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800篇 |
免费 | 1198篇 |
国内免费 | 182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058篇 |
农学 | 2685篇 |
基础科学 | 1420篇 |
3620篇 | |
综合类 | 4708篇 |
农作物 | 1077篇 |
水产渔业 | 918篇 |
畜牧兽医 | 5112篇 |
园艺 | 516篇 |
植物保护 | 170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82篇 |
2022年 | 424篇 |
2021年 | 610篇 |
2020年 | 567篇 |
2019年 | 600篇 |
2018年 | 555篇 |
2017年 | 672篇 |
2016年 | 697篇 |
2015年 | 879篇 |
2014年 | 826篇 |
2013年 | 1064篇 |
2012年 | 1077篇 |
2011年 | 1301篇 |
2010年 | 1106篇 |
2009年 | 1063篇 |
2008年 | 1086篇 |
2007年 | 1145篇 |
2006年 | 991篇 |
2005年 | 924篇 |
2004年 | 551篇 |
2003年 | 510篇 |
2002年 | 398篇 |
2001年 | 506篇 |
2000年 | 530篇 |
1999年 | 579篇 |
1998年 | 426篇 |
1997年 | 422篇 |
1996年 | 356篇 |
1995年 | 369篇 |
1994年 | 314篇 |
1993年 | 273篇 |
1992年 | 286篇 |
1991年 | 277篇 |
1990年 | 247篇 |
1989年 | 228篇 |
1988年 | 216篇 |
1987年 | 138篇 |
1986年 | 111篇 |
1985年 | 79篇 |
1984年 | 85篇 |
1983年 | 73篇 |
1982年 | 61篇 |
1981年 | 54篇 |
1980年 | 58篇 |
1979年 | 79篇 |
1977年 | 52篇 |
1976年 | 59篇 |
1975年 | 52篇 |
1974年 | 61篇 |
1973年 | 7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探讨小偃系列小麦品种的品质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为小麦品质改良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采用SDS-PAGE和A-PAGE技术对14个小偃系列小麦品种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和醇溶蛋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4份小偃系列小麦品种共出现了7种亚基和5种亚基组合类型。Glu-A1位点,1亚基是主要亚基,其频率达85.7%;G1u-B1位点,7+9亚基是主要亚基。其频率为50%;Glu-D1位点,2+12是主要亚基,其频率高达92.9%。1,7+9,2+12是主要的亚基组合类型,其频率为35.7%;小偃系列小麦品种整体品质得分较高,为7.21。14个小偃系列小麦品种共检测到19条醇溶蛋白带型。平均13.6条;其遗传距离(GD)在0.23-0.59之间,当遗传距离为0.50时,14个品种可聚为4个大类,来源相同的品种,遗传相似性大。可以聚在一起。小偃系列小麦品种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醇溶蛋白的遗传变异较小。遗传基础较狭窄。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半夏小块茎的形态发生及人工种子制作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离体培养中,经过小块茎发生途径从半夏叶柄诱导了完整植株。用实体解剖、连续切片和三维结构重组等方法观察分析得出:小块茎顶端的叶原基由于不对称生长逐渐将顶端分生组织复盖,随后叶原基的尖端和两侧生长延缓,生长中心转移到背轴面中央,结果导致叶原基长帽状结构。不同发育程度的雏叶和叶原基总是相互叠在一起顶端分生组织复盖于下面。小块茎枯端形成芽的同时,在顶芽附近分化根。 相似文献
995.
996.
间伐小径木指接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间伐材指接胶合加工,变短材为长材,弯材为直材,为合理,有效利用间伐材开辟了新路。对间伐材木材含水率,指接端压的大小和时间,指接后养护时间,涂胶量,指榫规格等对指接材抗弯强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苯酚,间苯二酚,甲醛树脂胶胶合的指接材快速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997.
998.
中国小麦真菌病害种类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证有关文献,初步确定了中国小麦真菌病害有70种,并对这些病害的报道年限、分类地位、地域分布等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9.
本文报告了日本血吸虫童虫经液氮冻藏复苏后的生活史循环的情况。童虫冻藏36天和50天后腹腔注射感染小鼠,亲代成虫回收率为9.0和8.9%。感染鼠肝内的子代虫卵孵出的子1代毛蚴感染钉螺,感染率为59和67%;平均每个钉螺第1次逸出的子1代尾蚴数为800~900条。子1代尾蚴感染小鼠后,其子1代成虫回收率为55和56%。合抱雌、雄成虫的体长、性腺的发育和虫体对宿主的致病力与正常途径感染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00.
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矿区土质道路径流产沙及细沟发育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研究矿区土质道路径流产沙及细沟形态发育特征,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坡度(3°、6°、9°、12°)和雨强(0.5、1.0、2.5、2.0、2.5、3.0 mm/min)2个处理,在野外建立不同坡度的道路小区,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测定了不同处理道路径流产沙参数和细沟形态指标。结果表明:1)各坡度道路径流率为1.12~8.24 L/min,与雨强线性关系极显著,随坡度变化不显著;除0.5 mm/min雨强3°~9°坡及1.0 mm/min雨强3°坡道路径流流态为层流外,其余为紊流,雨强-坡度交互作用(I×S)对流态影响显著;阻力系数只与坡度相关。2)各坡度道路剥蚀率为0.92~324.46 g/(m2·s),与雨强、坡度和径流率呈极显著幂函数关系(R2=0.968,P0.01),道路土壤发生剥蚀的临界剪切力和临界径流功率分别为2.15 N/m2和0.41 W/(m2·s)。3)3°道路以片状侵蚀为主,6°~12°道路细沟发育,细沟宽深比、复杂度、割裂度和细沟密度分别为1.80~3.75、1.07~1.55、0.20%~10.33%和0.067~2.01 m/m2,细沟发育程度是雨强和坡度交互作用(I×S)的结果。4)6°~12°道路细沟侵蚀量占总侵蚀量比例为18.0%~57.16%,总侵蚀量与细沟宽深比、细沟复杂度、细沟割裂度和细沟密度均呈显著的函数关系(R2=0.35~0.96,P≤0.01),割裂度是影响土质道路总侵蚀量的最佳细沟形态因子。结果可为矿区土质道路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及生产安全提供参数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