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6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268篇
林业   255篇
农学   181篇
基础科学   123篇
  275篇
综合类   1479篇
农作物   312篇
水产渔业   183篇
畜牧兽医   422篇
园艺   203篇
植物保护   11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291篇
  2011年   286篇
  2010年   252篇
  2009年   250篇
  2008年   230篇
  2007年   214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对海南西瓜蔓枯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及室内杀菌剂筛选,为西瓜蔓枯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采用PDA培养基,对西瓜病株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经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分析及rDNA-ITS測序,鉴定其致病菌为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选用8种不同类型杀菌剂对西瓜蔓枯病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8种杀菌剂均对西瓜蔓枯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24%双胍.吡唑酯可湿性粉剂(WP)和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FSC)的毒力较强,EC50值分别为0.101 7、0.391 1 mg/L,均小于1 mg/L;其次是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WDG)和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SC),EC50值分别为1.393 3、3.037 6 mg/L;27%春雷?溴菌腈WP和22.5%啶氧菌酯SC毒力一般,EC50值分别为10.753 0、20.982 6 mg/L;毒力效果较差的是46%氢氧化铜WDG和50%多菌灵WP,EC50值分别为60.703 9、151.477 0 mg/L.  相似文献   
32.
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农业技术传播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成果本身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而且与其传播的方式和社区环境密切相关。随着农业女性化,农业科技传播的受体应该转向农村妇女。2002~2005年,陕西省淳化县农村实施了“农村参与式科技传播”项目,采用参与式科技传播新方法,以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为切入点,到2005年,项目村家庭经济收入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均收入增加2.42倍,苹果收入增加1.66倍,全村的固定资产增加2.8倍;其次农村妇女能力建设成效显著,表现在家庭事务决策和社区管理与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33.
云南是我国典型的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高背景区,超积累植物能否有效修复镉(Cd)地质高背景土壤,从而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尚鲜见报道。以云南石林、富源和罗平等三地的典型Cd地质高背景农田土壤为对象,开展温室盆栽试验,探究Cd、锌(Zn)超积累植物伴矿景天对土壤Cd的吸取修复效果,及对后茬水稻生长和Cd吸收的作用。结果表明,种植三季伴矿景天使三地土壤全量Cd分别下降24.8%、30.9%和58.8%;伴矿景天在富源玄武岩风化物母质发育的土壤上长势最好,与富源土壤肥力相对最高有关;伴矿景天在罗平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上重金属吸取修复效果最佳,与罗平土壤呈中性、酸化作用更为明显有关,这些差异由土壤母质、养分与重金属有效性等综合影响所致。经伴矿景天吸取修复三季后,全生育期淹水种稻,其糙米和秸秆Cd浓度均大幅降低,可实现糙米Cd安全生产。未经植物吸取修复,旱作处理下水稻糙米Cd存在超标风险。植物吸取修复后种植水稻,再结合水分管理措施,可进一步降低稻米中Cd浓度,实现稻米安全生产,为Cd地质高背景区土壤的农作物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4.
实现粮食安全战略与“双碳”目标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为助推粮食安全战略与“双碳”目标的同步实现,本研究立足粮食安全视域,阐释生态低碳农业的科学内涵,厘清粮食安全与生态低碳农业的辩证关系,剖析粮食安全战略下生态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针对性提出发展战略与推进路径。研究发现,在“大食物观”“大产业观”“大农业观”指导下,生态低碳农业涉及全食物品类、全产业流程、全生活环节。粮食安全是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的底线要求,生态低碳农业是可持续保障粮食安全的应有之义。当前,发展生态低碳农业面临自然资源约束、科学技术瓶颈、小农生产模式、居民观念局限等现实困难,亟需探索水地资源拓展、技术创新应用、居民素质提升等有效路径,推动生态低碳农业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  相似文献   
35.
