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27篇
  免费   788篇
  国内免费   1347篇
林业   1094篇
农学   1357篇
基础科学   1050篇
  1714篇
综合类   5307篇
农作物   840篇
水产渔业   697篇
畜牧兽医   1904篇
园艺   752篇
植物保护   747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230篇
  2022年   592篇
  2021年   671篇
  2020年   580篇
  2019年   573篇
  2018年   422篇
  2017年   683篇
  2016年   514篇
  2015年   733篇
  2014年   675篇
  2013年   851篇
  2012年   1077篇
  2011年   1157篇
  2010年   1058篇
  2009年   982篇
  2008年   874篇
  2007年   809篇
  2006年   596篇
  2005年   507篇
  2004年   265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1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曲轴的动力学特性对内燃机噪声、振动以及粗糙刺耳的音质的研究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尽可能准确地认识其内在机理。在曲轴模拟分析和测试技术研究领域中出现了许多成果.本文对这些成果作了简要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2.
为改善工程机器人系统的操作性,并提高在抓取和搬运柔软物体过程中的安全性,对主从遥操作系统的控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位置速度/位置反力混合控制的方法。工程机器人在自由移动时,采用位置速度控制,工程机器人与环境间产生反馈力时,切换到位置反力控制。利用反馈力作为反馈信号,实现对力的间接控制。设计并开展了抓取与搬运柔软物体的实验,并对抓取和搬运过程中的物体最大变形量以及活塞杆平均位移进行了统计分析及配对t检测。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位置速度控制方法,位置反力控制方法能够改善主从遥操作系统的操作性,确保在抓取和搬运过程中柔软物体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3.
灭茬旋耕深松起垄通用机传动系统的研究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用一种机型解决灭茬、旋耕两种机型通用问题,在分析现有驱动式作业机传动系统的优缺点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采用了拨叉式变速,双侧边链传动和过载保护的传动方案,实现了灭茬、旋耕通用;并提高了传动系统的工作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4.
AIM To construct the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 (ESC) line with stable pancreatic and duodenal homeobox 1 (Pdx1) expression by Tet-On system, which may lay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dx1+ definitive endoderm cells into pancreatic cells. METHODS The Pdx1-overexpressing lentiviral vector with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marker and puromycin resistance was constructed by Tet-On system and was used to infect the mouse ESC. The cell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blank control group (ESC group), empty lentivirus control group (PDX1- ESC group) and Pdx1 lentivirus transfection group (PDX1+ ESC group). 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transfected cells after screening by doxycycline (DOX). The function of Tet-On system and the expression of Pdx1 gene were detected. The transfected cells in PDX1- ESC group and PDX1+ ESC group were sort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constructed ESC line with stable expression of Pdx1 and negative control ESC line were verified. RESULTS (1) The positive rates of transfected cells in PDX1- ESC group and PDX1+ ESC group were 90.72% and 94.01% after screening by DOX, respectively. The positive rates of transfected cells in PDX1- ESC group and PDX1+ ESC group was 97.84% and 98.13% after sorting by flow cytometry, respectively. (2) With DOX, green fluorescence was observed in PDX1- ESC group and PDX1+ ESC group. The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of Pdx1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PDX1+ ESC group (P<0.05). Without DOX, no green fluoresc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cells of the 3 groups,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of Pdx1 was observed (P>0.05). (3) After 3 months of cryopreservation, the cell lines still survived in resuscitation culture and were regulated by DOX. CONCLUSION Using Tet-On system, the mouse ESC line with inducible Pdx1 expression were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and could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cell model to research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dx1+ definitive endoderm cells into pancreatic cells.  相似文献   
155.
徐涛  陈勇  周卫鹏 《北方园艺》2021,(2):153-158
为实现蔬菜大棚内自动化除草的目的,针对其中的杂草识别环节,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点云的新型蔬菜大棚杂草识别方法。采用RGB-D相机获取青菜田、生菜田的三维点云图像,采用超绿色算法去除其中的土壤等背景,采用体素滤波法在保留点云图像形状特征的同时降低点云数量,然后采用欧式聚类法分割出单株青菜和单棵杂草的点云簇,分别计算得到每个点云簇的最高点的Z坐标值,最后结合深度信息Z坐标值实现蔬菜大棚杂草识别。结果表明:这种基于三维点云的杂草识别方法能够有效的识别出杂草,识别率为86.48%。该方法能够对蔬菜大棚中的杂草进行准确识别,为蔬菜大棚自动化除草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6.
以‘福山包头’大白菜为试材,利用田间调查、显微观察和叶片离体培养的方法,对‘福山包头’系列大白菜叶柄黑点病的发生特点及抗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改善‘福山包头’大白菜抗病性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大白菜叶柄黑点病主要发生于叶柄表皮细胞且起始于细胞周质或细胞壁,该病可发生于大白菜的整个生育期,且进入包心期后发展较快;(2)氮素能诱导叶柄黑点病的发生,且铵态氮较硝态氮诱导效果更明显;(3)氮素浓度与叶柄黑点病的发病程度呈正相关,但氮素并不是影响叶柄黑点病发生的唯一因素;(4)‘福山包头’系列大白菜种质资源中,‘福东2号’‘福山82’对叶柄黑点病的抗性较强,‘福小87-13-13’‘皱福’的抗性较弱。  相似文献   
157.
以前期试验获得的4株斑玉蕈(Hypsizigus marmoreus)杂交菌株为试材,利用亮蓝-PDA平板显色试验、苯胺蓝-PDA平板脱色试验、体细胞不相容试验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筛选斑玉蕈木质素降解酶高活性菌株,并鉴定其生物学和遗传学特性,以期丰富斑玉蕈优良品种.结果 表明:杂交菌株JZB2124031的木质素降解酶活性最高,亮蓝-PDA平板和苯胺蓝-PDA平板可分别出现明显的变色圈和脱色圈,与其它菌株均可产生拮抗反应.15条ISSR分子标记引物具有扩增稳定性,当相似系数为0.75时,22株菌可以划分为九大类,其中杂交菌株JZB2124031独为一类.综上,杂交菌株JZB2124031具有较高的木质素降解酶活性,与其它供试菌株的亲缘关系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8.
1990年和1991年对127个已定型的春大豆株系的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及产量进行了测定.其中高抗材料有51个,中抗材料19个.在高抗材料中,有7个株系比对照增产10%以上,是很有希望的新品系,有15个材料病指在1.0以下,但产量表现不突出,可作为抗源材料,根据不同地区同一品种抗性差异较大这一结果,抗性自然鉴定圃宜设在大豆病毒病重病区.  相似文献   
159.
以猴头菇为研究对象,采用金针菇菌糠、滤泥等廉价培养基质,通过优化液体菌种和栽培培养基配方、栽培方式等建立猴头菇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结果表明,猴头菇液体菌种的培养基配方为H3,培养到第4天时活力最强;猴头菇栽培培养基配方W2;栽培方式以小口径、不需要搔菌为好;比较菌糠培养基与纯玉米芯培养基栽培获得的子实体,金针菇菌糠培养基...  相似文献   
160.

