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24篇 |
免费 | 305篇 |
国内免费 | 71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30篇 |
农学 | 901篇 |
基础科学 | 464篇 |
1085篇 | |
综合类 | 1789篇 |
农作物 | 383篇 |
水产渔业 | 283篇 |
畜牧兽医 | 701篇 |
园艺 | 256篇 |
植物保护 | 3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77篇 |
2022年 | 194篇 |
2021年 | 235篇 |
2020年 | 236篇 |
2019年 | 254篇 |
2018年 | 176篇 |
2017年 | 235篇 |
2016年 | 181篇 |
2015年 | 286篇 |
2014年 | 232篇 |
2013年 | 280篇 |
2012年 | 337篇 |
2011年 | 392篇 |
2010年 | 360篇 |
2009年 | 315篇 |
2008年 | 276篇 |
2007年 | 331篇 |
2006年 | 301篇 |
2005年 | 287篇 |
2004年 | 140篇 |
2003年 | 123篇 |
2002年 | 83篇 |
2001年 | 102篇 |
2000年 | 128篇 |
1999年 | 163篇 |
1998年 | 154篇 |
1997年 | 135篇 |
1996年 | 96篇 |
1995年 | 122篇 |
1994年 | 102篇 |
1993年 | 102篇 |
1992年 | 79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52篇 |
1989年 | 49篇 |
1988年 | 41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4年 | 4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3篇 |
1969年 | 3篇 |
196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马尾松低效防护林多层经营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系统整体的观点。结合乔木层郁闭度(Xl)、灌木层盖度(X2)、草本层盖度 (X3)、枯落物层盖度(X4)与林地土壤侵蚀模数建立的回归模型分析,提出了多 层经营的概念,即“同步经营林分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届和枯落物层,根 据各层目标功能确定经营措施,获取生态经济的整体效益。使林分在高效高产 水平上持续协调发展”。并通过分析马尾松低效防护林系统群落各层次的目标 功能,确立了多层经营的指导思想,据此分层阐述经营技术。 相似文献
92.
长江三峡花岗岩区典型林地暴雨径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暴雨是三峡库区常见的气候现象,是区域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的重要诱因。基于连续4年的观测,分析了流域内暴雨的季节分布及其变异特点;并选定3种典型林分,通过设立坡面径流场,对林地暴雨地表径流的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流域内年均暴雨雨量占降雨的21.4%,且年际及月际间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发生,不同月份间暴雨量平均相对变差为1.26;②流域内各林地暴雨径流与总径流大量发生期相同,枫香林、马尾松栎类混交林及马尾松林年暴雨地表径流深分别为4.78,3.75,7.43mm,3类林分5~10月暴雨径流分别占同期地表径流总量的43.2%、51.2%和71.9%;③各类林分地表径流量与暴雨雨量均呈显著线性相关,而与雨强的相关性不显著,说明暴雨条件下蓄满产流是林地产流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93.
在丛生竹林下对不同基质配方和硒浓度菌棒进行埋棒栽培以及覆土方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菌棒不同基质配方对竹荪产量及其营养成分有显著影响,而且三列浅沟形和双列龟背形2种覆土方式有利于提高竹荪产量。改良基质配方菌棒竹荪产量比常规配方提高约50%;在添加外源硒质量分数为0~2.0 mg/kg的浓度范围内,竹荪子实体产量先随着硒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后再有所降低,基质中添加1.5 mg/kg硒肥比不添加产量提高了195.30%。基质中添加硒质量分数为1.0~2.0 mg/kg的硒肥可以较显著地提高竹荪花的硒含量,其干物质中硒含量平均值从约2.50 mg/kg提高到8.05~13.30 mg/kg,外源硒肥利用率达到9.70%~15.36%。菌棒不同基质配方对竹荪子实体的粗蛋白及粗多糖含量有明显影响,改良配方竹荪蛋与竹荪花的粗蛋白含量是常规配方的1.21和1.29倍,其粗多糖含量是常规配方的4.81和1.35倍;基质中添加硒肥与不添加硒肥相比,竹荪蛋与竹荪花中粗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40.90%和14.30%。在硒质量分数为1.0 mg/kg的竹荪菌棒林下覆土栽培试验中,三列浅沟形覆土方式单位面积鲜竹荪蛋产量最高,为10.27 kg/m2;双列龟背形覆土方式单个菌棒的鲜竹荪蛋产量最高,达1.40 kg。三列浅沟形和双列龟背形2种覆土方式基质生物转化率分别为93.00%和94.14%,达到了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94.
95.
96.
岩溶流域典型农业区水体氢氧同位素的空间异质性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于平水期和枯水期采集了花溪河流域典型农业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样品.利用氢氧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对研究区不同水体的补给来源、季节变化及主要影响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水体氢氧同位素值进行了空间插值分析,同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影响下的主要水文过程.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不同水体的主要补给... 相似文献
97.
98.
Growth and photosynthetic responses of invasive Bidens frondosa to light and water availability: A comparison with invasive and native congeners 下载免费PDF全文
Bidens frondosa is a new invasive species in China. However,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its invasiveness are still not understood.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new invader with its invasive congener, Bidens pilosa, and two native congeners, Bidens biternata and Bidens tripartita, in terms of their morphology, growth, biomass allocation and photosynthetic parameters across variant light and water conditions, aiming to explore the trait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invasiveness of the invasive species. All these species are annual herb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ur congeners had a similar tendency of plasticity in their morphological and growth traits to varying light and water, but their response was quantitatively different. Most of the morphological and growing variables, as well as the photosynthetic parameters, were affected more strongly by manipulated light levels. Although B. frondosa had a lower total biomass and relative growth rate than the invasive congener, B. pilosa, the trait values related to growth (e.g. plant height, total biomass, relative growth rate and specific leaf area) and the mean value of the plasticity index were higher for the invasive B. frondosa than for the native B. tripartita. These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invasiveness of the invasive species. In addition, the native species, B. biternata, is a vigorous weed with a strong adaptive capacity across various light and water gradients, suggesting that it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invasive if introduced into areas with suitable conditions for growth. 相似文献
99.
100.