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30篇
  免费   1134篇
  国内免费   1794篇
林业   1204篇
农学   977篇
基础科学   790篇
  1744篇
综合类   8630篇
农作物   1294篇
水产渔业   913篇
畜牧兽医   2863篇
园艺   1458篇
植物保护   785篇
  2024年   128篇
  2023年   394篇
  2022年   887篇
  2021年   864篇
  2020年   806篇
  2019年   756篇
  2018年   552篇
  2017年   886篇
  2016年   587篇
  2015年   962篇
  2014年   980篇
  2013年   1126篇
  2012年   1533篇
  2011年   1651篇
  2010年   1545篇
  2009年   1259篇
  2008年   1296篇
  2007年   1162篇
  2006年   914篇
  2005年   659篇
  2004年   466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309篇
  2001年   282篇
  2000年   260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溶藻弧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晓玲 《水产学报》2001,25(6):522-527
小鼠骨髓瘤细胞系SP2/0与经溶藻弧菌(1.1587)免疫的BALB3/C雌鼠脾细胞在PEG条件下融合,有45.8%的培养孔有杂交瘤细胞生长,其培养上清液抗体阳性率为77.4%.经反复有限稀释法克隆杂交瘤细胞,获得7株抗溶藻弧菌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分别为AC1-C9,AC1-C11,BB4-D4,AD1-A3,AD1-F3,AD2-E7,AD2-F7.取AD1-F3扩大培养,注射小鼠,制备了抗溶藻弧菌的单克隆抗体腹水,滴度为11000.该腹水与其他3株溶藻弧菌菌株有强交叉反应,与其他13株标准菌株无交叉反应.利用制备的单抗腹水,建立了检测溶藻弧菌的单抗-ELISA技术.该反应系统可应用于溶藻弧菌的快速诊断,反应时间为6-7h,检测灵敏度为104cells·-1.并利用该检测方法进行了11份待测菌样本溶藻弧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902.
对影响猪肉品质的主要营养因素:能量、脂肪和脂肪酸、蛋白质和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元素及其它饲料添加剂的饲养试验效应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03.
为研究饲料维生素C(Vc)对急性降温后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免疫、抗氧化及抗应激的影响,以含有不同水平Vc (6.85、46.90、88.24、167.43、329.21和658.69 mg/kg)的饲料饲养花鲈56 d后,进行急性降温(从33℃水体转入27℃水体)处理24 h和48 h。结果显示,降温24 h和48 h时,各组血清补体3(C3)水平高于0 h,而补体4(C4)水平低于0 h。饲料Vc在6.85~167.43 mg/kg时,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随降温时间的增加,在24 h和48 h显著高于0 h (P<0.05);当饲料Vc含量高于167.43 mg/kg时,各时间点IgM差异不显著。血清溶菌酶(LZM)活性在降温48 h后显著低于降温前(P<0.05),而各Vc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在降温后显著高于降温前,但在降温后随着饲料Vc水平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含量随降温时间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各时间点,花鲈肝脏谷胱甘肽(GSH)含量都随着饲料Vc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当饲料Vc为6.85 mg/kg时,肝脏血红素氧合酶(HO-1)活性在降温后显著高于降温前(P<0.05);当饲料Vc为88.24~167.43 mg/kg时,肝脏HO-1活性在降温后显著低于降温前(P<0.05)。花鲈血清热休克蛋白(HSP70)水平在降温后显著高于降温前(P<0.05),而当降温时间达到48 h时,各Vc添加组HSP70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饲料中适量的Vc (46.90~167.43 mg/kg)能提高花鲈肝脏的抗氧化能力,减轻脂质过氧化水平,缓解花鲈急性降温引起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04.
虾夷马粪海胆早期生长发育的遗传力估计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为亲本,采用不平衡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授精技术,每个雄性海胆配5个雌性海胆,每个雌性个体产生若干幼体,构成了11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35个母系全同胞家系,分别测定了每个母系孵化后生长到3月龄和5月龄的全同胞幼海胆40-50个后代的体重和壳径,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和半同胞组内相关分析法研究了虾夷马粪海胆早期生长发育性状的遗传力。结果表明,3月龄和5月龄的海胆体重的狭义遗传力估计值为0.339-0.523,壳径的狭义遗传力估计值为0.316-0.487。分析结果显示,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均显著大于雄性遗传方差组分,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存在显著的母性效应,表明由雄性遗传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准确可取,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计算的狭义遗传力是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  相似文献   
905.
