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477篇 |
免费 | 3220篇 |
国内免费 | 806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069篇 |
农学 | 11911篇 |
基础科学 | 6800篇 |
12316篇 | |
综合类 | 20134篇 |
农作物 | 3634篇 |
水产渔业 | 2583篇 |
畜牧兽医 | 9565篇 |
园艺 | 2179篇 |
植物保护 | 45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9篇 |
2023年 | 692篇 |
2022年 | 1821篇 |
2021年 | 2695篇 |
2020年 | 2522篇 |
2019年 | 2444篇 |
2018年 | 1682篇 |
2017年 | 2380篇 |
2016年 | 2425篇 |
2015年 | 3140篇 |
2014年 | 2956篇 |
2013年 | 3711篇 |
2012年 | 4303篇 |
2011年 | 4799篇 |
2010年 | 4543篇 |
2009年 | 4301篇 |
2008年 | 4174篇 |
2007年 | 4192篇 |
2006年 | 4055篇 |
2005年 | 3589篇 |
2004年 | 1730篇 |
2003年 | 1539篇 |
2002年 | 1160篇 |
2001年 | 1325篇 |
2000年 | 1575篇 |
1999年 | 1879篇 |
1998年 | 1904篇 |
1997年 | 1589篇 |
1996年 | 1437篇 |
1995年 | 1361篇 |
1994年 | 1188篇 |
1993年 | 1129篇 |
1992年 | 957篇 |
1991年 | 802篇 |
1990年 | 676篇 |
1989年 | 584篇 |
1988年 | 450篇 |
1987年 | 269篇 |
1986年 | 169篇 |
1985年 | 82篇 |
1984年 | 73篇 |
1983年 | 65篇 |
1982年 | 51篇 |
1981年 | 39篇 |
1980年 | 29篇 |
1979年 | 20篇 |
1978年 | 9篇 |
1965年 | 12篇 |
1964年 | 14篇 |
1963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了探讨不同程度紫茎泽兰入侵对林地土壤可萌发种子库特征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选择6种不同类型的林地开展了相关研究。采用野外调查植被类型及土壤萌发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茎泽兰的入侵提高了地表物种丰富度,所有样地中共含有31种植物,隶属21个科。各样地中可萌发植物种子量为1 959~37 218粒·m-2,并且主要分布在0~5 cm的土层中,紫茎泽兰的种子量占总量的65.1%,其数量可高达19 833粒·m-2。土壤种子的萌发高峰期主要在前20~40 d,并且双子叶植物居多,占萌发数量的83.3%以上。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并不高,与地被植物的相似性较低,无紫茎泽兰入侵的林地也能检测到紫茎泽兰的种子。试验研究表明,紫茎泽兰具有长久性土壤种子库,其种子的数量在土壤种子库中处于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992.
993.
木荷树干液流的密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树干液流在微时空尺度上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尺度扩展过程中又极易引起误差,而有些环境因子则是在较大空间尺度上发生变化,容易降低液流密度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引入单位面积液流日累积量(Qa)和液流密度峰值(Jsmax)这2个参数,根据树高和胸径划分不同优势度,研究木荷树干液流时空动态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讨液流密度研究更合理的方法。结果表明:2007年9月到2008年4月木荷优势木、中等木和劣势木液流日进程均呈现单峰格型,根据树高划分优势度等级的木荷中等木平均液流密度要略大于优势木,劣势木的平均液流密度远远低于优势木和中等木;而根据胸径划分优势度等级的木荷优势木液流大于中等木,中等木液流大于劣势木;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优势木和中等木液流密度的主要环境因子,劣势木液流密度主要受气温影响;在干旱胁迫下,土壤含水量对优势木和中等木液流密度瞬时变化的影响比劣势木显著;总体而言,土壤湿度对液流瞬时值影响不大,但显著影响大时间尺度上优势木液流累积量的变化。按树高划分的木荷等级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更敏感,而按胸径划分的木荷等级显示树形因子对液流的影响不可忽略。根据研究的需求不同,按树高或胸径分级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994.
为优化施肥模式、节能减排、保护竹林生态环境,文章通过实验室优选挥发氨的收集检测方法,并设置不施肥(CK)、袋控释肥(BF)、撒施肥(SF)3种施肥模式进行斑苦竹的林间原位监测试验,探讨袋控释肥对集约经营的斑苦竹林氨挥发的影响。室内实验表明,磷酸通气法、硫酸通气法、硼酸密闭法的氨回收率分别为90%、70%、60%;靛酚蓝比色法和纳氏比色法检测的回收率分别为90%、77%。基于室内实验结果,采用磷酸通气法收集、靛酚蓝比色法测定,开展斑苦竹不同施肥模式下的氨挥发监测试验。结果显示,袋控释肥氨挥发总量为37 kg/hm2,损失总施氮量的15%;撒施肥氨挥发总量为137 kg/hm2,损失总施氮量的56%。相较传统撒施肥模式,袋控释肥能有效节能减排,降低氨挥发,减少施肥对空气的污染,保护竹林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95.
