块状皮肤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的A类疫病之一。LSD是由LSDV引起的,以发热,皮肤、粘膜、器官表面广泛性结节,消瘦,淋巴结肿大,皮肤水肿为特征,严重时会引起死亡。此病能大幅度降低产乳量,损坏皮张,常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此病在非洲、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发生流行,我国尚无此类疫病的发生。本文仅就疙瘩皮肤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与病理、诊断、预防及控制等方面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7.
小麦品种(系)抗麦红吸浆虫鉴定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2006年利用一套较完整的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对425份生产推广品种(审定品种)、区试品种及品种资源进行了抗麦红吸浆虫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红吸浆虫的抗性差异显著,高抗品种(系)有56份,占供鉴品种的13.18%、中抗品种54份,占12.71%、低抗品种99份,占23.29%。在近年已审定品种中,石7221、良星99、1457、衡71-3、中麦9、石新822、石家庄11号等7个小麦品种对麦红吸浆虫均表现出稳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178.
实蝇科昆虫种类繁多、危害巨大、入侵能力强,倍受植物检疫与入侵生物学领域的关注。转录组代表细胞或组织内全部的RNA转录本,反映特定状态下的基因表达模式。而依赖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所衍生出的转录组测序给实蝇等非模式生物的研究带来了机遇。本文在检索实蝇科昆虫转录组序列数据和文献报道的基础上,针对实蝇科昆虫转录组的测序现状和初步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涉及重要经济实蝇的种类鉴定、基础生理、滞育、配子形成和交配生殖、解毒机制及防治和非编码RNA共6个方面。同时,提出了加强重要经济实蝇转录组研究的3个展望:一是加强结构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方面的多组学结合研究;二是开展microRNA(miRNA)等非编码RNA功能方面的探索研究;三是探索第三代测序技术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79.
对 ACh E的 K m、Vmax和 Ki值的研究结果表明 ,田间小菜蛾和绒茧蜂对甲胺磷和甲基异柳磷的抗性与 ACh E对杀虫剂的不敏感性有关。田间监测结果表明 ,每年 9月至次年 2月期间 ,由于田间杀虫剂选择压较高 ,小菜蛾 ACh E对有机磷较不敏感 ,而在每年的 6月至 8月期间 ,ACh E敏感性有所升高 ,达到全年的最高点。寄生于同一虫源的绒茧蜂 ACh E敏感性的变化也呈明显的相关性。绒茧蜂 ACh E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小菜蛾 ,尚未达到高度不敏感水平。当田间选择压极高时 ,可导致小菜蛾 ACh E呈高度不敏感 ,此时绒茧蜂 ACh E也表现出较高的不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0.
五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致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毒力差异、作用特点和田间控制效果,采用药液定量滴加法比较了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其不同龄期幼虫的毒力、LC50对4龄幼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以及药剂致毒的温度效应和盆栽防效。结果表明: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韭菜迟眼蕈蚊2龄和4龄幼虫的毒力均以虱螨脲最高,LC50分别为0.173 mg/L和0.295 mg/L,氟铃脲和氟啶脲次之,均高于对照药剂辛硫磷;而吡丙醚和灭蝇胺低于辛硫磷。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以LC50处理4龄幼虫后,虱螨脲、氟铃脲和氟啶脲对其存活幼虫后续发育历期、成虫羽化率和繁殖力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单雌产卵量较清水对照分别降低72.6%、57.8%和58.1%;灭蝇胺也可使成虫产卵量降低;吡丙醚可引起卵孵化率下降。该类药剂对其幼虫的毒力基本不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虱螨脲、氟铃脲和氟啶脲7.5、15 g a.i./667 m2处理对当代4龄幼虫的防效较低,但对下一代幼虫的防效可达93%以上;虱螨脲、氟铃脲和灭蝇胺与新烟碱类的噻虫胺混用,可显著提高药剂的速效性,且持续控制作用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