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24篇
  免费   2635篇
  国内免费   3542篇
林业   3347篇
农学   2173篇
基础科学   1827篇
  4056篇
综合类   21197篇
农作物   2923篇
水产渔业   1928篇
畜牧兽医   6506篇
园艺   2969篇
植物保护   1775篇
  2024年   363篇
  2023年   854篇
  2022年   1882篇
  2021年   1847篇
  2020年   1748篇
  2019年   1733篇
  2018年   1214篇
  2017年   1966篇
  2016年   1337篇
  2015年   2023篇
  2014年   2294篇
  2013年   2487篇
  2012年   3748篇
  2011年   3646篇
  2010年   3418篇
  2009年   3141篇
  2008年   3192篇
  2007年   2854篇
  2006年   2423篇
  2005年   1909篇
  2004年   1227篇
  2003年   750篇
  2002年   810篇
  2001年   771篇
  2000年   659篇
  1999年   238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7篇
  1956年   14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猪皮炎肾病综合征组织病理学和PCR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病理学和PCR方法,对浙江某猪场送检的疑似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病猪进行诊断。结果发现肾脏呈现纤维蛋白性肾小球肾炎变化,真皮及皮下血管表现为坏死性脉管炎,淋巴组织中大量淋巴细胞缺失、多核巨细胞浸润,PCR扩增产物显示猪圆环病毒2型(PCV-2)阳性。结果表明,该猪场感染了PCV-2,并表现为PDNS的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32.
根据笔者实验室新发现的鸭瘟病毒(DPV)dUTPase基因(GenBank登录号DQ486149)序列设计1对引物,PCR扩增后将产物亚克隆至pET32a(+)原核表达载体,获得表达质粒pET32a-DU。然后将其转化至E.coliBL21(DE3)进行IPTG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显示诱导表达蛋白约66.8ku,与预期表达蛋白大小一致。薄层扫描分析表明重组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36.2%,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重组蛋白纯化后制备兔抗血清,间接EUSA效价为1:409600。通过免疫荧光技术进行DPVdUTPase亚细胞定位检测,结果显示最早可在感染后4h的胞质中检测到特异性荧光,12h大量点状绿色荧光聚集于胞核;24h后胞核内点状荧光减弱,而胞质点状荧光增强;48h胞核和胞质荧光均显著减弱。本研究为DPVdUTPase基因功能和DPV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133.
本研究旨在探索血管活性肠肽Ⅰ型受体(Vasoacitve intestinal peptide type Ⅰ receptor,VIPR-1)基因5'调控区(-496~-1 bp)多态性及其单倍型效应对鸡就巢性的影响,寻找影响肉鸡就巢性的分子标记,为降低或者剔除肉鸡就巢行为的育种研究提供相应依据.采用测序技术对498只清远麻鸡VIPR-1基因5'调控区进行多态性检测及基因型分析,利用最小二乘均数对VIPR-1基因5'调控区的多态位点与就巢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利用PHASE软件对多态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VIPR-1基因5'调控区存在12个多态性位点,G-359T、G-266T、A-134G、A-94G、C-72G对18~43周龄的就巢持续天数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A-94G位点对18~54周龄的就巢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构建的单倍型对18~54周龄的就巢持续天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CCTGGGAAC,CAG/TTGGGGAAGCAC型个体的就巢持续天数比其它单倍型个体极显著的延长(P<0.01).结果表明,VIPR-1基因5'调控区(-496~-1 bp)可能存在影响鸡就巢行为的分子标记,CCTGGGAAGCAG/TTGGGGAAGCAC型个体对鸡就巢性具有较大的遗传效应,可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家鸡就巢行为的筛选.  相似文献   
134.
周伟  杨峰  钱育蓉  李建龙 《草业科学》2012,29(10):1526-1532
基于遥感资料的植被类型划分能快速获得大尺度的植被覆盖变化数据。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利用天山北坡典型草地2008年Landsat 5 TM遥感影像和1999年Landsat 7 ETM+全色波段数据,在对遥感影像预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数据融合处理。根据融合影像的纹理特征进行监督分类,将研究区域的植被初步分为8种主要覆盖类型,在监督分类的基础上借助专家知识系统构建决策树,进一步将草地分为5类,包括平原荒漠、平原沙漠、低山荒漠、温性草甸和高寒草甸,最后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价,总精度在95%以上,总Kappa系数为0.939 6,间隔9年的影像融合和决策树分类方法在研究区植被分类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5.