为获得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雌性化逆转的最适参数, 建立伪雌鱼性别诱导和全雄苗种创制技术,

采用15 日龄(days post hatching, dph)且体长为(1.00±0.01) cm 的大口黑鲈幼鱼为实验对象, 投喂拌有17β-雌二醇

(17β-estradiol, 17β-E2)或曲洛斯坦(trilostane, TR)的人工配合饲料, 3 个实验组饲料分别含有30 mg/kg 17β-E2、

30 mg/kg TR 和20 mg/kg 17β-E2+10 mg/kg TR (依次命名为E30、TR30 和E20TR10), 对照组饲料不含17β-E2 和TR

(命名为C), 60 d 后停止投喂外源激素, 分析饲喂17β-E2 和TR 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雌性比例、性腺发育的影响;

12 月龄时, 采集各实验组伪雌鱼和对照组雌雄鱼血液和性腺组织, 检测性类固醇类激素含量、dmrt1 和cyp19a1a

基因表达水平及卵巢发育形态。结果表明, 饲喂外源雌性激素60 d 后, E30 和E20TR10 组的体长和体重显著低于C

组(P<0.05), TR30 组的体长和体重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 E30、TR30 和E20TR10 组雌性比例分别为

100.00%、0%、100.00%, C 组雌性比例为53.33%; 性腺组织切片结果显示, C 组卵巢有大量初级卵母细胞, E30 和

E20TR10 组遗传雄鱼出现卵巢腔、卵原细胞和卵母细胞, 而TR30 组雄鱼未发生性逆转; 12 月龄时, 各实验组伪雌

鱼比例未发生变化, C 组雌性比例为46.67%; E30 和E20TR10 组伪雌鱼的卵巢发育迟滞, 处于II 期; 此外, E30 和

E20TR10 组伪雌鱼血清中雌二醇(estradilol, E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雄鱼(P<0.05), TR30 组低于对照组雄鱼, 但无

显著差异(P>0.05), 各实验组血清中睾酮(testosterone, T)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雌鱼(P<0.05)。与对照组雄鱼相比,

E30 和E20TR10 组伪雌鱼cyp19a1a 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 dmrt1 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综上所述, 本研究

投喂30 mg/kg TR 未获得伪雌鱼, 而投喂30 mg/kg 17β-E2 和20 mg/kg 17β-E2+10 mg/kg TR 实验组均可获得大口黑

鲈伪雌鱼。12 月龄伪雌鱼卵巢处于II 期, 血清中E2 含量及卵巢中cyp19a1a 表达量均未到达正常雌鱼水平, 导致

卵巢发育迟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