以贵州慈竹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水热预处理(LHWP),研究不同预处理强度系数对竹材化学组分、酶水解性能及低聚木糖(XOS)浓度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FT-IR)分析预处理前后物料的物理和化学结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水热预处理过程中竹材的半纤维素含量显著降低,而纤维素及木质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36.
詹伟鹏  蔡晨璐 《农学学报》2023,13(3):107-112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给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文明理念、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两者间的融合发展,持续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不断发展壮大。但乡村生态旅游业中存在的建设管理不严格、科学规划不到位、专业人才缺乏、旅游产品模式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借鉴福建省平潭青观顶村生态旅游发展实例,从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加强生态旅游立法、明确政府职责、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等3个方面的对策,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7.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原产于美洲地区的多食性和迁飞性害虫。自2019年初入侵我国以来已蔓延至21个省(市、自治区),对我国的玉米生产造成重大威胁。为探讨草地贪夜蛾的长效控制体系,我们考察了5种国内常见的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寄生能力的影响,同时选择寄生能力较好的2种赤眼蜂进行了驯化培养。结果显示在供试赤眼蜂中,松毛虫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能力最强,平均单雌可寄生20粒卵;碧岭赤眼蜂次之,平均单雌可寄生9.6粒卵;玉米螟赤眼蜂几乎不能寄生,平均单雌仅为1粒卵。对松毛虫赤眼蜂和碧岭赤眼蜂利用草地贪夜蛾卵驯化多代后发现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能力无显著变化,而碧岭赤眼蜂经过4代驯化后有明显的提高,由平均单雌寄生9.6粒卵提高至13.4粒。综上所述,供试的5种赤眼蜂均可寄生草地贪夜蛾卵,其中以松毛虫赤眼蜂和碧岭赤眼蜂的寄生能力最强,通过多代驯化碧岭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能力具有提升的趋势,因此国内本土的赤眼蜂也具有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潜力。  相似文献   
38.
为了研究生物炭对紫外线的防护作用,以豆壳烧制的生物炭作为载体,研究生物炭对Bt Cry1Ac蛋白的吸附行为以及生物炭对Cry1Ac蛋白的紫外保护作用。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以及傅立叶红外光谱等手段对生物炭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生物炭是典型的多孔结构材料,表面具有丰富的官能团。Cry1Ac蛋白与生物炭吸附平衡时间为50 min,最合适的吸附浓度比(生物炭:蛋白)为1:100,二者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在UVB紫外照射4 h后,生物炭与Cry1Ac蛋白复合物对棉铃虫的生物活性是单纯蛋白的4.93倍,显示生物炭具有较好的紫外抵抗效果。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制备得到的生物炭能够显著提高Cry1Ac蛋白的抗紫外能力,为后续研发耐受紫外线的农药剂型提供新材料。  相似文献   
39.
为发掘耐镉/低镉的辣椒优异种质资源,减少辣椒镉污染风险,以34份辣椒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镉胁迫条件下的发芽试验和盆栽试验,筛选耐镉/低镉的辣椒资源。结果表明:0.5 mg/L镉对大部分辣椒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镉胁迫对辣椒根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对芽的抑制;34份辣椒材料中P15、P7、P23、P13属镉耐受型,耐镉性较强,其中P15和P23表现稳定的镉低积累特性。  相似文献   
40.
探讨有机肥配施生物刺激素对土壤微生物、植株长势及产量的影响,为植物生长提供优化的施肥方案。以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为试验材料,田间小区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细沙配施0.1%生物刺激素、福邦5%有机肥、福邦5%有机肥配施0.1%生物刺激素。检测了各试验小区土壤微生物的变化情况、番茄植株的长势和产量等数据,统计分析了各处理间差异。结果表明,5%有机肥配施0.1%生物刺激素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中真菌、细菌、放线菌的数量;番茄植株的长势、产量明显高于其他3个处理。由此可知,5%有机肥配施0.1%生物刺激素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种群,促进植物生长,既能提高蔬菜产量,又能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