采用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方法对活性污泥系统的细菌种群多样性进行研究。随机测定了71个克隆子序列(1 500bp),BLAST比对结果表明,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群落具有高度多样性,可分为6个主要类群,其中,拟杆菌(Bacteroides)类群和γ变形菌(γ-Proteobacteria)类群在文库中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38.03%和32.39%;其次是β-Proteobacteria,占19.72%;Firmicutes,Candidate division TM7和α-Pro-teobacteria类群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分别为4.23%,4.23%和1.04%。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活性污泥中具有可强化生物脱氮除磷效果的食酸菌(Acidovorax),包括假单胞菌(Pseudomonas),红环菌(Rhodocyclus)等细菌。  相似文献   
906.
通过催产试验,在高活性促性腺激素类似物相互之间、在类似物与HCG之间、在类似物同HCG或HWHO复配而成的复配制剂相互之间、在类似物与其复配制剂之间,进行了催产效果的对比。结果表明,各种类似物对不同鱼类的催产效果各不相同;类似物的催产效果明显优于HCG;使用类似物复配制剂,其催产效果优于单独使用HCG或类似物。  相似文献   
907.
在静水系统中,骤然改变水体盐度,形成盐度脉冲;研究许氏平鲉Sebastodes fuscescens(Houttuyn)经历该脉冲后其氨氮、活性磷酸盐排泄的情况。结果表明,盐度改变后,许氏平鲉的氨氮排泄率比正常盐度(30)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当盐度由30降为25和20时,随着体重增加,氨氮排泄率先增大,后又减小;当盐度由30上升为35时,氨氮排泄率随体重增加而呈下降趋势。盐度改变后,许氏平鲉的活性磷酸盐排泄率随体重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同一体重下,盐度由30降至20时,活性磷酸盐的排泄率最大;盐度由30升至35时,磷的排泄率最小。方差分析表明,盐度脉冲对许氏平鲉氨氮排泄率有显著的影响(P<0.05),对活性磷酸盐排泄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该研究对于鱼类养殖的水质管理、养殖场的布设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08.
909.
在室内条件下,人工诱导偏顶蛤(Modiolus modiolus)产卵并在显微镜下对其胚胎和浮游期幼虫的形态进行连续观察和拍照,并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温度对其浮游期幼虫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偏顶蛤亲贝人工催产时,以流水刺激4 h,阴干12 h为宜。偏顶蛤卵呈圆形或卵圆形,沉性卵,卵径为(82.6±3.2)μm,精子鞭毛型,全长约50μm。在水温19~21℃下,偏顶蛤受精卵发育至D形幼虫(壳长104.0μm±4.3μm)、匍匐幼虫(壳长255.8μm±15.0μm)和早期稚贝(壳长329.1μm±5.8μm)分别历时20.5 h、20 d和36 d。水温是影响偏顶蛤幼虫生长和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幼虫适宜水温为15~20℃,15℃组幼虫畸形率显著低于20℃组,生长率20℃组最高达5.4μm/d;水温25℃和30℃下,幼虫畸形率均显著高于15℃组和20℃组,并分别在第6天和第4天全部死亡。相对于高温而言,偏顶蛤幼虫对低温的耐受能力更强。本文旨在为偏顶蛤繁殖生物学和苗种繁育技术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10.
青岛陆源排污口邻近海域异养细菌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青岛近海度假区、港口区、养殖区、工业区4类排污口邻近海域异养细菌的组成与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海洋异养细菌平板涂布培养法分离细菌,基于16S rDNA的扩增性DNA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ARDRA)进行聚类筛选并测序鉴定。结果显示,青岛排污口邻近海域可异养培养的菌株分布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个细菌类群,变形菌门细菌数量占总测序数量的68%,其中γ-变形菌纲的数量在变形菌门中占88%;不同海域中细菌组成与分布有所不同,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细菌种类较少且各海域分布有所不同,但γ-变形菌纲的弧菌属细菌(Vibrio sp.)在4类海域中均被发现,占总检测量的18.54%,其中溶藻胶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占弧菌总量的25%。不同海域也检测到V.parahaemolyticus、V.harveyi、V.campbellii、V.parahaemolyticus等水产养殖业的潜在致病菌。根据16S rDNA系统进化关系和细菌门类聚类分析得到的结论推断,工业区与养殖区海域的细菌组成和分布相似度较高,推断各海域的细菌组成与排污口类型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