对陇东地方牛种及其与秦川牛和南德温牛杂交群体共计113个个体线粒体D-loop区461 bp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群体该区域A+T含量(64.2%)明显高于G+C含量(35.8%),表现出明显的碱基偏倚;3个群体核苷酸变异率介于0.42%和3.27%之间,陇东牛和南德温牛杂交群体核苷酸变异率最高;核苷酸变异类型以转换为主,转换占核苷酸多态位点的90.94%,其次为颠换,占4.59%,同样表现出明显的碱基替换偏倚;3个群体核苷酸岐异度介于0.008 95和0.029 06之间,遗传距离介于0.000 15和0.008 36之间,陇东地方牛及其与秦川牛的杂交群体核苷酸歧异度和遗传距离最小。  相似文献   
136.
为原核表达牛疙瘩皮肤病病毒(LDSV) ORF132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本研究采用PCR扩增LSDV的ORF132基因,将其亚克隆至pGEX-6p-1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pGEX-LSDV-ORF132.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LSDV的ORF132与Neethling vaccine LW1959株LW132、NI-2490株LSDV132和NW-LW株LD132的相应推导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100%、100%和94.4%,与山羊痘病毒、绵羊痘病毒相应推导氨基酸的同源性为20.7 %~36%.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pGEX-LSDV-ORF 132在大肠杆菌BL21中经IPTG诱导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其重组蛋白大小约为48.95ku,并且与特异性抗体具有抗原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137.
回顾总结了江苏省兽药GSP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阐述了制定江苏省关于实施<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细则的几点考虑,以及贯彻实施<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基本思路,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8.
本试验旨在研究阴外动脉灌注脂多糖(LPS)对泌乳奶牛乳成分、乳脂合成前体物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用6头处于泌乳期第(185±30)天、体重(576±36) kg的经产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成2组.采用交叉试验设计,试验组阴外动脉灌注LPS(Escherichia coli O111:B4,0.01 μg/kg BW),对...  相似文献   
139.
广义披碱草属包括了披碱草属、鹅观草属、猬草属、裂颖草属和仲彬草属。为深入研究这5个小麦族多年生属的系统地位、母本来源及St染色体组的来源和分化等问题,本研究根据叶绿体DNA trnL-F序列构建了系统树和网状结构图。结果表明,1)广义披碱草属物种的母本不完全来源于拟鹅观草属的St染色体组,其中黑药仲彬草和梭罗仲彬草的母本染色体组为P染色体组,Hystrix duthiei及长芒猬草的母本染色体组为Ns染色体组;2)系统树中反映了P、W和St染色体组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它们与H和Ns染色体组的关系较远;3)仲彬草属中黑药仲彬草和梭罗仲彬草与冰草属的二倍体物种聚类在一起,表明黑药仲彬草和梭罗仲彬草与冰草属的关系较近;猬草属中猬草聚在St支中,而H. duthiei和长芒猬草包括在Ns支中,表明它们具有不同的染色体组组成;4)5个不同地理分布的具有St染色体组的拟鹅观草属二倍体物种没有形成一个单系组,表明St染色体组在二倍体物种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在异源多倍体物种中,其St染色体组的质体序列构成了不同的分支,表明St染色体组在多倍体物种中也具有分化;5)亚洲分布的拟鹅观草属二倍体物种可能参与了大部分欧亚物种的起源,北美分布物种的St染色体组可能来源于北美的拟鹅观草属物种;有些物种在多倍化起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重复杂交过程。  相似文献   
140.
[目的]为了探讨实际生产过程中酸奶和乳饮料感染大肠杆菌(E.coli)后的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将大肠杆菌标准菌株接种至酸奶、乳饮料及培养基中,设置不同的储藏温度、pH,定期测定储藏过程中大肠杆菌含量变化情况。[结果]随着储藏时间延长,不同储藏温度(4℃和25℃),不同pH(4.2和3.6)的酸奶和乳饮料中大肠杆菌含量均减少,相对于储藏于4℃的产品,储藏于25℃的产品中菌含量降低更快;当产品pH为3.6时,菌含量减少速率高于pH为4.2的产品。将大肠杆菌置于不同pH的培养基中培养,结果表明,当pH<3.8时,大肠杆菌的活性将会受到抑制,证明了pH对大肠杆菌的影响。[结论]本研究为实际生产加工过程中产品冷藏及脱冷条件下大肠杆菌的检验检测和产品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