利用山东省已有的调查数据和有关统计资料,从不同方面对山东省山地丘陵区、平原地区、盐碱地区以及沙区等生态系统进行了生态安全现状分析,从中找出了影响山东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并建立了山东省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96.
王德敬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6,18(4):483-487
平衡运输问题数学模型的约束条件Xij≥,表明只讨论从发车点驶往收车点,不讨论任何形式的“逆向行驶”,但“逆向行驶”在运输实际中往往发生。本旨在通过改进平衡运输问题表上作业法中的判别法则,解决“逆向行驶”问题,使平衡运输方案真正达到最优化。 相似文献
997.
为了阐明不同保藏温度对淡水鱼类鲜度变化的影响,采用K值、TVB-N、细菌总数和感官检定等 4种鲜度指标,对鳙在 20℃~-3℃范围的 5种不同温度贮藏中的鲜度变化进行比较系统的测定和考察。结果表明:(1)鳙的鲜度变化。在20℃和10℃常温下速度很快,保鲜期从数小时到4天;在 0℃前后的3种低温下速度变慢,保鲜期最长的可达 11天。(2)4种鲜度指标中,以感官的一、二、三级为基准,K 值的一、二级鲜度大体高于或等于感官的一、二级;而 TVB-N 一、二级鲜度(也包括细菌总数)则大体相当于或低于感官二、三级,显示了K值作为代表鱼体死后早期高鲜度等级的特征。(3)计算K 值变化速度常数 k_f 值表明 20℃的 K值变化速度较 10℃高6.3倍,而10℃较0℃仅高3.9倍,显示保持接近 0℃的低温,能明显抑制K值的变化,保持较好的鲜度。文中并指出了在5℃以下的低温范围,由于TVB-N 的数量水平偏低,似不适于作为鳙一类淡水鱼鳞度指标,认为在我国采用 K 值鲜度指标更适合淡水鱼高鲜度质量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8.
我国于70年代中,就开始了对小土栖藻(又名小三毛金藻)的防治研究。大连水产专科学校(1974)报道了小三毛金藻在我国的出现和防治,以后勾维民等(1983)、刘茂春等(1983)、何志辉(1985)、李永函等(1958)、张万达(1990)陆续报道了该害藻的分布和防治。但是,至此小土栖藻的防治技术还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经验性,不能解决生产上的根本问题。本报道,查明了铵氮和小土栖藻消长的关系,指出了非离子氨杀灭小土栖藻的作用和有效含量,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使该项研究取得明显的进展和突破。 相似文献
999.
基于MODIS遥感数据计算无定河流域日蒸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无定河流域日蒸散分布规律,应用遥感数据、农业气象站测量数据及Nishida模型等对该流域日蒸散进行了模拟。首先用2001~2002年晴天中国科学院禹城生态试验站Lysimeter测量日蒸散验证模型,模拟与测量的日蒸散相关系数达到0.61。随后,用该模型计算了无定河流域日蒸散,发现无定河流域日蒸散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2001~2003年连续3年的8月份日蒸散都表现为东北部蒸散明显小于西南部,这是因为东北部基本是荒漠而东南部多是农田,且8月份日蒸散基本在2~5 mm之间变化;从2001年8月份第222 d日蒸散空间分布看,无定河主干道两边蒸散显著高于其他位置,这是由于8月份无定河流域为多雨季节,河谷土壤水分较高的缘故;从2002年内变化来看,不同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日平均蒸散差别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国外报道的与PVr4基因紧密连锁的CAPS标记,对辣椒抗PVY基因PVr4的转育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采用与报道的相同抗源材料CdM334为回交的供体亲本,与5个自交系77013、75-7-3-1、83077、83078、83-163进行回交,在BC1代进行了分子标记的选择。从5个BC1群体75-7-3-1×(CdM334×75-7-3-1)、77013×(CdM334×77013)、83077×(CdM334×83077)、83078×(CdM334×83078)、83-163×(CdM334×83-163)中,分别检测出含有抗病连锁标记的单株21株、15株、10株、11株、12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